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如霞诗歌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具有强烈情感性、音乐性和视觉性的文学体裁。外国诗歌是诗歌中的重要类别,鉴赏外国诗歌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还能切实提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外国诗歌教学,使学生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从语言建构走向审美鉴赏,从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然而在实践中,外国诗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忽视对学生审美体验方面的引导,导致学生无暇体验诗歌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情感,致使审美鉴赏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尝试,探索如何在外国诗歌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的现实困境
外国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普遍会遇到以下三种现实困境,从而导致学生容易对外国诗歌产生“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
(一)学生的情感体验遭遇挤压
诗歌是通过意象营造意境、借由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其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随着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早已习惯快节奏的阅读方式。这一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在鉴赏诗歌时渐渐缺乏涵泳品味的耐心。此外,中国人对诗歌有着独特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他们往往会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评判外国诗的优劣,情感体验遭遇挤压也在情理之中。正因如此,在开展外国诗歌鉴赏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欣赏中国诗的传统习惯已然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评价的功利化倾向抑制学生的联想空间
常有人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诗人的时代,我们遗忘了诗歌,甚至有人宣称“诗歌已死”。现在的高中生似乎已不习惯去思考蕴藏在诗歌中的美学和智慧之光,而更多地是从提高分数的角度出发去学习鉴赏诗歌。同时,教师在课时有限、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往往会以解题思维呈现对诗歌的解读。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诗歌时,就会机械化地肢解诗歌,而不会从鉴赏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诗歌的联想空间。
(三)文本的翻译特性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
语文教学中的外国诗歌以译本的形式呈现,由于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译后的诗歌文本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众所周知,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其谨慎,和原文极其吻合,也是对诗的一种再加工,不能再称之为诗人的原创了。除此之外,诗人的国籍、求学(生活)经历等方面因素也会对诗歌创作带来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诗歌时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和文辞美。
二、提升学生外国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实践探索
对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了如下学习目标: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基于此,笔者在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以下简称“统编教材选必中”)第四单元的教学中,进行了基于语言视角提升学生外国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选必中第四单元为外国诗歌单元,其“单元导读”部分明确指出,阅读者须能从该单元作品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诗歌所带来的独特体验。该单元所选诗歌分别为歌德的《迷娘(之一)》普希金的《致大海》、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歌德的《迷娘(之一)》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品,诗人运用了传统的诗体,却在短小的篇幅中调动了诸多充满浪漫气息的意象,表达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普希金的《致大海》篇幅稍长,抒情内容也更为丰富,诗人与大海为友,向宏大的自然风景倾诉自己热爱自由、崇尚正义、反抗压迫的强烈情感,是俄国抒情诗的代表作品。这两首诗歌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根植于西方的抒情诗传统,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将西方诗歌从古典推向现代。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展现了现代诗歌的独特风采,这首诗意象新鲜,表达手法奇特,与传统诗歌相比,语言表达更自由,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看似疏远甚至对立的意象组织在一起,让诗歌在某个看似奇异却富于暗示性的情境中发生与展开。在该单元的四首诗歌中,歌德对“南国”的浪漫幻想,普希金对自由的热烈向往,惠特曼对“自我”的崇拜,特朗斯特罗姆对现实的梦幻化处理,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玩味的。
(二)基于语言视角的实践探索
诗歌是一种按照一定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去感受诗歌的内在精神美尤为重要。诗歌的语言要素包括字、词、句、篇、节奏、叙述形式等多个维度。审美是指对美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理想等[2]。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语言视角的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
1.从多类意象中感受情感美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经典单位,是融人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一般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呈现3]。以《迷娘(之一)》的教学为例,笔者从词的角度切人,带领学生去领会意境,并借由意境感受外国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美。
《迷娘(之一)》作为小说中穿插的抒情诗,出现了诸多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云径、山岗、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笔者引导学生以诗歌的小节为单位,品读出这些意象的情感之美。前两个小节,所用意象明亮、绚丽,让读者感受到明朗、优美、和谐的气氛。当然,前两个小节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一小节描绘的是一幅明媚美好的自然之景;第二小节则以物象为主,描绘迷娘眼中“家”的形象。通过前两个小节,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传递出来的情感是欢快的。而在第三小节中,意象转为昏暗和阴森,学生可以体会到的则是紧张与畏惧之感。这是一条迷娘从德国前往意大利的必经之地(阿尔卑斯山)独有的景象,表达的是迷娘返乡途中所遇到的艰险,情感也转为低沉。而从对威廉不同称呼的变化中(爱人一恩人一父亲),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迷娘对威廉复杂的情感:感激、信任和朦胧的爱恋。可以说,《迷娘(之一)》的美恰恰体现在迷娘复杂的情感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z20250411.pd原版全文
2.从常规反差中感受语言美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语言富于画意,且总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意味,有人称他为“瑞典的王维”。以《树和天空》的教学为例,笔者从句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品鉴诗歌中对常规语言的颠覆和日常经验的转换,感受外国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一开始便是“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走动的对象不是一般描述中的“我们”,而是“树”。“树”的“匆匆”是因为它有“急事”,而它的“急事”则是“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诗人这样写,意在引导读者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本已习以为常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世界的新鲜的感受。诗的第二小节,在雨停歇时,“树停下脚步”,停下脚步之后,“挺拔地静闪”“等待”。这是将“树”人格化,成为人们的同伴,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突然的联系”。在诗歌中,有因果逻辑的叙事,有灵动的人事活动。这种不同于常规语言的表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语言美。
3.从结构中感受形式美
结构是诗歌的篇章布局。从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出发,可以感知作者的精心构思,体悟诗歌的形式之美。现代诗歌的结构形式较为自由,一般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人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若是诗歌构思精巧,既会为诗歌本身增色不少,使之具有一种独特的形式美,又会给鉴赏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以《自己之歌(节选)》的教学为例,笔者从篇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中感受其形式美。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中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全诗共52节,象征一年的52个星期。该诗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结构,即从作者自身出发,不停扩张自我的边界,直至包罗整个宇宙,然后又返回自身。在作者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转化和相互交换之中,要把握这个“永恒的旅程”,就要不停地“继续向更远的地方前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又都会同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这种“扩张一返回”的结构,使得《自己之歌》既包罗万象、奔放恣肆,又具有一种磅礴的节奏和内在的张力。课文选段是原诗第31节,所写主要内容鲜明地表现了这种将与万物相融、带有普遍意义的“我”。选段最后一小节中,有9个“徒然”,诗人一气呵成地用了“逃跑或畏怯”“火成岩”“爬虫”"事物”“海洋”“鹰雕”“蛇”“麋鹿”“海燕”等9种事物,直到“我快速地跟随着”,升到险之又险的位置,随即戛然而止。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语势,体现了一种壮美。该诗的美就体现在这种独特的结构之中。
4.从叙述视角的转换中感受叙述美
叙述视角的转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多种人称切换的丰富,以及体悟由此带来的叙述之美。诗歌的叙述视角根据作者的需求,可以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多重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诗人以“我”的身份直接表达情感,可以增强真实感和代人感;第二人称视角,是诗人以“你”为叙述对象,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视角,是诗人以“他”为叙述对象,可以使描述更加客观。相比较而言,综合使用多重视角,可以使诗歌层次更丰富,更容易增强诗歌的美感。以《致大海》的教学为例,笔者从叙述形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叙述视角的转换中感受叙述美。
《致大海》作为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诗中借助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抒发了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在该诗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称:我、你和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切换使用,拉近了诗人与大海之间的距离,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有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如诗歌中,“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这些诗句中借由“我”和“你”两个人称,将“海洋”人格化,作为自己直接倾诉的对象,让读者能够从中更强烈地体会到诗人与大海之间的亲密感。随后,“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这里的“他”指代的是“拿破仑”。“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这里的“他”指的是“拜伦”。普希金面对海洋,为何会想到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葬于岛上,拜伦则是因本国逼仄的政治氛围而自我放逐至岛国意大利,后为希腊的民族解放航向巴尔干半岛,于该地身故。他们都被放逐于海边,能够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第三人称的加人,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三种不同人称的切换,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与独特,诗歌的美也正展现于此。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在欣赏、鉴别和评价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统编教材选必中第四单元的四首诗歌,各具特色,展现了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从语言的不同维度进行审美探究,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本文所阐述的四种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其作为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先.“本位语文”语言建构的五个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2022(15):16-19.
[2]滕树理.当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6):18-19.
[3]陈树宝.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3):28-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z202504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