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深度透视
作者: 朱沛雨 丁星 赵志毅引用格式 朱沛雨,丁星,赵志毅.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深度透视.教学与管理,2025(13):26-29
师德立则教育兴,师德兴则教育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行为准则的问题不时出现,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与担忧。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教育部分12批公开曝光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86起。其中涉及中小学教师的案例43起(中学23起,小学20起),曝光数量占总数的 50% 。中学学段主要表现为有偿补课、体罚学生或惩戒不当、性骚扰或猥亵学生、收受礼物礼品、批评教育言语不当、教师资格证造假等;小学学段主要表现为体罚或虐待学生、猥亵或性侵学生、收受礼品礼金、吸毒、应援娱乐明星、有偿补课、学术不端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和社会信任度,虽然教育部门加大惩处力度,但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仍禁而未止。
教师职业行为是教师为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行使教师权利、履行教师义务,为实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实施的具体行为2。教师职业行为离不开师生互动,而师生交往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既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可能带来疼痛。当教师的奖励或处罚脱离了教育的意义,便会出现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3。从影响因素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政策制度、社会期待与社会舆论、工资待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氛围、学校考评体系和惩治机制,可归纳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者提出实现从“外驱逻辑”向“内驱逻辑”转变等建议。综合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以理论思辨居多,针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偏少,对于典型事实的把握不够清晰,难以深入揭示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本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教育部曝光的43起典型案例,分析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主要特点、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期望能为教育行政部门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特点
1.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隐匿性
隐匿性是指教师在违反职业准则行为时试图隐藏或掩盖自己的不当行为,使其不为他人所察觉,这种隐匿性给发现和解决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带来了困难。从通报案例看,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大多在事后被揭露出来。如辽宁某小学教师性侵学生1年后东窗事发,广东某小学教师在吸毒2年后被处理,湖南某教师有偿补课3年才被举报,广东某教师学术不端5年后被揭露,湖南某中专教师资格证造假6年后被查出,而广州某职业学校教师从2014年开始谋取不正当利益,到2021年被公开处理,时长7年。
隐匿性与教师的职业特性有关。首先,有些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发生在班级内部,仅有教师和学生知晓,而学生可能因害怕报复而选择保持沉默。如贵州某教师体罚学生六个月才被举报。其次,某些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涉及个人隐私,如性骚扰或言语悔辱,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耻、无助或害怕报复而不敢声张。最后,教师可能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如删除证据、伪造记录或利用职权压制举报者等。
2.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涉及到各种复杂因素和情境。从通报案例看,违背职业准则的行为涉及多种情境,有些触犯了法律,如体罚学生、性侵学生、猥亵学生、吸毒、资格证造假;有些违反地方规定,如有偿补课、批评学生言语不当、惩戒不当、收受礼品;有些违背了伦理道德,如性骚扰学生、行为不雅;有些是思想出了问题,如应援娱乐明星。鉴于违反职业准则行为严重程度不同,给予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情节严重的法律惩处,情节较重的降职、降级,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扣发绩效工资等。
复杂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个人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个人的道德观念、性格特点和教育背景各异,这影响了他们对职业准则的理解和遵守,如青年教师应援明星、男教师性骚扰学生、女教师学术造假等。其次,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在不同地域出现,如案例分布在广西、广东、安徽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中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城区学校多于乡村学校。最后,管理不完善,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规范的培训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出现。
3.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是指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从通报案例看,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对学生、学校乃至教育系统造成了较大伤害。如体罚导致学生身体受伤、精神受创,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甚至引发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性侵和性骚扰学生,造成受害学生心理创伤,破坏了学校的安全环境,导致学习氛围受到严重干扰;有偿补课打破了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原则,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收受礼品导致利益输送和权力滥用,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失去公正性,也破坏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严重性与人性和教育特性有关。首先,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更容易对其性格、信任和自我价值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其次,教育是以德育德的事业,意味着要以道德的手段去引导和塑造学生,不道德的手段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第三,违反职业准则行为治理困难。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加大教育、查处和通报力度,但类似的问题仍是不断出现。例如性骚扰或性侵学生事件、有偿补课、体罚学生行为,几乎每期通报都有,说明违反职业行为的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师德教育任重道远。
二、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1.经济困境下滥用权力和资源
现代社会生活成本较高,住房、医疗、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收入没有预想的高,审计报告披露:在2022年,16省将25.24亿元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挪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经济收入。教师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和资源,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和引导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难以抵制利益的诱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z20250506.pd原版全文
传统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是一种“命令一服从”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教师职权过于强大、学生权利相对弱小的失衡状态。某些教师因个人欲望或面临经济困境而滋生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如通过收受礼物、收取红包等方式来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有些教师通过有偿补课寻求经济上的补偿。这并不是说具有物质欲望的教师容易滥用职权,而是说经济困境作为诱因,更容易使教师产生物质欲望,从而滥用职权。
教师拥有教学资源,如专业知识与信息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一些教师借此从事有偿补课,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获取经济收益。教育部仅曝光了8起有偿补课案例,似乎难以充分说明教师滥用教学资源。然而只要仔细观察和勤于走访,就会发现有偿补课的师生大多来自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班级。与城区有偿补课形成鲜明对比,曝光的案例中没有乡村教师。最可能的原因是乡村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源偏少,对有补课需求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2.本能驱使下伦理道德滑坡
目前师德建设整体处于“爬坡”阶段,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品德水平正在"滑坡”。“滑坡"源于人本性中“利己”的倾向,这些倾向像种子一样,平时蛰伏,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自然萌发。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经济利益和个人享受的诱惑让人们忽略道德和法律的存在,曝光案例中的性骚扰、性侵、猥亵、吸毒等不良行为,皆是伦理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
“利己”是人类的本能。之所以出现伦理道德滑坡,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追求满足自身欲望,如曝光案例中个别教师的性骚扰、性侵和猥亵他人,以及吸毒等不良行为,皆是追求个人低级享受的表现;另一方面,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个别教师的滥用职权、性骚扰或性侵行为,他们将个人的欲望和满足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权益和尊严,忽略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社会责任。
教师观念偏差以及不良环境的影响都会导致教师违反职业准则。一方面,由于职业认知的偏差,一些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或受到错误观念影响,出现错误的职业认知。在曝光案例中,有些教师将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以致违反廉洁从教准则,如通报的7起收受礼品礼金案例;有些教师认为不打不成器,故体罚学生在中小学屡禁不止。另一方面,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学校并非是与社会隔绝的一片“净土”,尤其是当教育生态恶化时,如“多名校长、教育局长落马,宝贵的教育资源正在被糟,教育这块净土,正在被污染"9,一些意志力较弱的教师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从而出现了与职业准则相情的行为。
3.绕幸心理下法规观念淡薄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仍禁而不止,说明某些教师法规观念淡薄,存在绕幸心理。
绕幸心理是指个体在面临风险或违反职业准则行为时,产生一种过度自信和幸运感。在教育领域,一些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由于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罚,进而产生了绕幸心理。他们自认为违规行为不会被他人察觉,或者可以逃脱法律法规的处罚。在通报案例中,贪污班费、有偿补课、性骚扰学生、学术造假等行为持续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被发现,说明绕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他们对法规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产生了违法违规行为。
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是常态,一些教师对最新的法规内容了解不足,或对法律条文存在误读,以致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或符合道德准则。在通报案例中,有教师语言不规范,在课堂上有歧视、侮辱学生的言论;有教师不了解惩戒的适用范围,扔书筒导致学生受伤;有教师分不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收受学生家长的海鲜、茶叶、水果等物品。法规观念淡薄导致教师对于法规关注度不足,以至于出现违规行为还不自知。
4.考核压力下急功近利心理作票
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面临着各种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以致产生违背职业准则的行为。
中小学校普遍采用量化考核方式,这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较大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和行为异常。如有个别教师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对月考分数未达标的学生打耳光;有些教师在职称评定的压力下,出现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有些教师本着“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原则,违反廉洁从教纪律,收受家长和学生的礼品。所以,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心理异常容易诱发违反职业准则的行为。
在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下,有些教师采取体罚、虐待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压力,期望借此提高学生的成绩或者提升管理效果。在通报案例中,与体罚有关的案例8起,体罚起因多与学生成绩不良和违反纪律有关,如贵州某校多名教师在教育早恋学生的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在通报的案例中,还有些教师为了尽快获取研究成果,通过抄袭他人作品出版书籍,走上了学术不端之路。
三、教师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治理建议
1.提高经济收入,合理使用权力和资源
(1)建立教师收入增长机制。首先,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目前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不高,所以在提高教师基础工资的同时,要通过提供额外的津贴、福利和奖励机制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降低滥用权力和资源的内在诱因。其次,提供经济扶贫和支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建立救助基金或教育补助机制,为教师提供紧急经济扶贫。再次,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教师绩效和工作实绩挂钩,激励他们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2)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首先,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行为规范,明确权力的边界和职责,确保教师不滥用权力进行有偿补课等不当行为。其次,加大违反职业准则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震和警示作用。再次,建立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投诉渠道和举报机制,鼓励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任何权力滥用和不当行为,确保教育环境的良好秩序和健康发展。
2.加强道德教育,约束人性中的消极本能
(1)实施伦理道德教育。首先,强化典型案例通报制度。通报之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培养其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次,培养教师的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撰写反思日志、案例分析等方式,促使教师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并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水平。再次,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家长、同事和上级的评价,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操守和道德表现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结果作为晋升的依据,激励教师自觉提高伦理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z202505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