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阶梯式指导策略初探
作者: 高东方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品格。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提出“荐—法—趣—品—交—展”阅读教学阶梯式指导策略,以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整本书阅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阶梯式指导策略;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5)05-000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明确指出“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笔者结合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提出“荐—法—趣—品—交—展”六字诀,总结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阶梯式指导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读、会读、乐读,进而读懂、读透、读深,以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美好境界。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语文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课标》明确提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这标志着语文阅读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应当备受语文教师关注,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研究出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探索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虽然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对整本书阅读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实现,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为了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学校共同为学生打造理想的阅读环境,培养其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使之开展个性化阅读。
二、“荐—法—趣—品—交—展”阅读教学阶梯式指导策略
(一)荐
荐,即推荐。结合语文教材,推荐学生选择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材料。
1.教师辅助筛选书籍。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对有限,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更是无从入手。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经验,可以筛选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书籍。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推荐《朝花夕拾》《西游记》等与教材联系紧密、生动有趣的书籍,帮助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
2.教师引导阅读重点。例如,《红楼梦》主题涉及家族兴衰、爱情悲剧、社会百态等诸多方面,人物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学生读起来颇感费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如从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形象入手,了解封建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
3.教师给予阅读指导。有些经典名著内容艰深,例如,古典名著《史记》,其文字古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教师推荐时可以附上阅读指导,比如建议先阅读一些通俗的解读本或者相关的故事集等,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
(二)法
法,即方法。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本书阅读相较于单篇文章而言,难度更大。学生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无法抓住整本书的要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开展整本书阅读。
1.精读法。要求逐字逐句地展开阅读,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在精读过程中,要学会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2.略读法。适用于快速浏览,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和框架结构,如书名、作者、目录、前言、后记等,以及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的中心句。
3.默读法。默读法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求在默读时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4.诵读法。对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此法。通过感受作品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注意对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把握。
5.笔记法。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包括摘抄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疑问等。
6.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能清晰梳理书籍的内容和结构。
7.对比阅读法。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相似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拓宽阅读视野。
8.专题阅读法。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选择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例如,以“成长”为专题,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骆驼祥子》等作品。
(三)趣
趣,即兴趣。先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整本书阅读领域中,兴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学生深入阅读的大门。那么,整本书阅读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营造阅读氛围。第一,建立班级图书角。精心挑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包括文学名著、科幻小说、传记等,丰富图书角的藏书种类。例如,放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吸引喜欢阅读奇幻故事的学生,《名人传》吸引对人物传记感兴趣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角的日常管理,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氛围的营造中来。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举办阅读周、读书月,开展主题阅读、读书竞赛、故事接龙等活动。第三,设置阅读自习课,每天安排20至30分钟的默读,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沉浸于阅读。
2.创建生活情境。第一,创建生活情境能让阅读贴近生活,更接地气。例如,阅读《傅雷家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再让学生阅读傅雷对儿子的教诲,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书中内含的情感。第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原作品场景。例如,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书中的精彩情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四)品
品,即品读,对整本书进行细致的阅读、品味和欣赏。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表面内容,还要学会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等,通过反复咀嚼、思考和感受,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审美体验。
1.深入文本,理解内容。第一,会做阅读批注。在感触较深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疑问或者联想,有助于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加深思考。例如,读到一段很有哲理的话,可以写下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第二,梳理书籍结构。可以通过大纲的方式,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章节之间的关联,这样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例如小说,可梳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三,分析作品形象。通过观察、体会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思考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例如,阅读《红楼梦》,分析贾宝玉性格叛逆的家庭和社会因素。第四,关注书中的细节描写。细节可能是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也可能是通过对一个动作的细致刻画来展现人物情绪等。
2.欣赏语言,品味美妙。第一,品味字词。留意那些生动、形象、精准的用词。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就生动地展现出孔乙己想要显示自己阔绰的心理。第二,体味句式。关注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长句表意严谨细腻,短句简洁有力。例如,在一些诗歌中,短句的连续使用能够增强节奏感,而排比等整句结构可以加强语势,让情感表达更充沛。第三,咀嚼修辞。比喻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拟人则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让我们能直观地想象出叶子的形态。第四,把握文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或诙谐幽默,如钱钟书的《围城》;或质朴自然,如沈从文的《边城》;或典雅华丽,如张爱玲的部分作品。第五,关注音韵。如果是韵文,要体会其韵律和节奏。例如,有些散文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因为作者注意了音韵的搭配。
3.知人论世,情感共鸣。第一,阅读前,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本创作背景,例如,了解杜甫安史之乱的坎坷遭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阅读中,关注书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关键词,像“悲伤”“喜悦”“愤怒”等词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绪;还要留意抒情语句,如直抒胸臆的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使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品读阶段是深化学生对文本理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感受文本语言魅力,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交
交,即交流读书心得。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交流心得有助于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将个人的独特见解和发现传递给他人,使原本可能被忽视的信息和观点,从不同的视角被启迪和激发,从而获取完整而丰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阅读的经验和教训,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1.交流之前,精心准备。第一,确定交流主题。选择适合的书籍(如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作为交流的主题。例如,对于初中学生,可以选择《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等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籍的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疑问和重要的段落等,以备交流时用。第二,选择交流形式。通常采用小组讨论、班级读书分享会、网络平台线上交流等形式。班级读书分享会可以采用演讲、PPT展示等形式,增加分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线上平台交流,可创建班级读书交流群或使用专门的阅读交流软件,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随时发表自己的心得,与其他同学互动和讨论。
2.正确引导,把握方向。第一,营造良好氛围。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亲切、和蔼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不同观点和看法,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第二,引导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书籍内容和学生阅读心得,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讨论《西游记》时,可以问学生“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对他的取经之路有什么影响?”“你从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历中领悟到了什么团队精神?”
(六)展
展,即展示阅读成果。通过展示阅读成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有助于读者自我评估阅读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展示成果促进了思想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展示成果,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对书籍的认知。
整本书阅读成果的展示有多种方式,如:手抄报、读书报告、思维导图、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创意写作、读书沙龙、音频或视频编创等等。例如,在阅读完《简·爱》后,学生可以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简·爱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发展脉络;还可以进行“简·爱的独立精神对现代女性的启示”的主题演讲等。
综上所述,围绕“荐—法—趣—品—交—展”六字诀开展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由浅入深,有声有色,层层递进,可形成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阶梯式指导的策略。该策略按照《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着眼于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夯实汉语语言运用的基础;致力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逐步形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聚焦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完成对汉语文学的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审美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树忠.“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7).
[3]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5).
[4]王 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张 华,李 宁.中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9,(2).
[6]陈 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
[7]崔允漷,刘 坚.核心素养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8]李卫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种偏向[J].中学语文教学,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