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书评的“桥梁”功能
作者: 贺仲明书评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面向作家,帮助作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洞悉创作上存在的优缺点;二是面向大众读者,向他们介绍作品的内容、特点、个性和价值,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和欣赏作品。两方面的功能都很重要,但我以为面向读者的功能更重要。因为面向作家的工作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研究论文来实现,而针对读者的专业评论方式其实很少,甚至只能是书评。所以,我以为书评最基本的功能是面向读者,作为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从这方面说,书评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研究论文,它应该具有自己更鲜明的文体特性。具体说,主要应该是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立足于文本。就是真正针对作品本身的评论,应该充分细致,讲清楚作品的优劣所在。只有这样,书评才能做到真正服务读者。因为一般读者没有很高的专业水准,他们的水平应该通过对优秀书评的阅读得到提高。所以,优秀的书评不应该做凌空蹈虚的空谈,而是要立足实地,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
二是要具有文学性。书评本身要具有可读性,文笔优美,呈现出一定美感。这是书评吸引读者的重要基础。如果文章写得不好,不具有可读性,要获得读者的喜爱,进而达到传播新书观点的目的,是很难的。
三是形式上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书评的文字要简明清晰,不要太繁琐和晦涩。因为书评主要面向普通大众,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形式来进行介绍和评论,太艰深、太学院化是很难赢得读者的。
以上是就书评与读者的关系而言。当然,书评同时也面向作家。在这方面,我不多展开,就讲一点。就是公正客观,不溢美,不隐恶。保持批评者的独立性,真正客观地介绍和评论作品。虽然评论没有绝对标准,但任何评论都带有个人性。书评者可以融入自己的个人趣味和习惯,但是一定要尊重作家和作品,不能做个人情绪化、过于感情色彩的溢美或贬斥。只有如此,才能获得作家的认可,获得公信力。
就书评现状来说,我感觉最需要克服的,一是学院化色彩,这与当前的学术体制有关,它对书评形势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让它距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二是外在因素的介入,表扬性的书评太多,真正深入、客观的批评太少。
对书评而言,独立的、真正批评性的话语不可缺少。它可以帮助作家提高,也让读者更好地进行辨析,提高鉴别能力。如果一味地说好话,没有批评性的针砭,实质上就混淆了优劣标准,既遮蔽了真正的优秀,又不能让读者获得分辨优拙的能力。这就丧失了书评很重要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