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25年第6期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2025年第6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目录

学者档案 | 表演艺术体系构成论

梅兰芳的出现,带给京剧艺术的不仅仅是青衣行当的变化,而且是整个京剧和戏曲的变化,是表演艺术从形式技艺到内容思想及观念审美和传播影响的变化。确立其独一无二的典范和地位,推动了表演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那么,达到建构表演艺术体系有哪些衡量的指...

学者档案 | 刘祯的戏曲研究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刘祯从内蒙古鄂尔多斯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在此期间通过阅读《西厢记》等学习古典戏曲,本意以此来弥补和提升古典文学基础。1984年被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中文系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与戏曲正式结缘。其时词曲...

学者档案 | 学有恒,行无疆

刘祯研究员是当代著名戏剧学者,在戏曲历史与理论、民间戏剧文化等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成果丰厚。作为学生,要对恩师的研究进行一番评述,自觉惭愧僭越,何况已有多位学者的评述珠玉在前,老师本人也曾公开回顾过自己的戏曲研究之路(《民族艺术》2017 ...

学者档案 | 刘祯学术年表

1963年7月6日 (阴历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内蒙古察右前旗,汉族。 1978年9月—1980年7月 内蒙古鄂托克旗第一中学,读高中。 1980年9月—1984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 扬...

《名作》视野 | 思想:书评价值的终极追问

文学批评的场域中,书评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姿态。它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批评家与作家角力的平台。无论是对话,还是角力,书评的作者与作家的姿态都是平等的。但是评与被评的身份,使书评的作者与作家成为较量水平高低的对手,对手就是敌手,但不是...

《名作》视野 | 回归书评的“桥梁”功能

书评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面向作家,帮助作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洞悉创作上存在的优缺点;二是面向大众读者,向他们介绍作品的内容、特点、个性和价值,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和欣赏作品。两方面的功能都很重要,但我以为面向读者的功能更重要。因为...

《名作》视野 | 新传媒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书评

我们今天认为依然有效的图书批评(书评)是精英启蒙大众想象性建构出来的。因此,不仅是好书的定义、经典的确立和阅读风尚的引导,甚至是整个图书的生产和消费流程都控制在所谓的文化精英手中。20世纪90年代,图书的市场化慢慢发育壮大,图书消费属性的合...

《名作》视野 | 选择、再选择与自由赋格

阅读是一种自由赋格行为。语言学认为,作为补语(宾语)的名词的格,取决于支配它的动词和介词,因此可以认为名词的格是由动词或介词赋予的,这叫作“赋格”。在我看来,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实现对生命自由进行有效的意义探索和路径探索,也就是说,阅读可以...

《名作》视野 | 我的书评观

作为一名书评写作者,我个人认为,书评文章通过对特定书籍的解剖、分析、判断,并且对与书籍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研究和探讨,实质上是参与整个写作。因此,作品与书评没有高明低下之分,更不是所谓“书评是吃写作饭”的偏见。 书评的研究与写作是各有...

《名作》视野 | 以书评的公众性助力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举措之一,书评的公众性,则是通过对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有效沟通,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有力抓手。 书评公众性的首要表现是内容上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今日中国,几千年来从未经验过的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急速发展的科技对人...

大家讲谭 | 漫忆当年话读书

尚永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从事贬谪文化与文学、唐诗学、传播接受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等方向的研究。国家级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先后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为武汉大...

大家讲谭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今天的荣休仪式。 从去年开始,萧映教授和写作学教研室的同仁就多次提议,要为我举行荣休仪式。起初,我不太愿意。后来,在孟庆奇、沈瑞欣、戚慧等几位博士生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答应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写作学...

名家学术经典 | 洞若观火的心灵史

1985年冬天,我参加了《湖南文学》在长沙—张家界举办的笔会,与会者有韩少功、凌宇等一众湖南作家学者,还有来自京沪等地的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雷达、黄子平、许子东和吴亮等人。几位北京学者之前只见过黄子平,其他都是初次相遇。那次,我跟钱理群先...

名家学术经典 | 知识、生命、总体性

以研究鲁迅著称的钱理群是感性而“流质”的,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研究对象鲁迅有内在的契合。竹内好曾说:“鲁迅不是有体系的思想家。他既没文学论,也没文学史(他的主要著作之一《中国小说史略》,是文献考证加作品评价,并不是历史)。他的小说是诗歌式的...

对话古典 | 《鹿鸣》:天地间的祥和

屠呦呦先生因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学术界有朋友说:此有神助。为什么呢?因为《诗经·小雅·鹿鸣》篇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名为呦呦而情系青蒿,其非神力使然?这虽是玩笑,但也使我们看到《鹿鸣》诗的光芒。在当下中国的很多...

对话古典 | 《庄子》中的四棵树

翻开《庄子》,我们会看到庄子经常沉浸在天地的怀抱中,领悟着大道之奥秘,体悟着自然之大美。在庄子所喜欢的自然界中,树木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页。《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既为漆园吏,日夜与漆树等各种大树相处,对各种大...

对话古典 | 让曹雪芹来写聘娘,他会怎么处理

《儒林外史》中的聘娘形象,寄寓了吴敬梓对青楼女子的厌恶之情。吴敬梓曾在秦淮河畔狂嫖滥赌,浪掷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后来,当吴敬梓不再有钱,这些青楼中人,就对他形同陌路了。这一经历,让吴敬梓对烟花女子深恶痛绝,在《儒林外史》中,他借董老太太的口说...

对话古典 | 王维与孟浩然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诗派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王维与孟浩然。两个人合称“王孟”。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两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如果陌生你就要反思了。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他诗...

对话古典 | 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屡以唐朝宗室自居,渴望进入朝廷中枢,希望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扁舟。同时,他以诗人的敏感察觉出唐朝的春天一去不返、中兴无望,因而其主要诗作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精神。他清醒地看到,晚唐不过是夕阳余晖,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经典重读 | 血脉偾张与冲淡平和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进程中,散文创作是一个收获至为丰饶的领域;其中的代表作家就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1935年至1936年间,赵家璧主编了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郁达夫编选的《散文二集》中,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就占到了全书的十分之六七,可证...

经典重读 | “讲演”与周作人的文体观

摘要: 周作人1932年9月成书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以其在辅仁大学的八次讲演为基础,整理校阅而成的述学之文,成书过程并没有学者细致梳理。关于该著,很多学者从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启蒙思想、话语事件等角度进行研究,却忽略了从注重口语表达...

语文讲堂 | 近体诗中的抒情与叙事关系鉴赏举隅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若干首唐人近体诗名篇的解读鉴赏,改变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惯性,使我们对近体诗文本中抒情与叙事的关系问题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具体认知。我们看到,在几乎所有作为例证的近体诗文本里,都包含着更多的叙事成分。正是这些广义的叙事成分...

语文讲堂 | 林冲的“复仇观”

传统观点认为,林冲对高俅父子恨入骨髓,报仇雪恨是林冲生存的最大动力。可是从《水浒传》的具体情节来看,林冲对高俅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其对高俅的复仇信念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转变历程,这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果以课文...

百家茶座 | 为“大家导读”作示范

关于书籍与阅读,古今中外的前贤佳句可谓璨若星河,而导读,则是辅导、引导、指导、开导、教导读书的科学方法和重要途径,向来备受知识界的重视。王重民先生遗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第三章第七节专论《指导阅读的学习书目》指出敦煌出土的《杂钞》“应该说是...

百家茶座 | 探寻走进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门径

与鲁迅研究日益走向成熟且艰深相比较,鲁迅的教学与普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鲁迅选本显得尤为重要,而贴切的导读更是开启读者之思的密钥。目力所及,钱理群、林贤治、孙郁、郜元宝等学者都曾涉足鲁迅导读的工作。近日,王本朝教授的《鲁迅导...

百家茶座 | 鲁迅研究的“熟”与“俗”

王本朝是我的老师。在我们读博士的时候,他开设了一门《鲁迅研究》的博士生课程,他说,这一辈子有一个心愿,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关于鲁迅的著作,于是,有了这部《鲁迅导读:思想与文学》(以下简称“《鲁迅寻读》”)的新著。王本朝是一个身体力行者,要...

百家茶座 | 为互联网时代的鲁迅阅读“对焦”

互联网时代与“失焦”的鲁迅 和很多已经被淹没和遗忘的中国现代作家不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鲁迅的话题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当下的青年依然“畏惧”教科书中鲁迅的晦涩难懂,但对在互联网世界中“援引”鲁迅发声却怀有颇高的热情。正如学者所指出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