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走进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门径
作者: 范国富与鲁迅研究日益走向成熟且艰深相比较,鲁迅的教学与普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鲁迅选本显得尤为重要,而贴切的导读更是开启读者之思的密钥。目力所及,钱理群、林贤治、孙郁、郜元宝等学者都曾涉足鲁迅导读的工作。近日,王本朝教授的《鲁迅导论:思想与文学》(以下简称《鲁迅导读》)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该领域又添一瓦。该书为“汉语言文学新文科一流专业博雅书系”之一,亦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经典导读系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从该书的导读与选文来看,著者用力甚深,可说是为读者寻觅出一条切实走进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门径。
助力大学鲁迅教学
经典作品的研读与教学是大学文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期间,鲁迅作为衔接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在他身上凝结着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苦痛与经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位置丝毫不亚于尼采之于欧洲现代文明的价值。从此种层面来说,理解鲁迅,也是走进现代中国的重要路径。故此,如何将学生更好地引入鲁迅的文学世界便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难题。近几年,笔者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讲两门课程,一门是本科生的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门是为研究生开设的《鲁迅研究》。不管是本科生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在鲁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学生对鲁迅实体了解得很有限,尽管他们读了鲁迅的一些作品,但非常零碎,很难建立起对鲁迅的整体认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对鲁迅的作品产生深入的理解,还可能产生不少偏见,学生也很容易被一些学术观点带着跑。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也会向学生推荐《鲁迅全集》,但推荐最多的还是鲁迅的文集,诸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坟》《热风》等,但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因为课程紧张与时代诱惑过多,实际上他们的读书时间很有限,很少有学生一本一本地将书读完。现在,有了王本朝教授的《鲁迅导读》,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通观全书,共有六讲,实则是从六个维度呈现鲁迅——“个人事件”“思想灯火”“鲁迅小说”“鲁迅散文”“鲁迅杂文”“鲁迅学术文”,除鲁迅译文囿于编撰体例没有选取外,文学家鲁迅的轮廓已经跃然纸面。至为重要的是,王本朝教授所选取的鲁迅文章很具代表性,再加上他之体贴入微的导读,由点及面,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建立起关于鲁迅的整体认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鲁迅的思想宛如蛛网结构,由各个结点连接而成,所以四通八达。细审这本书的选文,许多作品正处于鲁迅思想蛛网的各个结点上。比如第五讲“鲁迅杂文导读”仅选取鲁迅的九篇文章,这与鲁迅庞大的杂文创作数量相比,显然是太少,但这九篇文章横跨鲁迅杂文创作的前中后期,尤其是《阿金》一文的选取及解读足见编者对鲁迅文字的敏锐感知。鲁迅是妇女解放的支持者,也是男权社会的批判者,但阿金的出现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鲁迅对阿金,有着《离婚》中的爱姑相似的感受,他不喜欢她们。她们不自知,更不自制,只由得自己的脾性胡闹,虽不无率性的真实,却有个人的自私和庸俗。”这里,王本朝教授意识到鲁迅思想的复杂。诸如类似的判断遍布书中导读,即使大量杂文没有被选入该书,但透过王本朝教授细致的解读,也会以别样的形式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可以迅速摸索到鲁迅的思想骨骼,至于血肉,可待他们在后续的阅读以及阅世中慢慢生长。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关于鲁迅的整体性认识是由作品文本阅读建立起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建构起关于鲁迅的整体性认识,再去阅读鲁迅的任一作品,就会避免褊狭地理解鲁迅的话语,更容易走进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压在纸背的心情”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读书,还是一本别样体式的研究著作,凝结着王本朝教授多年沉潜鲁迅的心得,渗透着强烈的学术自觉与人文关怀。尽管王本朝教授采取的是“以鲁解鲁”的解读方式,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之强烈的现实关怀,还有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
在解读鲁迅历史轮回感时,王本朝教授如是说:“这样的感受让人不寒而栗,中国历史总喜欢走回头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将时间压缩在空间里,自以为天下第一,史上第二。历史的经验摆在那里,照着做就行了,新东西总是陌生的。”(第278页)这种研究方式多少带有钱理群老师解读鲁迅的痕迹,只不过钱老师在“以鲁解鲁”的同时,常常压抑不住自己言说的强烈冲动,王富仁老师曾评价钱理群老师的学术研究是“革命中有学术”,而王本朝教授这本书的学术表述是“学术”与“革命”的相互渗透,可以说是“学术中有革命”。这也是“40后”“50后”“60后”鲁迅研究学者共通的特点,他们这三代人经历过特殊时期,从时代中挣扎走出,身上多带有浓重的忧生忧世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自觉地投射到他们的学术研究之中,文字中自然增添了厚重的味道。“中国封建社会是专制社会,专制不仅体现在制度,也体现在思想钳制,思不敢思,想不敢想,自我封闭,却助长了鬼神迷信、盲目崇拜和麻木不仁,扶毡、静坐、打拳风行一时,‘社会上罩满了妖气’。”(第278页)他们的鲁迅研究秉持着一种理想,多以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研究对象展开对话,王本朝教授在分析国民性卑怯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历史和现实中,这种见强者便蜂聚拥戴,遇挫折则‘纷纷作鸟兽散’,土崩瓦解,甚至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都曾是社会普遍现象。”(第57页)尽管王本朝教授的导读最大程度地贴着鲁迅的思想轨迹滑行,但他也潜在地与不同的声音展开论辩。殖民话语理论兴起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被做了另类解读。王本朝教授申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用意在思想启蒙,提倡个性解放,承担民族国家解放的历史使命,属于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觉醒和改造社会的道义体现。”(第59页)不少人对鲁迅20世纪30年代的杂文创作持有非议,但王本朝教授自有他的思考。在他看来,“30年代,社会政治气氛日趋严重,在与社会政治的对抗中,鲁迅后期杂文积极介入社会现实,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并进行各种文本和文体实验,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如果说杂文写作是鲁迅的文学自觉,不如说是鲁迅的文学自由”(第269页)。如此判断,源于王本朝教授对鲁迅思想与文学精神的精深把握。“40后”“50后”“60后”三代学人鲁迅研究的经脉延伸至王本朝教授的导读中,文字中流淌着以学术研究参与社会发展、参与历史的强烈渴念。简单来说,就是对“五四”的坚守、对鲁迅的坚守。
王本朝教授在书中着重强调鲁迅的“立人”思想,阐发“国民性”批判,绝非老调重弹,而是他对鲁迅思想的通透把握,更有自己的深远寄托在。从这个维度来说,王本朝教授的这本书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思想家鲁迅先于文学家鲁迅
在翻阅了整本书后,回到书名的选择,我注意到书的主标题是“鲁迅导读”,而非鲁迅作品选读、鲁迅精读之类的题目,这是编者很自觉地将鲁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副标题用的是“思想与文学”,虽然是“思想”“文学”两词并置,但还是着重强调了鲁迅“思想”的优先性。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理解并非否定文学家鲁迅的本色。这一点可从该书的选文看出,王本朝教授选择了《文化偏至论》作为鲁迅早期文章的代表,而非更偏重文论性质的《摩罗诗力说》。在导读中,王本朝教授还多次着重指出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色,鲁迅不同于康德、黑格尔等有体系的思想家,但鲁迅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是立足于中国这片土地生长起来的现代思想,正是因为有了现代的思想,他才能写出现代的文学。
二十多年来,“竹内鲁迅”经孙歌译介到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学者鲁迅生发出启蒙者鲁迅、思想者鲁迅的论点深入人心,关于日本近代化的反思更是备受中国学者关注。实际上,中国的鲁迅研究者置身于中国历史语境也提出了自身的问题,并且进行了有力的回答。例如关于鲁迅是否为思想家的定位,40年代提出的经典命题d延伸至80年代,召唤出新的活力。李泽厚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将鲁迅列入思想家,赞誉“鲁迅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无与伦比的文学家兼思想家”;王得后老师更是将鲁迅尊称为“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90年代,钱理群老师深入探究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特质,“鲁迅是一个不用逻辑范畴表达思想的思想家,多数的情况下,他的思想不是诉诸概念系统而是现之于非理性的文学符号和杂文体的嬉笑怒骂,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家的鲁迅与思想家的鲁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王富仁老师在《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也有精彩的辨析,他进一步肯定鲁迅作为思想家之于现代中国的重要价值:“他(鲁迅)把中国人从各种思想理论的掩体中拖出来,使他们首先感到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饥寒,正视社会人生的矛盾,并进而在自我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建立自己真正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精神归位的工作,一种克服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的工作。任何真诚的、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学说都必须有赖于这种需要而创立,也必须有赖于这种需要而被接受。”在《鲁迅导读》中,王本朝教授于第二讲中着重强调、发展了上述观点,而且用“文学思想家”来统筹,“鲁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家,不是学院派思想家,而是社会思想家,是文学思想家”(第48页)。关于鲁迅的思想特色,王本朝教授也有独到的见解。“鲁迅的思想特色不在辩证法逻辑体系,而是认识社会和历史的思想武器,他从不讨论思想的主观和客观、能动性和规律性问题,而关注思想与人、思想与民族的意义。”(第70页)此外,“鲁迅作为思想家的底色”等类似表达高频率闪现在整本书中,可见思想家鲁迅在王本朝教授的鲁迅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王本朝教授对鲁迅的探究并不限于此,他又将鲁迅的学术研究拉入关于鲁迅思想与文学的认知体系中,发现在思想家鲁迅的背后“作为学问家的鲁迅”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没有学问家鲁迅也就没有思想家鲁迅”。(第338页)
总之,王本朝教授的这本书既为大学鲁迅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仗,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强烈学术自觉与人文关怀的别样体式的学术著作,值得细细咀嚼。当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限于大学校园内,也为社会上喜欢鲁迅的读者提供了一条切实走进鲁迅的门径。今天,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处于各种“异化”中,而阅读鲁迅,能够使我们切实地回到我们自身,将“自我”从外在的各种现实赋予中抽离出来,重新感受世界,审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最终“成为你自己”。翻阅王本朝教授的这本书,那些微言大义,“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激发了我重新阅读鲁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