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语文:育人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作者: 林通编者按: “本真语文”的“本”指的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真”指的是真育人、育“真编者按:< 人”“本真语文”教学主张教师回归育人初心,回归语文教育本真,其核心是在“真教、真学”中实现儿童的发展及成长。本策划共四篇文章,从概念阐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评价体系搭建等角度全方位呈现“本真语文”教学体系,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是2022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要求教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更体现在其基础作用上。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成人的基础、成才的基础。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离不开语文课程的奠基。显而易见,育人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语文课程之本。
基于20余年课堂实践与理论建构形成的“本真语文"教学,其核心要义是育人。“本真语文”的“本"指的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真"指的是真育人、育“真人”。“本真语文"教学始终坚持育人导向,主张回归本真,建构了以“儿童主体·言语本位·活动主线”为基本框架的实践体系。
一、儿童主体:基于儿童视角确立学习目标
“本真语文"教学以儿童为主体,其价值追求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为了儿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要体现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清晰认识并准确把握儿童视角是关键。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全过程。基于儿童视角确立学习目标,是实现以儿童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
1.把握儿童学习特点
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是儿童的特质。儿童学习语文,主要目的是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各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学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会的,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眨、戚”等生字,读准“万象更新”“间断”等含有多音字的词语。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策略及使用效果。3.比较学习描写腊八和除夕的段落,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以上教学自标,既有写字、读词等知识学习类的目标,也有了解课文表达顺序、体会文章写作策略等能力提升类的目标,还有比较学习相关段落、依托前序学习等方法习惯类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提升的关注。
2.找准课堂学习起点
从侧重教师视角的“教学目标"转向基于学生视角的“学习目标”,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关键要看目标的确立是否建立在学生课堂学习起点之上。教师要基于“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情,找准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点。例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要求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策略。那么,教师要不要将把握课文内容作为课堂学习的目标呢?稍作分析便可知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加上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厘清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策略。因此,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
基于课堂学习起点确立学习目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自主梳理课文内容为例,学生梳理得是否完整、准确,有没有遗漏,存在哪些偏差,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预习单等形式,明确学习起点,使学习目标的确立更有针对性。
3.明晰学习过程增长点
评判一堂课是否高效,要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在确立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明晰学习过程增长点,并通过目标促进学习增值。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排了以“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内容,教材安排了“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和“城市建设要路还是要树”两个话题,提示学生选择不同角色围绕问题发表看法,鼓励学生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友好协商。教材提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曲解,不断章取义;二是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平和,以理服人。有的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将目标定位在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和他人协商上。课堂上,学生先就教材中的话题发表观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汇报观点。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在经历学习之后所讲的内容和经历学习之前所讲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先看这一堂课的学习要求,先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再是尊重不同意见,以理服人。这两个要求环环相扣,为学生本次课堂学习增值铺设了阶梯。如果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在尊重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提出观点,这里呈现的是学习起点。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有选择地结合别人的观点进行发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搭建“你刚才谈到的我很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我想表达的是)…"这样的表达支架。这三个步骤落实了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让学生的能力进阶有了抓手。
二、言语本位:围绕语言运用选取学习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概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内容一目了然。然而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些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语文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才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真语文"根据“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质属性,把“围绕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学习内容”作为坚持言语本位的抓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育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03.pd原版全文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分开阐述,进一步明晰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架构,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飞跃。语文课程内容由语文学习任务和语文实践活动组成,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见,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就要遵循围绕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学习内容这一基本原则。
笔者仍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这一课可学的内容很多:脉络清晰的表达顺序、详略得当的内容处理、京味儿十足的春节习俗、含蓄隽永的特殊情感回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体,我们不难发现,“了解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策略以及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体味习俗、品悟情感则应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之中。
2.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以往各版本的教材有重大突破,整套教材能力体系清晰,单元内容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整编排,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选取教学内容时,要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依托并用好教材资源,探析语言文字教学的路径。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要牢牢把握“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并认真分析课后习题,梳理出本课学习重点。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这道题紧扣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结合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把握文章要点。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思考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蟋蟀修建住宅的部分,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课后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拟人化写法的好处,提供了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的片段,让学生思考《昆虫》的片段与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艺性说明文语言风格的感受。可以看出,以上三道题都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习题资源,将其作为这一课学习的主体内容,以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主线:依托学习活动改良学习方式
“本真语文”以活动为主线,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遵思路、识本真,实现深度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谈到语文学习活动时指出,与教师的灌输不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由此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句话阐明了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语文课堂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即改变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这一转变,直击语文课程育人的核心要义——让学习真实发生。
1.彰显学习活动的导学功能
如果教学过程以教师导人、分析、讲授、总结为主要形式,那么学生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倾听、接受、理解、识记,而不是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这样的学习过程,看似流畅,但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而不是方法,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含有时间词语的句子,再引导学生梳理时间节点,接着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厘清春节习俗,最后全体学生朗读、总结课文内容。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学习是被动的。优化后的教学,教师将这一过程整合成一个学习活动,并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时间点和主要习俗,勾画出来,再照样子填写表格”。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在获得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接受教师的点拨指导,在交流互动中自我修正,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2.加强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
一节课往往由若干个学习活动组成,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既要关注各个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的纵向对应,又要关注学习活动之间的横向关联。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往往藏着学习的规律和路径,这是学习方式改良的抓手,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教师可以围绕学习提问策略设计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察觉自己提问的思维过程,提炼出“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再次提问。活动二:交流问题,分类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部分内容和课文全文提问,对小组交流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建立起问题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活动三: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学生带着问题理解课文,感受提问的作用,体验深度阅读的乐趣,掌握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三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综上所述,“本真语文"教学立足儿童、基于语文、着眼学习,依托“学习目标确立"“学习内容选取”“学习活动设计"等环节,让理念落地有了抓手,走出了一条以育人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实践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学校教育集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