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走向“会学”: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探索

作者: 汪智星

从“学会”走向“会学”: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探索0

长期以来,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会"与否。其实,学生“学会"的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就预设好的教学目标,至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学会的程度如何,则依赖于纸笔测试的评价。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实施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能让学生“会学”。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会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强化“会学”的学习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需要强化学生“会学"的意识。学生“会学”是指学生能恰当地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强化学生“会学"的学习意识,就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或他人强制、反复提醒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有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咆、哮、嗓、哑、揪、瞪、呻、废。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让学生“会学"呢?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时,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前后桌合作思考,在动笔写这8个生字前,想想它们有着怎样的规律。

这一问题旨在强化学生“会学”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规律,借助规律进行理解、梳理、识记。学生“会学”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的梳理与探究,发现生字本身蕴含的规律。当学生能在独自或合作思考后发现规律,并借助这些规律练习书写时,把生字写好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整个识字与写字的过程,如果是教师手把手地教,或是反反复复地分析、讲解,即使学生能"学会”一些,这样的"学会"也是被动的。随着学生“会学”的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课堂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

二、探索“会学”的学习方式

学生“会学”绝非只是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在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为此,学生要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建构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其中,以下三种“会学”的学习方式是笔者长期探索的结果。

一是质疑释疑学习法。学贵有疑,朱熹曾指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又自主地带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如此,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再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学习没有教师的过多介入或掌控,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体验、思考和体悟。

二是圈画批注学习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圈画是思考的痕迹,批注是思考的结果。学生“会学”的过程,可以是学生针对具体文本进行自主圈画、批注的学习过程。圈画的地方是学生的所思处、所得处、所疑处等。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留下的思考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效的,也是对学生“会学”的具体阐释与表达。如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可以先自主找出文中先后四次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再结合课文内容依次在句子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会学”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真实的学习状态。

三是“抛砖引玉"学习法。这“砖”谁来抛?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抛出的“砖"可以是一个核心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关键矛盾点。无论是谁抛出的“砖”,只要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就能引出“玉”—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训练思维,提升素养。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一课中的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时,教师抛出“砖”——为什么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后得到了许多“玉”—学生自主地体会到老汉的镇定和他无比高大的形象。从中看出,学生“会学”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语言、思维系统。

三、养成“会学”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一旦养成“会学”的学习习惯,其课堂学习的样态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会产生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学生“会学”的学习意识日渐增强,学生“会学”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就不会远了。以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为例,学生在读课文时,应像教师一样去关注文体,关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关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学生主动关注文体时,他们就会思考《桥》作为一篇小说,阅读时得思考、琢磨、体悟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教师正好能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将单元的人文主题“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结合起来学习思考。当学生主动关注语文要素时,在细读课文中,他们就会自觉关注课文中的情节、环境的描写,进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当学生积极关注课后练习时,他们就会主动借助课文中描写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老支书的形象;就会借助课文中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体悟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就会去理解、体会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的妙处。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去学习的,而是因学生“会学”,所以他们像教师一样,拥有把握课文、学习语言、感受人物的意识、方式和习惯。

语文课堂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真正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会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实现根本性改变,这是语文课堂学习改革的必然,也是笔者努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追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