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模糊的边界:文艺性说明文 与抒情散文的对比教学
作者: 黄清和文艺性说明文与抒情散文在情感表达、细节刻画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共通之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文体意识,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两种文体之间的本质区别,懂得文艺性说明文在叙事、行文和说明上的一般特点及规律,以免学生对文艺性说明文的基本概念产生曲解,从而为后续的写作教学扫清障碍。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阅读载体的习作单元。该单元选编了一组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说明文、了解说明文,并能用语言文字把事物“说明白”。从认识、理解到运用,整个单元的编排围绕习作目标的实现展开,呈现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特点。
在早先的学习中,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不少说明文,但大都只关注到其内容,未触及其本质,教材也不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文体的概念和特点。在五年级之前,说明文大多以一种辅助性学习资料的形式出现,并且服务于不同的单元主题。至于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有什么特点,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况且,由于说明文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类型——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学生极易把文艺性说明文当成抒情散文来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忽视“文艺性"表达的特殊性,教不出文艺性说明文的味道来。那么,该如何界定文艺性说明文和抒情散文的关系呢?又该如何借助抒情散文的特点促进文艺性说明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跨越二者之间的"模糊"边界。
一、文艺性说明文和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区别
说明文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事理说明文主要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几乎不带作者的主观感情,语言简洁明了,风格比较硬朗。与事理说明文不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内容更显生动,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的朴素情感,在包含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趣味性,具有“润心启智”的作用,风格偏柔软。因此,文艺性说明文往往比事理说明文更容易受到读者喜爱。文艺性说明文的这些特点与抒情散文非常类似。抒情散文以经营情感为专长,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与文艺性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抒情散文只要把作者的主观想法和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在抒情的过程中兼顾说理(或说事),而文艺性说明文则需做到二者兼顾。这种文体特点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分辨。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极易把这两种文体混为一谈,造成认知上的谬误和理解上的偏差。他们基本上说不清楚什么是说明文,更不懂说明文的定义是什么。他们常把“作比较”当成“对比”,把“打比方"错以为是“比喻”,至于什么是说明方法,他们不甚了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初次教学说明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两种文体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做到及时正误、适时纠偏,这样,学生才能找到一条清晰明确的学习路径。
二、文艺性说明文与抒情散文对比教学的依据
文艺性说明文的核心在于说理(或说事),抒情只是其为了实现“把事情说明白"这一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其自的有四:第一,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说明过程更直观;第二,消除距离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第三,表达对说明对象的喜爱和赞赏;第四,让文章读起来更顺畅。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能够带来体验感和沉浸感的优美文字。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松鼠》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它和同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桂花雨》一课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迁移方法、掌握学法。
(一)写作方法殊途同归
《桂花雨》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即要求学生了解何为“借物抒情”。这一单元选编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鸟》四篇课文,这些课文的作者大都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是以“物”为媒介,总结出某种深刻的人生感悟。《松鼠》一课描绘的也是“物”,作者用俏皮活泼的文字把松鼠这一动物介绍清楚,从侧面表达了对松鼠的喜爱,让一个乖巧、驯良的松鼠形象跃然纸上。本质上,这种行文思路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侧重点不同。《松鼠》侧重于描述事物本身而非抒发情感,《桂花雨》则侧重于抒发情感而非描述事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如果把《松鼠》一课编入第一单元,也不会显得违和。
(二)形象塑造鲜活生动
《桂花雨》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忙碌的母亲、无忧无虑的“我”,读者能从作者和母亲的对话中感受出来。这是借助生活情景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的一种常用手法。《松鼠》一文的形象刻画也有类似特点。虽然作者描写的对象是动物,但他却把松鼠当成人来写,读者读完后能感觉到松鼠是一个非常调皮好动的“小孩子”,而且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写了松鼠做窝、生育、换毛、跳跃等生活日常,让读者读出了松鼠的自由和欢乐。这种把物当成人来写的方法,是这篇课文让学生觉得“有温度”、有趣味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刻画方式的选择上,《桂花雨》和《松鼠》的作者都专注于把控生活细节。在《桂花雨》一课中,作者着力描绘“摇花乐"等情节,在一片喧闹声中含蓄地表达了思乡的愁绪和对欢乐难以延续的隐忧。在《松鼠》一课中,作者则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松鼠在树上的活动,写出了松鼠的活力和矫健。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感受。
(三)情感表达含而不露
《桂花雨》一课的情感表达并不十分浓烈,《松鼠》一课也是如此。作者的情感发端于何处,似乎无迹可寻。不像《白鹭》一课,作者以白鹭的寻常为切入点,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黄昏低飞”三幅画面来体现白鹭的不同寻常。最后,作者干脆直接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表述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从发生、发展再到抵达,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读者能很明显地从渐弱至渐强的间接抒情中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喜爱。而《桂花雨》和《松鼠》这两篇课文则与《白鹭》的表述方式截然不同,作者的情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如《桂花雨》一课中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一句,如果不进行细致解读,很可能会忽略作者在其中暗含的情感。实际上,这句话运用了正话反说的写法,表明了桂花在作者心中的特殊位置。再如《松鼠》一课中“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一句,作者不说松鼠“幼崽”,而用"儿女"这种形容人的亲切称呼来表达,其实是为了表达对松鼠这种动物的喜爱。总的来说,这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含蓄内敛的,体现了“含而不露”的特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1.pd原版全文
(四)细节刻画力求真实
《桂花雨》是一篇带有回忆色彩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是儿时的一件往事。由于记忆久远,细节难免会失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尽可能地完善画面和细节,让读者读完文章后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是发生不久的事情。细节上的还原、画面上的真实,缩短了时空距离,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足以见作者笔力的“矫健”。《松鼠》一文在写法上也运用了大量的动作、环境等描写,其目的是让事物的说明更真实,增添了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因为文艺性说明文一旦追求“文艺”二字,难免会有些抒情的艺术描绘,这就让本该求真务实的说理和判断变得不那么“可信”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写《松鼠》时采用了合适的描写方法来加工和完善细节,让文章在追求文艺性的同时还能不失科学性。这么做的本质和回忆性抒情散文《桂花雨》一样,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
三、跨越两种文体之间的模糊边界,开展有效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抒情散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是可以进行对比阅读的。而且将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还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好说明文,并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但由于这二者的部分特点太过相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区分二者在写法上的异同,这样才能真正跨越两种文体之间的模糊边界。
(一)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围绕核心问题“把说明对象说明白”
文艺性说明文的目的是把事情(物)说清楚、说明白、说透彻。叶圣陶先生认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抒情散文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是区分两种文体的重要手段。另外,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
因此,《松鼠》一课的教学,如果不考虑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叙述方式,教师很容易把这篇课文上成散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蟋蟀的住宅》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但教材中没有着重强调本课的文体特点,不少教师未考虑说明文的本质、要素和概念,把这篇课文错误地当成散文来上。比如,把“说明方法”说成“修辞手法”把"说明顺序"说成“写作顺序”把“说明"错认为是“记叙"等,忽视了说明文内在的教学逻辑,错会了说明文的基本概念,造成了语义的讹误。
所以,教学《松鼠》一课时,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说明文的概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悟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明晰作者是怎样将事物"说明白"的,从而把握说明的艺术;最后,要设立几个“核心问题"统领整堂课的教学。这样,无论在课堂上衍生出多少“次要问题”,都不会偏离说明文的教学逻辑和教学目标,也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方向。教师可以以说明文“说明白”的核心概念为依据设计如下核心问题,如:“作者有没有将松鼠的特点讲清楚、说明白?”“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式把事情说明白的?”只要以这两个主问题为引领,之后的文本分析、阅读交流、梳理探究等教学实践活动都能紧扣核心且不偏离既定方向。
(二)文艺性说明文的间接抒情:融人主观情感“把一处细节写生动”
文艺性说明文与抒情散文一样,都含有“假”的成分。这里说的假并不是指内容“造假”,而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期待和对世俗之外的美好想象。如果“真”表达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那么“假”表达的则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文学大家常喜欢用“假”的描述来营造优美的意境。比如,《桂花雨》一课中“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便是一种亦真亦“假”的描述。作者非常浪漫地把桂花下落的画面比作是下雨,而且下的是有香味的雨,这是视觉、嗅觉结合的一个好例子。深入解读这样的描写,不禁让人感叹:旧日的时光多么美好啊!人们在一叹一咏之间,顿生一种时光易逝、韶华不再的苦闷。这样的表述在《桂花雨》一课中非常多,此外,在《松鼠》一课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一句便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描述。“清朗”一词写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夏夜柔和、清幽的感性表达。学生读到“清朗”一词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出月明星稀的清冷画面。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品读上述语句,让学生明白抒情的艺术描绘是文艺性说明文的一大特色。如果去掉这些描述,纯粹用理性客观的文字去描写,文章就会失去情感,变得很生硬。笔者仍以“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一句为例,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松鼠夜间活动的细节,写出了松鼠的无忧无虑、自由快乐。此处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描写松鼠状态的动词,迁移散文中动作描写的知识,让学生品味这样写的妙处。
总的来说,文艺性说明文“真"的成分多一点,而抒情散文则“假"的成分多一些。理解了这一区别后,教师便可以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松鼠》一课中哪些场景是作者的想象,哪些场景是基于现实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删减文中的诗意和抒情部分,引导学生比较删减前后的内容,感受表达方式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默默无闻却极具价值的花生,或是孤芳自赏却不失风骨的秋菊。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学生不仅能领略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魅力,还能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将文艺性与说明性融合,最终将这种融合内化为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文艺性说明文的叙述特点:结合写作方法“把每一个镜头写具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