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进行教学反思
作者: 林高明跨学科思考与创造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每一个学科都具有独特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文化,每一个学科都拥有自己的学科视角、学科思维方式。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太宽泛、太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这里的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进行教学反思指的是为了解决学科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其他学科教师运用各自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某一学科教学的情况,并进行反思、交流,以获得教育教学理解与创造。
一、为什么要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反思水平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看,普通教师、新手教师的反思内容大多属于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方法技能。教学能力较强的、较成熟的教师,描述和思考的问题多为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抵达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的问题;少数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帅,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关注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道德伦理因素,能够更好地描述和领会问题。
1.打破学科界限,以更多更新的视角来审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某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以求新的发现。在学校校本教研及教学反思中,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同学科组中进行教研活动,都是以单一的学科教学的视角来观察课堂、反思教学,学科内各个老师的反思基本上是“同质化”“雷同化”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看似是集体共识”的僵化困局。于是,学科内的教研与反思就会陷入一种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境地,观察与反思就难以看出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也就难以有新的发现。
2.通过跨学科观察比较思考,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规律,并提供各个学科的独特做法。许多具有高回报率的教育形式,都产生于不断涌现新思想的环境中。教学法要反映跨学科性,因为地球上的问题和谜团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学科界限之内。如果我们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与反思,往往会局限在固有的认知中,无法突破与创新,而跨学科反思能让我们全面、立体地观察,从而在不同的交叉组合中进行思考。
3.跨学科观察与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打破“学科壁垒”“教室壁垒”,形成全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基本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的,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政。甚至他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也极少交往。这与国际教育倡导的“团队教学”及“学习共同体"理念是相悖的。学校一味地要求教师“合作”“协作”,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及专业发展过程中主动进行跨学科“合作”"协作”,这样,教师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形成。跨学科课堂观察与反思为各个学科进行互研互学、深人交流提供了机会。
二、如何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教学具有多维性、同时性、即时性、不可预测性和历时性。为此,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观察与反思增进教育教学的敏感性与行动力。跨学科课堂观察与反思是学校校本教研中比较少用的教研形态,但其对刷新各学科教师的认知,引发深度反思是极其有用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反思并发现内隐问题。单一学科教师间的课堂观察与反思,一般都立足于本学科视角,没有引入新质思想,从而产生‘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的现象。单一学科教师的教研就像单一演奏,只有单一的风格、单一的声音;多学科教师之间的教研就像交响乐,有多种风格、多种声音。在多元复合中,教师会分析比较、综合判断,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跨学科课堂观察与反思可以将各个学科教学中的每一个相同、相近、相关的课堂现象、场景、细节、方法等集中起来,从而让教师更容易找到单学科教学反思中难以发现的问题,为深人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
比如,有名语文教师在一次跨学科课堂观察与反思中观察到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观察三个钟表并想想:每个钟表是几时?为什么?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想好了,同桌交流。之后,他便请全班同学自由交流。教师问:第一个钟表是几时呢?学生回答:3时。教师问:分针指向几?学生回答:12。教师问:时针指向几?学生回答:3。教师说:所以呢?学生说:现在是3时。第二、第三个钟表时间的交流也是重复前面的问答。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那么写了哪三件事呢?这三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事件中有哪些人呢?他们又干了什么呢?请大家自主完成后同桌交流。之后,教师请学生来回答。教师问:第一件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教师问: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教师问:有哪些人?学生回答。教师问:他们干了什么?学生回答。在交流第二、三件事时,教师再次重复这样的问答。通过这两个学科教学的比较,大家在教学研讨时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领悟出以下两点:(1)学习的幼稚化。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使学生没有经历思维的挑战与磨砺。这里的教学是牵着牛鼻子走,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自我尝试、自我挣扎、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过程。(2)学习的碎片化。学生没有经历完整的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学习被分割得细碎,学生感觉不到整体结构,碎片化的问答阻碍了学生整体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时,缺乏整体性,总是处于一种碎碎念的状态,看似步步引导、循循善诱,实则是让学生亦步亦趋。其实,在具体交流中,我们可以直接用主问题“每个钟表是几时呢?为什么?”“每件事分别讲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与表达。
2.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反思迁移教学规律。万事万物互联,我们可以通过细致观察与思考从事物中发现相通的道理与规律,我们可以从不同领域与学科的核心“道理”中获得启发,并迁移运用到不同领域与学科中。季吉林从文学理论的“情境"视角来反思教育教学,并开创出了情境教育;李希贵喜欢阅读企业管理类的书,他从企业管理的视角来反思教育教学,将其他行业好的经验模式嫁接到学校教育中。他们都是借助跨学科、跨界进行观察反思获得教育规律,从而将其迁移运用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2.pd原版全文
比如,我的同事黄玉霞老师是初中数学教研员,偶然的机会,她听了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师让学·读思达"教学改革活动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这所学校的教学抓住了课堂的五大关键要素“明目标、主问题、导策略、力合作、重反馈”。听了两节小学语文公开课后,她悟出:这样的课堂教学类似于数学中的"建模”——高质量课堂一定要抓住课堂关键要素,努力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带着对这次活动的反思与理解,她一直想用跨学科的方式将小学语文“师让学·读思达”的教学范式迁移到自己的中学数学教研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一次,她进行初中数学主题教研活动时发现,“同事整节课声嘶力竭,学生却眼神涣散、昏昏欲睡”。她忍不住用小学语文“师让学·读思达"的基本流程简单改课,参与的教师听后大有收获。后来,她在每一场的学科赛事、每一回的教研碰撞、每一次的教育专著共读中,都能从“师让学·读思达”的理念、流程或者关键因素中找到共鸣,进而实践推广。三年多来,她运用“师让学·读思达"理念反思与建构初中数学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她获得了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扎实成长,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2023‘阅读点亮未来'年度点灯人”。
3.借助跨学科课堂观察反思形成跨界智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朱安妮塔·布朗和戴维·伊萨克提出一种名为“世界咖啡"的会谈方式。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认为“世界咖啡”是最可靠、最实用的,能激发集体进行共同思考的方式之一。“世界咖啡"的主要精神是“跨界”,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交流意见,激发意想不到的点子。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分享,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生成观点与创意。跨学科课堂观察反思就是让各个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专业与领域来审视同一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跨界智慧。
一所学校在进行跨学科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活动时,一名四年级的英语教师上《龟兔赛跑》一课。教师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接着她就提出我们要复述或介绍一个故事,可以用“五指故事法”来表达。她提示,“第一指”是时间,“第二指”是地点,“第三指"是角色,“第四指"是事件,“第五指"是结果。教师说了一遍以后,又让学生重复一遍、同桌互相说一遍。然后,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并阅读,再用“五指故事法"来复述故事内容(汉语表达)。之后是单词教学、句式训练及分角色朗读与扮演。分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的效果不好。最后,教师又用汉语提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的学生说:“不要太骄傲了,要谦虚。"有的学生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在进行教学评议与反思时,各个学科的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美术教师提出,角色扮演时可以利用PPT创设背景,并为学生增加头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提出,在角色扮演中可以像体育教学一样,在龟兔赛跑前进行角色扮演朗读,教师此时可以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在龟兔赛跑中,可以按前面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练习,教师适当指导;在龟兔赛跑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练习与展示。这样,学生会练习得扎实有效。而笔者则是从语文学科角度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专门有一个单元是训练学生通过“起因、经过、结果”读懂与写清一件事。学生早已掌握事件的概括与复述能力。同时,他们基本上都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所以,有没有必要这么细致地进行“五指故事法"的介绍与训练?另外,《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的寓意,二、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很清楚了,有没有必要在英语课中这样教学?除非寓意是通过英语表达出来的,这样才有价值,否则,对学生来说就是缺乏挑战性。最后,经过研讨,授课教师结合大家的意见,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要备学生的学习起点,不能针对一个学科单方作战,而是研究同一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方法、思想用于探索新的学习内容。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