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日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断裂与重构

作者: 陈松信

“练笔日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断裂与重构0

陈松信,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福建省泉州市第五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福建省骨干校长、泉州市首批中小学名校长、泉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教师、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230余篇;出版《优秀班主任的六项修炼》《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等专著。

习作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创新性地开展习作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搭建了相对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但“小练笔”编排次数和训练点失衡,以及“日记"写作的“私密性”和"难坚持”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师不妨创造性地将“小练笔"与“日记"融合,使之成为“练笔日记”,从而解决“小练笔”和“日记"的教学难题。教师可以以“练笔日记"引领学生持续习作,有效破解学生常态化习作难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构建

著名作家毕淑敏认为,写作是没有秘密的。是的,写作不神秘,无非就是多读、多思考、多写而已。但是,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写作自有其内在规律。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系统的习作训练框架,引领学生习作起步,引导学生持续习作。

1."习作训练链条”构建的必要性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要求、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自三年级起,学校每学年大致设有16次习作课,学生大约每两周就会有一次习作实践的机会。若每次习作课按照两节课(80分钟)来计算,那么一年下来,学生的习作学习时间约为21.3个小时,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技能而言显然是不够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之所以对习作感到畏惧,是因为缺乏持续的习作训练。即便是口头表达流畅的话题,在习作时也常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这正是缺乏连续性习作训练的直接后果。如何解决学生“不敢写、不会写"的问题,成为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要想让学生在习作时能“下笔如有神”,需要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和勤奋练习。因此,教师要遵循习作的内在规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习作训练体系,引导学生持续进行习作练习,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教材中的“习作训练链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秉承“听说读写整合”的理念,设计了相对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建立了提升表达能力的三条途径:习作单元、一般单元中的习作练习以及精读课文后的“小练笔”。此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一般单元的习作练习中特别引入了“日记”的这一习作形式,要求学生准备日记本,并坚持写下去。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为“写日记”、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为“写观察日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通过编入“小练笔"和要求学生“坚持写下去"的日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习作训练体系,形成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习作训练链条”,以解决学生习作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如果这些训练内容能得到有效实施,将显著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教材习作训练链条”断裂的原因分析

虽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单元之间插入了精读课文后的“小练笔”和需要每天“坚持写下去"的日记,构建了一条较为理想的“习作训练链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小练笔"还是“日记”,均遭遇了执行与操作上的挑战,导致原本设计的“习作训练链条”出现了断裂。

1.“小练笔"的编排失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册都编排了随文“小练笔”。这些“小练笔"是一种介于造句练习和习作之间的随文表达训练,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助力学生完成单元训练目标、掌握单元语文要素,以读促写,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仔细分析这些内容的具体编排,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小练笔"的编排数量失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约20次课后小练笔(不包含选做题),整体数量适中,但在册次中的分布较为随意,有的册次中安排了4次练笔,而有的册次中仅安排了1次。这种不均衡的编排,使学生的常态化练笔难以得到保障,变成了一种空谈。

其次,“小练笔"的训练点分布不均。教材中的随文“小练笔”,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而设置的,以理解性拓展练习为主,而非针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可能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最后,教师的习作教学重心往往放在单元习作上,尤其是年轻教师可能对“小练笔”的教学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同时,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小练笔"进行细致的指导,使“小练笔"的落实难以真正到位。由此可见,“小练笔”很难达到日常习作训练的自的,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

2.“日记”教学的局限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日记"这一习作形式进行了递进式编排,三年级安排了日记教学,四年级安排了“写观察日记”,不仅体现了教学要求和习作能力的进阶,而且是对"(学生能)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以及“(学生能)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等“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回应,明晰了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练笔日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断裂与重构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3.pd原版全文

但是日记教学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日记具有私密性,不可随意批阅和讲评。“凡是文章,都预想有读者;日记是不预借给他人看的,所谓的读者就是作者自己。""日记属于纯粹的私人写作,未经作者允许,教师也不可以将学生的日记像习作一样,随手拿来批阅与讲评。”由此可见,日记教学存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难以落地的现实问题。其次,学生写日记还存在难以坚持的问题。按理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日记本应是最容易找到素材的写作形式。然而,受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人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仅难以坚持每日记录,甚至在偶尔的日记作业中,也常感到缺乏可述之事、可抒之情。教师在推动学生写日记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尽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精心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涵盖了“习作单元"“习作练习""小练笔"以及“日记"等多种方式,然而,由于“小练笔”与“日记"教学中出现的"断链"现象,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仍旧难以依照习作的规律持续推动学生的日常习作训练。这一现实问题凸显了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习作教学形式和习作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三、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重构思路

若“小练笔”与“日记"能得到妥善实施,它们将与习作单元及一般单元中的习作练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习作训练体系,推动学生形成练笔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解决因“小练笔”编排数量失衡、训练点分布不均以及日记持续性难以保证导致的“习作训练链条"断裂的问题,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策略,将“小练笔”与“日记”有机融合,形成“练笔日记”。这一练笔形式不仅打破了“日记”的私密性壁垒,而且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篇幅灵活,不拘泥于长短,有助于激发学生持续练笔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将“练笔日记”与每年16次的课内习作训练有效结合,确保学生练笔的习惯得以保持,进而全面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

1.突出“小练笔"的形式特点

“小练笔”虽“小”,但它的作用不容小岘。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与此同时,“日记"作为一种“今日事今日记”的习作形式,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体现了练笔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因此,将“小练笔”与“日记"深度融合,创新性地展开“练笔日记"教学,不仅能有效解决“小练笔”篇幅少和训练点失衡的问题,还能轻松解决学生练笔难坚持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充分发挥“小练笔"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通过“练笔日记”,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习作练习,将习作融入生活,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习作技能,提升语言的敏感性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丰富“日记"的写作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日记"纳入习作教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天天习作”的习惯。相较之下,“小练笔"以其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泥于形式的特点,更易赢得学生的青睐,他们更乐于每天进行“小练笔”。因此,将“小练笔”与日记相融合,创新形成“练笔日记”,不仅能使“准备一个日记本"和“坚持写下去"等日记写作要求得以落实,还能将原本私密的日记变为一种用于学习习作、锤炼习作技能的练习形式。

所以,“练笔日记"不仅弥补了“小练笔”在编排上的不足,也克服了日记在持续性方面的挑战,成为习作练习的有力补充。此外,这样的“练笔日记”还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帮助学生明晰练笔效果。

四、教材“习作训练链条”的重构策略

“新课标"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练笔日记"作为习作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持续习作,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创新表达“练笔日记”,激发习作兴趣

巴尔扎克认为,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这句话道出了习作的真谛:好的作品,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非华丽的辞藻的堆砌。如果学生能灵活开拓思维,那么,那些能精准表达他们思想的词语和语句会应运而生。

“练笔日记”作为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随时捕捉并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特级教师柳袁照以自己的经历为例,鼓励学校师生“看图写话”。他会与一棵小树对话,并即兴写下深刻的感悟。当他站在小桥边时,也能即兴创作一首小诗。他的每一次诗性表达,都是有感而发。如此不间断的思考与积累,使他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坚持每天写“练笔日记”,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怎能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创新“练笔日记”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学生若有所思所感,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简短几句,都应被鼓励。通过持续的观察、思考和表达,学生能将内心的感想、领悟倾注于笔尖,逐步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

2.实践推动“练笔日记”,引领持续习作

虽然对学生的“练笔日记"要求并不苛刻,但教师仍需搭建平台,利用合适的载体推动学生完成“练笔日记”,使其成为师生间的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性"互动。首先,针对“小练笔"编排次数少和训练点不均衡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适当补充、优化“小练笔"的训练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撰写学习课文后的启发、心得、体会和感悟,或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或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逐渐从撰写简短的文字开始,通过长期坚持写“练笔日记”,不断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这种积累,就是厚积薄发,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随着学生的不断实践和教师的持续推动,学生能逐渐将“练笔日记”的内容由简单的生活记录转化为成熟的习作作品。

3.多元评价“练笔日记”,激励持续习作

行动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是解决习作教学难题的治本之举。教师应当多元评价“练笔日记”,让学生的习作成果被关注、被“看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通过班级黑板报、班级家长群、微信朋友圈、校刊等途径和渠道“晒"学生习作,让学生的习作在各种场合“露脸”,以激发学生持续习作的热情,激活班级的习作氛围。这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不再视习作为一种压力和负担,而是将其变成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有效解决习作教学的难题。

总之,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尽管习作教学颇具挑战,但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当具备全局视野,理解教材编写的整体意图,把握习作的基本规律,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练笔日记"的形式,确保“新课标"要求扎实落地,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意愿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五实验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