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心灵不死
作者: 张学伟 戴建荣一、四字现象 它们来自《诗经》
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叫“四字现象”。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说:往窗外望去,下起了雨,外面一片灰蒙蒙黑漆漆的。我们还可以这样表达
生(齐读):望向窗外,细雨蒙蒙,漆黑一片。
师:再如这句,夕阳西下的时候,周围的云朵都被染红了。我们用四字短句可以说。
生(齐读):落日余晖,晚霞尽染。
师:看看,当我们在特别长的一段文字中,插进去几组四字短句,文章就有了变化,就显得特别有节奏,特别有味道。对不对?
生:对。
师:这种四字现象,也叫“诗经现象”。因为《诗经》里的大部分篇目都是几个字一组表述的?
生:四个字。
二、古今名人 他们崇拜《诗经》
(一)战争篇《无衣》
师:我们来看这几句话。大家齐读。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生齐读)
师:“裳”这个字不念 。古人把上衣叫作“衣”;把下衣,就是遮住腿的裙摆部分,叫作“裳”(cháng)。与子同裳(chang),读
生(读):与子同裳(cháng)。
师:这几句诗大家见过吗?在哪儿见过?生:我在《诗经》里见过。
生:我在课外书上见过。
师: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捐献了大量物资支援武汉。我们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就是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叫“一方有难
生:八方支援。
师:当时,海外的华侨同胞们也寄来了他们的援助物资。当时,日本的侨胞在寄来的物资上贴上了这几句话。
师:我们的文字绵延至今,很多诗句只要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都可以猜出它们的意思。比如,读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要抓住哪两个字猜意思?
生:“异”和“同”。
师:很好,你猜出来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好像是说,不同地方的山川不一样,但风和月亮是一样的。
师:猜得不错!大致是说,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山水,但感受着同样的风、看着同一轮明月。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身处异地,但是心在一起,共同撑起一片天。
师:“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说的是什么?
生: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着一样的裙子(战裙)。
师:是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的《秦风·无衣》。张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 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 甲兵,与子偕行!
(师生合作读)
师:这首诗大致写了什么?生:写了关于战争的内容。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修我戈矛。
生:修我矛戟。
生:修我甲兵。
师:戈矛、矛戟、甲兵,这些都是和战争有关的。看来,我们根据一些字词可以猜出大致的意思
师:看看,今天的我们还在用《诗经》里的句子。
(二)宴客篇《鹿鸣》
师:我们再来看一首诗,它选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
(师出示《小雅·鹿鸣》节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场景?大家结合注释猜一猜。
生:我猜是宴会。
生:我猜可能是招待客人。
师:什么依据?
生: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师:猜得没错。那么,主人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生沉默)
师:其实诗里写得清清楚楚。我有嘉宾—生:鼓瑟吹笙。
师:我有嘉宾
生:鼓瑟鼓琴。
师:这是用什么招待客人?
生:乐曲。
师:对啊,用美妙的音乐来招待客人,因为他们品德高尚、志趣高雅,也就是
生:德音孔昭。
师:用鲜嫩的青草来招待小鹿,用美妙的音乐来招待客人。哪几个字是表示青草的?找一找。
生:萍。
生:蒿。
生:芩。
师:看看,都是草字头嘛!这首诗就是讲待客的。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三)渊源篇《诗经》
1.屠呦呦与《诗经》
师:说到这,我们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她是我们中国大陆首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性命。她叫
生:屠呦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她的名字来自哪里吗?
生:来自《诗经》的《小雅·鹿鸣》。
师: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看看,医学家的名字都来自《诗经》,《诗经》厉害吧?
生:厉害。
2.曹操与《诗经》
师:三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曹操。
(师出示《短歌行》节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6.pd原版全文
师:大家读后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四个字组成。
生:我发现《短歌行》中有几句出自《诗经》,引用了《小雅·鹿鸣》里的诗句。
师:是的,《小雅·鹿鸣》里这几句太棒了!曹操索性将它们引用到自己的诗中,表达了自已求贤若渴的心情。如果你来和我一起创业,我一定鼓瑟吹笙地欢迎你!大家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所以,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来自哪里?
生:《诗经》。
师:大文学家曹操的名句引自哪里?
生:《诗经》。
师:新冠疫情期间海外侨胞的留言出自?
生:《诗经》。
师:《诗经》就是这么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借景抒情 表达发端《采薇》
师:接下来,我们要走进一首长诗《采薇》,课文《采薇(节选)》就出自这里。大家结合注释,看看这首诗选自哪本诗集。
生:《诗经》。
师:对,选自我们越来越熟悉的《诗经》。我们先看这首诗的前三小节。张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翻译。
(师生对读)
师:读完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小节的前四句很相似。
师:是的,《诗经》经常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呈现内容。这三个小节,一直在写什么?
生:薇菜。
师:对啊,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薇菜是慢慢长大的——开始是嫩芽,后来长出叶子,最后叶子长大。
师:是的,薇菜变化的过程,也是什么的过程?
生:时间流逝的过程。
师:对啊,时间慢慢流逝,可是,战士们的心里一直想着一件事
生:回家!
师:但是,能回家吗?
生:不能!
师:战事未歇,不能回家。但是思念越来越深,乡愁越来越重。这三个小节写的是
生:思乡!
师:大家读懂了,我们继续看后两个小节。
师:前三个小节写的是思乡,这两个小节写什么?
生:打仗。
生:战争。
师:“一月三捷”,就是说一个月打了三次胜仗,对吗?
生:对。
师:嗯?“三捷”就是三次胜仗?那么,“烽火连三月”,就是打了三个月的仗?
生(恍然大悟):哦!“一月三捷”是说一个月打了多次胜仗!
生:文言文里的“三”好像是多的意思。
师:古诗、文言文里的“三”“九"往往不是具体的三次、九次,而是表示多次。队伍雄壮,战士勇敢,打完了仗,终于要
生:回家了。
师:下面,是《采薇》里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我们的课文《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赴边塞,杨柳依依倍伤怀。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飞扑面来。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意徘徊。
满腔伤感满腔悲,无人能解老兵哀。
师:我们常说,归心似箭。诗中这位老兵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脚步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一定是很快的。
生:急匆匆的。
师:是吗?“行道迟迟”
生:他的脚步是慢的,迟缓的。
师:对啊,“行道迟迟”,“迟迟”怎么会是快呢?那么,他为什么放慢了脚步?
(生沉思)
师:宋之问有一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家乡越近,越不敢迈步。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老兵离家多年,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一—父母是否健在?妻子、孩子生活得怎样?想到自己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回来的时候漫天风雪。他急于回家却又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所以内心纠结、步履缓慢。
师:这里的“雨雪霏霏”,说天地间大雪迷茫,真的是在说雪景吗?
生: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他在说自己内心的迷茫。
师:对啊!古人把情感融在景物中来表达,所以,这就是中国诗借景抒情的开端,这就是中国味道。
四、总结:不学《诗》,无以言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很多首《诗经》里的诗,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宴请宾客的,是如何行军打仗的,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我们也了解了许多与《诗经》有着渊源的人和事,感受到了文化经典跨越千年的魅力。
师:我们的语言文字绵延千年,我们的文化不曾中断。中国人,一定要读《诗经》,这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所以,孔子说
生(齐):不学《诗》,无以言。
师:不学《诗经》,你的语言永远不会说得那么典雅,那么动听。一起再读
生(齐):不学《诗》,无以言。
师:下课。
【赏析】
诗是什么?
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马一浮先生说得好,诗就是人的生命,让人有“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之感。
张学伟老师的《走进诗经——采薇》一课,正是以诗涵养生命,让学生在朗读、交流、思考中,唤醒内心对诗的渴求,激发心灵对诗的回应。
一、忽苏:发现语言现象,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古诗词并不陌生,但《诗经》这部经典之作对他们来说却相对陌生。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经》的世界?如何利用《诗经》来“复苏”他们已有的语言积累呢?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张老师的课堂,开篇便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奥秘,让他们在发现与探究中不断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张老师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语句对比,从而发现“四字现象”的妙趣。张老师先以“往窗外望去,下起了雨,外面一片灰蒙蒙黑漆漆的"和“望向窗外,细雨蒙蒙,漆黑一片"为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感悟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而巧妙地揭示了《诗经》中普遍存在的“四字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