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教育的觉者

作者: 曾建洪

“以减法思维践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在其最新力作《教育的减法》一书中一以贯之的真挚表达。觉者为师,为师,当有生命的自觉:站在最合宜的位置,做减法教育的觉者。

站在清醒处,做减法教育的清醒者

减法教育的觉者,首先应是清醒者,站在清醒处,明确“为何减、怎样减、减什么、在哪儿减和何时减”,尤其是在为何减、怎样减方面,要有根本方向的清醒和最优选择的清醒。

根本方向的清醒。在教育中,“减”本身不是目的。唯有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求,才能使孩子过得幸福。朱永新教授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减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应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回归幸福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将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思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是减法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本方向。它不是要让孩子活成父母眼中“理想的模样”“邻家孩子的模样”,也不是要让孩子活成群体世俗意义上的“将期待当成事实的模样”,而是要让孩子“尊重生命,追求幸福,珍惜人之为人的机会”,从而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优选择的清醒。“幸福的人生需要做减法,因为加法的选择未必就是最优选择”,教育亦如此。对此,朱永新教授认为,我们“努力考虑减法,但不排斥加法”,减法与加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既要突破机械、单一的加法思维,采用“思维反转:用加法前先尝试用减法”,反其道而行之,养成“减法优先的思维习惯”,也要突破机械、单一的减法思维,在“清理”“切割”“揭开”"减掉”东西的同时,将加法与减法有机整合在一起,“重构"减掉的东西,使“减"通向“增”,给提质增效留出时间和空间,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新“世界”。

站在学习处,做减法教育的学习者

“减法教育,需要学习”“减法的思维与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并强化的”,做减法教育的学习者,要站在学习处,学会并养成深度学习、坚持积累的良好习惯。

深度学习。让学习“深人地发生”,首先,应深到科学那里去。朱永新教授认为,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学好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知识,理性接受和悦纳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行动力,立人立心,往往更能提质增效,实现师生间的互信与互爱、共情与共生。其次,让学习“深入地发生”,也应深到思维那里去,辩证看待“加”与“减”“快”与“慢”,打破单一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学好并尝试用好逆向、审辩、创新等多种思维,让隐匿的思维在课堂上可视、可学、可测评。再次,让学习“深入地发生”,更应深到审美那里去,迷恋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个性之美、劳动之美、创造之美,了解“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等观念,站在"最合宜的位置”用学科之美去打动其心灵、触动其灵魂,让美真实扎进孩子的心里,并与之一生同行同在。

坚持积累。坚持积累方能更好地成长。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对话中积累,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经常强调减法思维”,我们要善于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哲学深度对话,并从中汲取减法的智慧;“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的减法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对话新时代,寻求“更少,但更好”;“‘六大解放’,堪称今天的‘双减'宣言”,我们要积极与陶行知对话,让这些闪光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书是教师的第一修炼,我们要认真研读《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精要主义: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与生活》等相关著作。与书本对话,我们可以从中找寻到相通的减法智慧。其次,我们也要在自我实践中不断积累,基于实际情况,勇于自我尝试,在课堂、考试、作业、学时等各方面尝试教育的减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尝试,如此循环,定能在尝试中成长。最后,我们要坚持积累生活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从这些成功案例中探寻出思考、选择的力量及减法思维的力量。“减法反而是更大的创造”,我们要增强减法思维,并持之以恒地做减法,让奇迹真正发生。

站在研究处,做减法教育的研究者

“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要做更多或想更多”,这就离不开研究。教师当站在研究处,以研究的姿态成长,做减法教育的研究者,既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又向实用研究要方案。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朱永新教授认为,“校内要减负提质,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师当有提升自我课堂教学能力的自觉,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也备好自己,不断深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例如,教师要及时“减"掉教材内容中滞后的、陈旧的地方,又“融"进新理论、新观念、新提法,并善用活动型教学、大单元教学等,实现教学内容的提质增效;又如,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多一些等待,也要多一些留白,给学生留足思考、消化、活动的时间,真正备好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再如,教师还要备好自己,善于选用适合自己风格的新技术、新资源、新教法,组织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帮助学生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

向实用研究要方案。朱永新教授认为,“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都是教育的有机整体,都需要整体谋划,注重实用研究”。教师,要做好减法教育,落实好“双减"政策,先要研读国家相关政策的精神要求,向研读要方案,并善于结合自身实际来教学;要直面真实,勤于做叙事研究,向叙事研究要方案,从“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喜与忧、得与失、情与趣,发现一个独特的我,在研究自我中逐步触摸教育的真谛,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要在“习以为常”甚至在“熟视无睹”中发现“实用研究”,善于将平时自身在减法教育中出现的堵点、疑难点、困惑点及时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借助学习与实践,逐层加以剖析,进行“改善,改善,再改善”,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站在设计处,做减法教育的设计者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离不开设计。做减法教育的设计者,需站在设计处,既做好自我减法的设计者,又做好学生减法的设计者。

自我减法的设计者。自我减法,连着教师的幸福,也连着学生的幸福,更连着教育的幸福。首先,我们要从转变观念开始,要深刻理解教育减法的意义,相信坚持的力量,认可减法教育,遵循并唤醒教育常识。其次,我们要学会自我减负:既要“丢掉那些不需要的物品,回绝那些不必要的应酬,谢绝那些不重要的活动”,又要勇于拒绝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敢于说“不”,并采用正当、合理的方式加以抵制,还要拒绝一切形式主义的折腾,如劳神费力的App打卡、点赞、投票等,反对“一哄而上”面子工程的虚假改革,反对花样繁多的资料重复报送等。最后,我们要让自己真正慢下来,多一点留白,少一点功利,既享受课堂,又能主动寻找快乐,不为物役,种好自己的心田,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减法。只有自己真正慢下来,教育才会随之慢下来,回归本来的幸福模样。

学生减法的设计者。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考虑,我们应努力当好学生减法的“总设计师”。首先,在课堂上,我们要在价值设计上体现育人性;在环境、内容、方法设计上体现学生立场,力求最适合性,如分层进行作业设计;在目标设计上做到具体性,切忌抽象和面面俱到;在环节设计上体现关联性和提升性。其次,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我们要规避越界行为,做到“不越界”,明确学校、教师的分内事,不把家长、学生扯进来。再次,在处理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的关系上,我们要注重整体规划设计,“统筹安排课前课后的教育内容”、设计有留白的时间表,借助技术赋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重构作业能力,还学生时间、自由,给学生自主利用时间的机会,促使其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最后,在协同育人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际交流、资源共享、在线流转等的作用,加强校家社的联动,如加强社会资源对课后服务的开放等,共同为学生服务。

莫以“减法”远,教育多灿烂。每一个你我,都点亮自己,那教育的星空将灿烂无比!我们要站在教育最合宜的位置做“减法”,做减法教育的清醒者、学习者、研究者、设计者,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南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2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