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

作者: 李云

班主任工作室,是以名优班主任为主持人,由班主任自愿加入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旨在通过研修、探讨与实践,构建协助、互补、共享、共进的学习生态系统。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班主任工作室呈现“中心一边缘”的结构,即以主持人为核心,由主持人制订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确定沙龙主题、阅读篇目、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这种中心化的研修模式,虽然能够充分发挥主持人的引领作用,但容易让成员陷入“被动接收”或“机械复制”的舒适区,甚至产生依赖,个体的学习力、发展力和创造力得不到有效激发,从而制约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本人主持的班主任工作室依照去中心化理念,尝试构建了“微任务认领 + 动态轮值"的四步研修机制,打破了以主持人为单一核心的研修模式,营造出“人人皆为核心,人人皆可主持”的研修氛围。在这一创新机制的驱动下,成员的主体意识、研修热情以及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第一步:问题众筹,构建“任务池”

学年末,主持人召集成员,秉持问题导向原则,聚焦工作室年度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个人班级管理中的痛点与发展盲区,共同筛选出大家有研究意愿且有研究价值的主话题。比如,班主任的学习力提升、情绪控制、幸福感探求,班级的日常管理、危机事件应对、师生关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成员共同商讨,拟订一系列子话题,并将其纳入“任务池”。

以“班级的危机事件应对”这一主话题为例,成员结合各自班级管理实际与经验,共同拟出如下12个子话题:“学生失恋了,我该怎么办?"“学生有自杀倾向,我该怎么办?”“学生与家长闹矛盾,深夜离家出走,我该怎么办?”“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我该怎么办?”“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辱骂老师,我该怎么办?”“学生遭遇意外伤害,我该怎么办?”“学生遭遇网络诈骗,我该怎么办?"“学生寝室突然遭遇盗窃,我该怎么办?”“学生突然要辍学去打工,或者做主播,我该怎么办?"“班级里突发大面积传染病,我该怎么办?”“家长群里突然有家长责难,我该怎么办?”“家长群里混进了学生,发布了不利于班级团结的不实言论,引发家长恐慌,我该怎么办?”

“任务池”中的主话题与子话题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成员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发现、探讨、解决问题的兴趣。

第二步:任务招标,个人研习

在动态生成“任务池”后,主持人发起“任务招标会”,引导成员从感兴趣(情感投人度)有能力(专业匹配度)可组队(团队互补度)三个维度出发,认领任务话题。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而无人认领的任务话题,工作室会组织由主持人协助的2\~4人异质小组共同开展研讨。

以“班级的危机事件应对"这个主话题为例,在认领环节结束后,“家长群里混进了学生,发布了不利于班级团结的不实言论,引发家长恐慌,我该怎么办?”这一子话题无人问津。成员普遍觉得,该问题涉及面太广,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在工作室主持人的协助下,4位老师(包括提出该问题的成员)组成小组,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关于认领任务之后的研习方法,工作室提供了以下3个步骤供成员参考:第一步,针对认领的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初步形成结论;第二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完善结论,特别是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变换思考角度,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步,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对前两步所得结论进行整合、归纳与提炼,得出最终结论。

以“家长群里混进了学生,发布了不利于班级团结的不实言论,引发家长恐慌,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为例,在组队研讨的4位老师中,有两位是新班主任,由于经验匮乏,思考较浅、内容单薄,另外两位有经验的班主任的观点则相对常规。在借助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搜索后,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控制信息传播,删除不实言论,防止舆论发酵;公开澄清信息,安抚家长情绪,表达理解支持;确认学生身份,处理涉事学生,完善家长群管理机制;持续跟进沟通,建立班级问题反馈通道。受此启发,小组成员通过多次线上沟通交流,整合相关信息,从学生、家长、教师、班级4个层面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第三步:主持沙龙,群体对话

工作室创设了“今天,我是主持人”沙龙活动。每个子话题的认领者或认领小组组长轮流担任主持人,主持各自子话题的沙龙活动,顺序通过抽签确定。沙龙研讨分3步有序开展:第一步,当值主持人从问题定性、原因分析、解决步骤、启示反思4个维度,分享研习成果;第二步,其他成员以及工作室导师针对当值主持人的分享内容提问、补充并展开讨论,尤其注重从理论层面给予支持;第三步,分享结束后,在工作室导师的协助下,当值主持人反复修改内容,制作与子话题相关的讲义和课件。

以“家长群里混进了学生,发布了不利于班级团结的不实言论,引发家长恐慌,我该怎么办?”子话题为例,小组长分享研习成果,其他成员提问。比如,面对班级危机事件时,班主任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对于混人家长群发布不实言论的学生,除了批评教育,如何深挖其错误行为背后的正向动机,并适时给予肯定?如何安抚家长的情绪?如何充分借助网络渠道反馈班级问题?等等。

基于这些问题,该小组完善了应对策略。他们提出,面对班级危机事件,班主任保持情绪稳定可遵循4步要诀一“很正常、有需求、慢慢来、会好起来的”;同时强调班级危机事件预防的重要性,树立预防为主的班级管理意识。此外,他们还写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并在线上设置“啄木鸟信箱”,学生扫码即可匿名留言,班主任能及时回复,开辟了班级问题反馈通道。

这种从个人独白到成员对话,再到群体深度交流的研习过程,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成长为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

第四步:多维展示,持续输出

在沙龙活动的基础上,工作室组织“今天,我是主持人”展示活动,分为3步:第一步是工作室内部展示,时长为40分钟,展示结束后,工作室成员扫码评分,工作室助理将得分公布在工作室微信群;第二步是校内展示,子话题主持人在学校班主任会议、教研会议等平台分享,并邀请政教主任、资深班主任、年轻班主任参与,进行面对面交流;第三步是线上展示,子话题主持人制作展示视频,发布在工作室视频号与学校视频号上。同时,在视频号下方设置反馈通道,方便观众留下宝贵意见和建议。

经过多方展示后,工作室组织成员开展集体评议,结合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子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内容,形成案例集、视频集以及培训讲义集,充实工作室及学校的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库。此外,工作室还会针对新的教育情境持续丰富内容、更新理念、优化策略,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的资源库。

“微任务认领 + 动态轮值”四步研修机制见证了从“我”到“我们”的改变,化解了工作室“核心依赖”的困境。“任务池”的构建,使成员从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发现者;“微任务”的认领,给每一位成员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精进的机会;“轮值主持"沙龙活动、展示活动,构建起一个角色灵活转换、对话顺畅的优质学习场域。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去中心化的工作室建设机制,使主持人与成员之间的对话从“单声道”“一言堂"转变为交互性、相倚性对话,实现从个体突围到群体共进的转变。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bzr202505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