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笔诉千钧重 心若澄潭自不惊

作者: 廖兆慧

案例呈现

小莉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17岁,独生女,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小莉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成绩优异,还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除了学习,小莉几乎没有兴趣爱好,朋友较少,性格内向,既往无心理疾病史和严重躯体疾病史。

近一个月,小莉经常感到焦虑、抑郁、烦躁、愤怒和沮丧,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晚上难以入睡,情绪濒临崩溃。好在小莉没有憋在心里,而是向她最信赖的英语老师求助。以下是她凌晨两点写给英语老师的书信的部分内容。

敬爱的黄老师:

距离高考只有一百多天了,但是近一个月来,我白天浑浑噩噩地复习,大脑一片混沌;晚上躲在被子里哭,难以入眠。今晚更是如此!我快要崩溃了!黄老师,请您救救我!

不久前,一个朋友告诉我,班上那位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看着我从讲台上走下来,对周围的人说:“小莉越长越丑了,简直丑得惨不忍睹。”当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难受。每次看到那位漂亮女生,我总是会伤心、自卑!

…我小心翼翼地与人交往,生怕伤害到他们,却老是被他们有意或无意的言语伤害;我不拒绝别人,是因为害怕自己被拒绝;我千方百计对别人好,是因为想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样的我好累啊!

在学习上,我也很迷茫,尤其是期中考试前几天,感觉什么都没复习好。有人对我说:“你要是好好学,怎么可能考不上北大、清华?”可是,我现在每天一大半时间都耗费在调整情绪上,哪有精力发奋努力?

无人理解更是我心中的痛!在家里,父母总是在我耳边崂叨,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谁家的孩子获得了保研资格我想安安静静地吃一顿饭都实现不了!我觉得我可能得了抑郁症,想去看心理医生,但又怕被当作异类。

黄老师,我该怎么办???

心理评估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我们首先要对小莉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小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协调一致,不存在逻辑思维混乱或感知异常的情况;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较好的自知力,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若是,教师应建议小莉去医院就诊)。

从信中可以看到,小莉表现出焦虑、抑郁、愤怒、沮丧和入睡困难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虽然她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达一个多月,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但这些反应均有明显诱因。小莉的逻辑思维和社会功能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仍能较好地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因此可以判断,小莉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辅导的范畴。

原因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通过分析小莉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压力来源,为后续的应对策

略提供依据。

1.学业压力

小莉的压力主要源于父母和周围人的高期望。小莉成绩优异,高学历的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周围的人也认为她是“清华北大的料”。她对自己的学业要求也很高,导致她不敢有一点懈怠。但凡哪一次没考好,她都会掉进自我怀疑的黑洞,陷入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中。

2.自我形象认知

小莉因为被班上一名漂亮的女生嘲笑“简直丑得惨不忍睹”而难过,甚至产生羞耻感。羞耻感是焦虑情绪的核心特征之一,小莉因为外貌羞耻感而自我认同感较低,自尊水平下降,很容易误解或者扭曲他人的意思,进一步陷入消极情绪中。

3.人际关系困扰

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感到温暖,提高学习效率。小莉的消极情绪多半源于不擅长与同学朋友交往。比如,她“千方百计对别人好,是因为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说明小莉内心深处其实十分不愿意讨好别人,所以常常陷入委屈、生气和疲惫的情绪中。

应对策略

小莉面临的压力和情绪困扰,在高中生中较为普遍。我们要帮助这样的孩子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暴风骤雨”,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1.志存高远,专注过程

小莉在高考前陷入“白天浑浑噩噩,晚上躲在被子里哭,每天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调整情绪”的艰难处境。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由于做事过度用力或意念过于集中,反而会将平常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小莉需要及时调整状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从“瓦伦达心态”中走出来,即专注于过程而不去为结果而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会让人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小莉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

2.改变认知,接纳自我

有时候,焦虑、抑郁、无助、气愤或沮丧等消极情绪总是在某一时刻相伴而来,但实际上,这些消极情绪都是由我们的想法或认知导致的,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想法或认知都是错误的。大量研究表明,只要认知改变了,我们的感受便会随之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明显改善。

一是接纳自我。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小莉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却常常感到很累、很生气,为什么呢?有研究认为,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善良”往往是焦虑的根源,因为这种“善良”其实是一种自我攻击信念一讨好他人的心理倾向。小莉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别人的需求,尽管这个过程会让她很不开心;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她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忍气吞声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表面的和谐。这种人际交往模式是不健康的。因此,小莉需要识别内心深处的冲突,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同时,小莉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比如她自认为的“胖”和同学眼里的“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外貌、身材、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自信的表现,是完善自我的起点,也是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二是增加积极情绪。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怀疑、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刻,然而,只要我们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能改变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人在高兴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使人的身体在生理上发生积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积极情绪,比如,用心去感受积极情绪,有意识地增加对他人的善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等。这不仅使人感到快乐与满足,还能增强抗挫折能力,避免抑郁和焦虑。

3.加强锻炼,改善饮食

合理运动不仅可以使身材变得健美,还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此外,饮食对情绪具有显著影响,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多摄入蔬菜水果、奶制品、全谷物及大豆等食物,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

在心理健康老师的辅导和英语老师的配合下,小莉经过自我调适,消极情绪缓解了很多,最终以稳定的心态跨过了高考大关。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陈建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bzr202505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