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的探讨

作者: 张菊辉 路昌 管仲国 祝青鑫

[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桥梁工程》建设项目”(1022307401);2024年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CFTD2024YB1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立项项目(230801324094724)

[作者简介](1981—),,女,湖南新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桥梁抗震与混凝土耐久性及桥梁工业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21-04 [收稿日期]2023-11-20

引言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估,也是对其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综合锻炼[1-2]。通过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可以全面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或继续深造做好准备[3-4]。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选题不当、写作不规范、抄袭现象以及指导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学生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者。通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大四上学期期末启动,下学期6月初进行答辩,整个过程历时约半年。然而,尽管学校在任务书下达后早早启动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大多数学生由于上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和研究生初试的压力,未能真正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效率极低。寒假结束后,部分学生需要参加研究生复试,而不考研的学生则面临就业压力,这使得学生的精力被严重分散,分配给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相当有限,无法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和进度。此外,一些学生由于态度问题,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动性和热情。由于毕业设计通常要求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部分学生可能因之前的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或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而难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工作。为了完成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而选择直接抄袭或拼凑他人的成果,导致论文质量低下。

(二)学校管理问题

首先,不同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大多数高校通常在6月底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然而,一些高校采用早开始早结束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并安排多个答辩批次。其中,正常答辩批次提前至5月初完成,学生提交文稿以进行查重的时间甚至提前至4月中旬。这种安排的初衷通常是为确保学生的就业率,但直接影响了考研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使其感到时间紧迫。同时,检查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化,未能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和监督。

其次,评价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目前,一些高校的行政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忽略了专业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形式。例如,所有毕业设计(论文)都要通过查重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时,为了避免查重率过高,对设计流程、设计验算及规范要求写得过于简略,最终完成的毕业设计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然而,查重的前提是毕业设计(论文)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性,避免重复或抄袭。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更多着重于让学生熟悉设计流程、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验算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责任与工匠精神[5]。但设计理论和设计验算的内容及标准多源自教材与设计规范,这导致不同学生的理论阐述部分难免存在雷同,在查重过程中难以避免。此外,现有的本科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申诉和复核制度,也未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难以有效提高。这一问题值得学校管理部门深思。

(三)教师问题

首先,在当前的教师考核体系下,更多专业教师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这导致在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下,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关注度不足。当一位教师负责较多学生的毕业设计时,由于精力有限,很难给予学生充分有效的指导。同时,一些教师可能因希望学生顺利毕业或出于自身科研项目的考量,会设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课题,难以体现创新性或适度难度。其次,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尽科学。因为对学生了解不够深人,教师可能难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要么过多干预,要么过于放任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一些学生可能对所选课题缺乏兴趣或动力;在文献综述方面可能遇到困难,无法找到足够相关的文献支撑其研究;又或者在论文写作方面遇到障碍,如结构混乱、表述不清或格式错误等,导致进展缓慢,论文质量不佳。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学生主动性不足,同时也因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导师未能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二、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是对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验,是展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机会,也是为未来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合适的论文课题,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从毕业设计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通过开设科研项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掌握科研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查重机制、严格执行惩戒制度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杜绝抄袭或拼凑他人成果的行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6.pd原版全文

(二)对学生开展分类管理和安排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如就业或深造、是否有科研基础等,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方式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到设计院或科研机构进行实践或实习,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项目或竞赛活动,与其他院校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和思路[6]。针对学生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和成果。

(三)提升题目设定的质量

加强题目的管理和规划。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数量,避免重复和雷同,鼓励创新和实践。允许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能力,选择合适的课题。同时,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指导与培训,建立有效的题目审核和评价机制,确保题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度性。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考核和奖惩制度,重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工作,鼓励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加大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和资料库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设计环境和工具。

(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当前,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利用实践基地、工程项目、科研平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设计题目和实践机会[7-8],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选择。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9]。在这一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毕业设计的完成,对于保证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有助于增强毕业设计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其质量和水平,拓展毕业设计的影响和价值[10-I]。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加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监督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和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严谨细致、高效优质;同时,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完成的毕业设计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社会实践的体验,也是就业机会的创造。

借助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我校土木工程系结合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于2008年揭牌成立“环境与建筑工程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的成员单位涵盖建工集团、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八家机构。通过建立“高校 + 行业协会 + 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和拓展育人平台,强化专业与行业的对接,同时完善专业建设。同时,我校土木工程学科汇聚了72位行业导师,应充分发挥这些丰富资源,共同努力构建专业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其顺利展开并提升质量。

(五)邀请企业导师参加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了促进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界、实际工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同时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邀请企业联合导师或技术总工来校参加本科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是非常必要的。2023年9月,新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本学科积极参与其中,并与建工集团、中建八局等业内领先企业签署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协议。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旨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通校企合作通道,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适用人才,构建新型产学研用育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急需和工程实践,探索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设计公开答辩环节,邀请企业导师的参与,尽管可能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宣传以及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都具有积极作用。

结语

王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应用型专业,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体现。为了有效提升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教师等多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加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提升题自设定的质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邀请企业导师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公开答辩等方式,旨在使毕业设计(论文)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学生的发展方向,并向社会输出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魏巍,夏洪流,王志军,等.“卓越计划”之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6):100-106.

[2]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3]杨光,陈恒安,郑长成,等.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2):32-33.

[4]牟在根,王可.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基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J].大学教育,2017(12):156-159.

[5]张菊辉,张佳慧,刘俊,等.“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6):160-163.

[6]任志福,杨朋.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8):160-161.

[7」顾文虎.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3(22):38,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