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方略
作者: 李昌文 李英海 李洁[基金项目]2024年度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现代水资源规划与管理”(SDKC202402);2024年度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水资源规划与管理”(SDKCSZ202414);2023年度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培育项目“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智慧水利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SDYJ202312);2024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产学合作协作育人项目“三峡大学——航天宏图智能遥感与数字孪生流域实践基地”(230902313162259);2024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流域水文水陆一体化智能感知平台建设”(92024010998396)
[作者简介]李昌文(1986—),男,重庆人,博士,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主任,校聘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孪生流域与洪涝安全智慧调控研究;李英海(1981—),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李洁(1983—),女,湖北襄阳人,博士,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29-04
[收稿日期]2024-12-13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新时代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任务迫切、意义重大。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从普及化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如何基于水利学科课程思政现有困境和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水利课程思政建设方略,这不仅能全方位增强育人合力、立体化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还可多层次提升学科水平,进而开创水利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出发,回答了新时代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期为推进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 - ) 从办学理念来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生命与灵魂,其中,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用“师爱为魂,德才并举,言传身教”概括其内涵,可用“意识的自觉性,行为的示范性,结果的深远性”概括其特点。高校如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育人价值体系,成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从主体任务来看,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
教学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正如唐朝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施教,即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育人载体,将思政元素立体化、多层次地融人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各方面、各环节[1-2],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达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其本质是协同育人[4],其核心是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回答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储备,是关乎高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专业学科发展导向的质量工程[6]。如何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推动各要素协同育人,增强新时代育人合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三)从培养对象来看,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来看,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人的身心发展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如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思想启蒙、人性启迪和精神塑造,已成为时代命题。
二、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诊断
历史上看,也许正因为我国面临的水问题特别严峻和复杂,水利建设的成就才尤为显著。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以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精神,创造了许多奇迹。
水利学科的研究领域既涉及探讨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哲学层面,又包含了江河湖泊的规划、开发、治理与保护及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等所需的各种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并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水利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各高校亦迅速展开。目前,国内学者对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但源于其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能力不及、机制不全等问题。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向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一)认识不足
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统筹、推进不够,造成育人导向的“认知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较难根除。部分教师对推进课程思政缺乏系统的学习、理性的认识和深人的理解,将思政等同于政治说教,将课程思政狭义化和机械化,认为其可有可无,责任意识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上,淡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造成了一系列学习优秀、品德堪忧的畸形“人才”出现和教师师德师风问题频发。部分学生对“思政化教育”的作用意义与落实形式一知半解,课程体验感和学习目标获得感不高,对课程思政的内化认同度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能力不及
部分教师知识面窄,缺乏推进水利学科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未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嵌入点”和“共通性”,没有做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思政目标生搬硬套、育人元素挖掘不深、教育内容过度窄化、强行嫁接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课程与“思政”融合力不足、不同课程教师同讲一个思政故事等问题,无法做到“盐溶于水”的自然状态和润物无声的无缝衔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8.pd原版全文
(三)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各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把握不够精准,各类课程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不够、力度不强,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师联动机制和长期有效的交流平台。对于学生思想问题、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评估和动态把握,造成育人主体的“各自为战”育人内容的“孤岛效应”,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通识课与专业课等难以形成一套衔接紧密、层次有别而又循序渐进的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在教学设计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不够、挖掘不够、渗透不够,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难以达成共识。
三、新时代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方略
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教书”与引导学生追寻价值的“育人”相统一,保证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主体知识的兼容性,实现“知识观”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塑造品格、浸润心灵、坚定信念。根据水利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时空尺度和协同维度的新时代水利学科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建设方略。
(一)贯古融今 ——以五千年治水文明培根铸魂
在时间尺度认识拓展上,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水利文化凝结成了新时代水利精神,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建设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略,让学生了解过去条件、现在水平、将来趋势,提升学生的水利历史、文化及民族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感。
1.横贯古今,融入历史元素。例如,都江堰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且一直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综合规模、年发电量、防洪效益、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区域需求的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项工程虽受制于技术水平或国际封锁,但仍然创造了大国奇迹。其中饱含的坚定国家意志、百折不挠精神、卓越中华智慧、强烈家国情怀、深入潜心探索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其运用的丰富水利知识和涵盖的饱满思政元素能够自然融人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点,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认同感、工程使命感、专业自信感,使其深刻理解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
2.展望未来,挖掘爱国元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教师聚焦国外封锁技术,梳理“卡脖子”问题,枚举学科领域爱国科学家,传承科学家与工匠精神,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提升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的爱国情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通过前沿引领,特别是智慧水利,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兴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强化其自主研发、精工铸新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基于历史、动态、发展的眼光,揭示水旱灾害演变与工程治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拓展水利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跨域汇智—用全球治水实践启智润心
在空间尺度能力提升上,梳理国内外同类型河流湖泊及山丘性河流、平原河网地区、河口感潮河段等不同区域水资源特点及治理策略,合理挖掘和提炼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1.文化引领。教师以人文水利的宏大视野,用生动多彩的史话语言,全方位展示我国江河之广袤、气候之多样、地貌之复杂、水利事业之艰巨,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水和谐、同舟共济的水利文化特质,提升其人文素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深度挖掘不同区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模式,提倡实事求是、一河一策的工程思维,增强课堂的趣味内涵与教学活力,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与能力培养的全面提升。
2.系统认识。学生基于系统、辩证的思维看待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开阔国际视野,深度耦合国家水网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关系。教师从水利视角引导学生明确流域和区域、局部和全局、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以及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照顾局部的大局意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3.价值塑造。教师以流域水旱灾害、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水库溃坝与堰塞湖溃决事件等为例,提倡严谨细致、防微杜渐的工程思维和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及水利事业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4.自我践行。教师不仅要以“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言传,更要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学素养和求真务实、勇于挑战、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身教,将师德、师风、师魂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还应积极改进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将学生所思、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现实问题、最新成果等导入思政内容,融合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翻转式、假设式、延伸式课堂以及课堂派、雨课堂、问卷星等教学工具,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批判创新等能力,提高育人质量。
(三)多维聚力—建协同育人机制深耕厚植
在协同维度机制健全上,全方位推进水利学科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优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分类分层精细实施,把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域性、有机性,提高和彰显课程思政的深度与温度。
学校应强化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责任,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实践基地搭建课程思政育人示范平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协同合作机制,形成教师协同并进、同向同行、通力合作的育人格局。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提升研讨,打造集体备课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理论“疑惑点”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导人“切口点”,有针对性地铸魂育人。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在“渗透融合”上下功夫。根据专业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从“指尖”直抵“心尖”,树立学生“兴水报国”的信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共同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