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教学医院护理科教师资培养思考
作者: 高文 张丽凤 李娇瑜 韦义萍[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医科大学“四新”项目“新医科背景下医教协同提升临床护理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的实践研究”(SX202214);2023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置信职业行为(EPAs)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GY2023091)
[作者简介](1978—),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张丽凤(1982—),女,广西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研究;韦义萍(1962—),女(壮族),广西金秀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基础医学与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41-04 [收稿日期]2024-08-23
新医科建设旨在重新构建医学教育新体系、新模式,是医学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更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基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对医疗相关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培养护士科研能力成为护理学学科和科研建设的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医院承担着培养未来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任,学校和医院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培养与使用能否紧密衔接,体现在医教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上。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中需要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教学医院如何构建一支具有良好科研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本文针对医院护理科研教学队伍的建设进行探讨,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临床带教教师护理科研带教的现状
(一)教学能力不足
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一般由临床护士承担,这些护士均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或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在临床中既承担临床护理工作也承担临床带教的工作,目前临床带教并没有成熟的录取和考试标准[1],多数由具有一定年资的护士担任。这些带教教师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部分临床带教教师有过高校教师培训经历,部分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查房培训,部分有专业理论课授课经历,但是授课的课时数有限,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应用及教学评价等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近年来,教学医院要求带教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但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任教师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其工作重心主要为临床护理工作,在医院培训力度不够或者个人不够重视的情况下,部分带教教师教学能力难以提升,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二)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护士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科、硕士学位的护士已经活跃在各教学医院中。但总体来说现阶段护理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仍相对薄弱[2]。受到护理工作换班频繁,工作时的快节奏、高效率等特点的影响,护士在科研与创新上的付出相对较少[3]。科研实践对于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带教教师本身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科研带教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新医科背景下护士面临的挑战
新医科的快速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护理技能,还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护理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执行医嘱,而是需要护理人员参与到病人的全方位照护中,包括心理支持、健康教育以及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新医科背景下的医院护理工作还要求护理人员承担起教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新人职的护士或学生。因此,护理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三、科研带教队伍的培养
(一)建立医教协同教学资源平台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各种各类教学资源在各平台上随处可见,科研资源也不例外。这些教学资源一般是学校建立或者是医院建立,医教协同的资源少之又少。在医院带教环节,学生主要将在学校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中。而在带教过程中,为了教好学生,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除了掌握系统的科研知识以外,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往往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问题。虽然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部分网络资源的课程存在系统性不足、授课者的资质难以保障、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从这些资源中检索、筛选需要的资源往往需要大量时间,对于临床工作已经很繁忙的临床带教教师来说,寻找可用、好用的资源无疑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医院建立适合这一阶段使用的科研医教协同的高质量资源平台,为临床带教教师以及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科研信息化服务,对于帮助护生及临床教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加快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科研平台的建立,可以由学校及实习医院联手,针对临床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发挥学校系统性学习的长处,另一方面结合医院实际运用的需求。可以在学校已有网络课程中选择实用的内容结合临床科研需要,打造医教协同的科研平台;也可以借助平台,搭建学校与医院合作的通道,使双方都能运用并从中获益。
(二)建立标准,选拔带教人才
优秀的带教教师是带教水平的首要保障。在新医科背景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护理师资队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拥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和患者需求。医院具备良好科研能力的护理师资队伍,能够深人开展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护理理论和方法,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建立一支良好的临床科研带教队伍,医院要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护士加入带教队伍。确立明确的选拔标准与程序,让有想法的护士明确选拔过程,而不仅仅以年资作为选拔的主要因素。选拔过程中,应重视候选人的护理专业知识、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教学和科研潜力。通过综合评估,包括面试、试讲、学术成果等多方面考核,确保选拔出的师资队伍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性。选拔过程需公开透明,以保证公平竞争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1.pd原版全文
(三)抓骨干人员能力培训
临床带教队伍主要由有一定年资的护士担任,其在临床工作的年限不同,个人发展经历不同,不同的教师各有特点。医院应根据不同层级护士需求的异同点,实施整体管理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4]。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研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临床从事带教的教师一般为临床护士,以临床工作为主,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新动态、新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教学方面的动态把握可能不足。作为临床带教教师,能否有效地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决定带教效果的重要条件。针对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坊等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5]。通过组织护理师资参与临床教学和实习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其对护理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临床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并在教学中应用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途径,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医院应制订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结合护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医院实际需求,为师资队伍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这包括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外部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研讨会等,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不仅可以锻炼其科研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整体科研水平。护理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这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和推动。部分护士科研成果较少的原因是缺乏规范的科研能力培训,导致其科研实践能力不足[6],对承担科研教学工作的带教教师,医院可以适当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或者增加培训机会等,以期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增强带教效果。目前临床有多种培训方式,如工作坊等,但是依然缺乏系统完善的科研体系[7]。医院完善临床护士护理科研能力的新型培训模式、构建临床护理科研培训体系,对于提高临床科研带教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目前,在各个领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已成为推动科研创新的关键,护理专业也不例外。人口深度老龄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的复杂多样化等问题,都让人们意识到单学科难以解决复杂问题,多学科合作才能更具发展前景。护理人才培养也应融人多元领域,培养更多护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以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8]。教学医院更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机构的合作,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护理相关的研究项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拓宽护理研究视野,还能促进护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提高护理科研质量。护理科研注重应用,实践性强,较少涉及基础实验研究。加强基础实验研究,对于提升护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以及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深度都有一定的作用。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策略也是科研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护理科研已开展了一些跨学科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护理学科的科研转化仍然较为薄弱。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持续激发护理师资队伍的科研热情和教学动力,医院还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该机制包括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制定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等。同时,为护理师资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如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教学技能培训班等,以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医院可以打造一支既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护理师资队伍,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疗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激励措施方面,医院应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以激发护理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承担研究项目等机会,让护理师资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上不断进步。同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如设立奖学金、研究经费支持、荣誉称号等,以表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护理师资。为了保障护理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规划。这包括为新入职的护理师资提供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快速融人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级职称的护理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机会,促进他们向更高级别的专家型护理师资发展;对于高级职称的护理师资,则鼓励他们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六)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持续的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评估护生实习期间的科研产出,可以从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学校建立有效的护生科研反馈机制,鼓励护生对教学过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调整科研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护生的学习特点。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健康问题的不断改变,加快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护理科研队伍建设,对于使护理专业更加契合未来医疗护理行业健康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医院应与学校携手,构建完整的科研培养体系闭环,以培养更好更多的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质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20
[2」马秀丽,黄叶莉,徐凤霞 . 2 0 0 8 ~ 2 0 1 8 年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科研环境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9):636-640.
[3]王晓洁,邓先锋,冯霞,等.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4,22(11):2161-2165.
[4]陆巧葱,戴美芬,王明珠,等.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分析[J].上海护理,2021,21(2):60-62.
[5]林仁琴,肖春秀,王小芳.基于工作坊的科研能力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护士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 育,2024,42(1):154-15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