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
作者: 肖琳 项姬秀[基金项目]2024年度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成效研究”(KT2024298)
[作者简介](1981—),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研究;(1983—),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商务和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45-04 [收稿日期]2023-12-0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新平台及新模式,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融合的最为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有力举措。这不仅反映着高职院校的建设质量,也进一步影响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党和政府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在当前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是有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现实需求的应有之义。本文以为例,基于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行模式进行探索研究。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经贸管理学院是本校下设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为进一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院与顺丰速运公司积极合作,共建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产业学院,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旨在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一)产业学院建设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来说,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政府之间的多方合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及企业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有机衔接,促进学校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型,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产业学院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发掘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并依据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发展专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业学院建设有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产业学院的建设是高职院校针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的产物。产业学院一头连接院校,一头连接行业企业,展现出很强的产业特性。在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能够紧跟行业企业前沿,课程与教育体系能够紧扣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场景。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路
本文以的现代供应链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现代供应链产业学院的建设,主要聚焦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学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数据分析等专业,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在此机制下,学校和企业均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双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过程,共同研究符合新技术和新经济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筑真实企业实践教学情境,并将最新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项目化平台、嵌入式课程、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产业”闭环合作机制。产业学院在结构布局上分为电商直播、VR间、云端商场、智能仓储、智慧物流展示、学生实训、服务中心等七个区域,主要围绕“人、货、场、数”四个维度,以直播电商为特色,专门设计了农产品直播、电器直播、日用品直播、美妆直播、鞋服直播、通用直播等六个类目,旨在打造覆盖全链路营销、智能供应链、全渠道交易、数智化运营等场景的数智化解决方案,助力泛零售企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交易增长与提效。
四、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容
本文以为例,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现代供应链管理产业学院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来说,现代供应链管理产业学院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业服务的重要方式。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引企人校,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应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参与人才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师资共建、信息互通、设施共享与战略融合。实现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校企双方根据产业需求,整合双方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开发新型课堂教学形态,构建一套以专业群和产业学院为载体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推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学院的建设应紧密对接产业链,基于真实产业岗位需求,进行跨界融合和跨专业融合,多专业联动实现高水平专业建设,从而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产业学院可依托行业产业真实案例与企业优势资源,校企双方协同建设专业群,引入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等,结合最新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与技术成果,共同实施教学改革,探索高职教育新专业开设的方向,创新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路径。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将行业、企业标准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形成从学校教育到企业生产管理的闭环培养机制。学校应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以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机制,使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推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2.pd原版全文
(三)校企联动共同开发课程
高职院校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可以联动行业先进企业,明确适应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群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以及未来学生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产业发展所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职业胜任力需求分析,高职院校据此制定课程标准,搭建课程模块,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验实训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教学与企业标准、经营流程等产业需求无缝衔接。同时,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建设相关专业时,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合作课程教材,把与专业培养契合度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案例作为合作课程、专业实践实训项目以及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专项训练。将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环境作为合作开发课程配套资源引人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四)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带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高等院校产业学院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突出专业与产业特色、资源交互共享、内容丰富实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把职业领域要求转化为学习内容,按工作过程架构资源库的内容,打造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受益的资源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突破课程、教材的界限,将产业学院专业群涉及的行业动态、企业要求、企业文化、工作流程、教学素材、教学成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全方位吸纳行业企业及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集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培训资源等于一体的系统资源平台,从而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双元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又是产业学院建设中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开辟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坚持“人才引进、培训提升、管理机制、团队合作”的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理论扎实、业务精湛、创新性强的高水平产业学院师资队伍[2]。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增设企业教师岗或产业教师岗,吸纳企业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参与任教,承担仿真实训及产业实践指导任务。鼓励并有计划地派遣现有专任教师和青年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假期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赴企业参与实践,引导教师向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企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
(六)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产业急需、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同投入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基于行业企业产品、技术和生产经营流程,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校企联动打造“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让学生在创设的高仿真工作环境或情境中学习,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能力引领、职业行动导向、工作情境依托、工作任务载体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的无缝对接[3]。以满足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开发、创业实践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设施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共享、教创一体”的实践实训基地。
(七)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产业学院的重要使命是为产业技术革新与转化持续赋能,增强学校服务于产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通过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联合,有效整合政校企多方优势资源,建设产教融合中心或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教学资源应用中心等,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撑,使产业学院真正对接产业需求,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双赢。同时,高职院校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的方式,鼓励教师根据企业及产业的关键技术、业务流程和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和创新,将实际的问题设置为学生实践实训题目、创新创业项目题自等,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实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和再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创新成果与技术产业化,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五、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只有自主经营办学、自主决策重大事项,才能稳定地运行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校企理事会,确保产业学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建立理事会制度,设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使各方主体形成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利益共享、共建共管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方在产业学院各项事务上达成有效共识,实现多元主体各方“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运行模式,激发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以科技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为例,产业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现代供应链管理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产业学院的章程修订、发展规划、院长聘任和审核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的共同决策。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院长1名,副院长2名。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享有管理自主权,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运作和管理,负责整合资源和引入合作企业参与教学,同时在经费使用、人员配置等方面具有自主权,形成“共治共管”的运作机制。在制度体系上,高职院校成立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健全院长负责制和教育教学运行管理等制度,建立高效的动态建设、责任管理、绩效评估与质量监控,保障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产业学院只有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创新院校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进一步激发产业学院的发展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