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 朱美玲 赵苓妃[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23B0952)
[作者简介](1990—),女,湖南衡阳人,学士,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教服务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1981—),女,湖南怀化人,硕士,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教服务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53-04 [收稿日期]2024-01-04
研究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评价的需求与意义,接着重点讨论了在线测试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本文还展示了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价模式、基于学习数据的个性化评价、智能化诊断策略在产教融合中的典型应用模式,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能力、完善配套服务等应用推动和规范建议,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中的有效应用。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评价的需求与意义
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评价的需求日益显著,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产教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旨在缩小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有效辅助教学评价,使其更加科学、客观和高效。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评价的自动化和标准化。通过在线测试和即时反馈等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评价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其次,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量教学数据进行深人分析,从而提供更为精准和全面的评价结果。这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评价还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和评价方案。
二、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一)在产教融合环境中在线测试与评测平台的建设
首先,是平台的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明确平台目标和功能。例如,平台应能够支持多种类型测试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案例分析等),并具备自动评分和反馈功能。此外,平台设计还应注重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易用性,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使用。其次,是平台的技术开发阶段。这一阶段涉及前端界面开发、后端服务器搭建、数据库创建等技术细节。可以采用先进的编程语言和框架,如HTML5、JavaScript、Python等,以及稳定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或MongoDB。同时,考虑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平台开发需要遵循相关安全标准和协议。再次,是平台的测试和优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对平台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以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测试结果,对平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此外,还可以邀请教师和学生参与测试,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平台功能和用户体验。最后,是平台的实施和维护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将平台部署到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服务器上,使其能够供所有相关人员使用,并确保平台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大数据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中的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在产教融合的教学环境中,数据来源丰富多样,包括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成绩数据、互动记录、反馈意见等。有效地收集这些数据,并将它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中,是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先进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如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成绩变化规律、课程满意度等。
数据可视化是将复杂数据信息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对于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图表、图形、仪表盘等可视化手段,可以使教育相关人员更加直观地理解数据,从而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调整和决策。例如,可以通过可视化展示来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课程热度分布、教学效果评价等。大数据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制定或调整教学策略。例如,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调整教学方法或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三)人工智能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在智能化评估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测试成绩、在线学习行为、作业提交情况等,从而提供快速且客观的评价结果。AI系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评估学生的书面作业,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的答题模式,识别出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学生进行在线测试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调整难度,实现个性化评估。在个性化学习支持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AI系统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推荐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兴趣。
在教育决策辅助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深人的数据分析和预测。通过对大量教育数据的分析,AI系统可以识别教学过程中的趋势和模式,为课程改进、教学资源配置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预测未来的教育趋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教育机构做出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中,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智能化诊断和策略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和行为的深人分析,AI系统可以准确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产教融合高职教学评价的典型模式
(一)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价模式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
数据驱动的评价模式强调利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来指导评价。这包括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活动记录、作业和测试成绩、参与讨论的频率和质量等。通过收集这些数据,评价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评价模式的动态性体现在能够实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表现不佳,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甚至为学生提供额外辅导。这种动态调整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39.pd原版全文
(二)基于学习轨迹的个性化评价在产教融合中的实践
学习轨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记录,如在线学习活动日志、作业提交记录、讨论互动数据等。通过捕捉这些学习轨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和问题点等。基于学习轨迹的个性化评价模式依赖于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大量复杂的学习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供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成效的深入洞察。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课程中的活动模式,可以发现学生在哪些内容上花费时间最多,哪些部分可能存在理解难题。
(三)智能化诊断与策略评估在产教融合中的角色
智能化诊断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识别和需求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如在线活动日志、作业提交记录、考试成绩等,智能化诊断系统能够准确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和挑战。例如,系统可以识别出学生在特定知识点上的理解障碍,或者发现学生在某项技能上的实际应用困难。这种诊断结果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策略评估在智能化教学环境中同样重要。它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评价。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成绩表现,策略评估系统可以分析教学策略的成效。例如,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某项实践活动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策略评估还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教育管理者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
四、推动和规范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产教融合环境下信息技术应用的规范要求
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考虑教育的全面性和长远发展。政府应制定具体政策,鼓励教育机构和企业参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研发和应用,同时确保这些技术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实践的适应性。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育技术创新项目,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教学评价工具。此外,还须考虑教育公平性,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例如,通过政策支持促进信息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均衡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政策应支持教师掌握新技术并有效融入教学。这可以通过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工作坊,以及认证程序来实现。例如,教育部门可以与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相关的短期课程和在线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技术[1]
在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时,需要确保这些标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并能够反映教育的最新需求。这意味着标准和规范不应僵化,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对于软件和硬件的性能要求,应考虑未来可能的技术升级和变革,确保长期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同时,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安全标准需要不断更新,以应对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挑战。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应重视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这包括评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贡献。同时,还须关注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受益于技术的进步[2]
(二)提升教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育部门或机构应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应包括多个层面: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到对特定教育技术的深入训练,如互动白板的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此外,这些培训项目应定期更新,以包含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教育创新,确保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产教融合的特点,重视教师在技术应用上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例如,可以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和讲座,讲解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在线的MOOC课程、网络研讨会等,以便教师在工作之余灵活地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3]
除理论培训之外,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是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这可以通过建立校内的实验教学项目,或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在这些项目中,教师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尝试使用新技术,从而加深对其功能和应用场景的理解。例如,可以建立特定的教学实验区域,配备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供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在这些区域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或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团队项目的管理。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学展示活动,让教师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促进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三)完善配套服务,确保产教融合环境下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运转
建立一个全面的技术支持体系是确保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这不仅涉及及时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还包括持续的系统监控和性能优化。例如,可以实施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确保任何时候出现的技术问题都能得到迅速响应和处理。同时,定期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性能评估,以预防潜在的技术问题。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技术培训也应涵盖从基础操作到高级功能的全方位教程,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此外,建立一个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响应使用者的建议和问题,不断改进技术支持服务。
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是支撑现代教学活动的基石。这不仅包括提升网络的带宽和连接速度,还包括构建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网络环境。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如光纤连接和高速无线网络,来增强网络的传输能力。同时,对网络硬件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确保网络设备能够支持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在网络安全方面,应采取包括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数据加密等多层次的安全措施,防止敏感数据的泄露和网络攻击,保护学校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3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