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 代逸松

[作者简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57-04 [收稿日期]2025-01-03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己进人深水区,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亟须探索建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高校思政教育核心内容

(一)道德品质培养

道德品质培养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践行,涉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还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精髓,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这些内容构成了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此外,道德品质培养还强调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养成,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学术操守,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这包括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历史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哲学思辨能力等人文基础内容,同时还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其次是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包含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规范、科技伦理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关键要素,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体系和创新能力基础[1]。此外,综合素养教育还注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心理调适能力、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体育锻炼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信息获取、筛选、处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社会责任感塑造

社会责任感塑造的核心内容首先体现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责任的培养上,包括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深刻认知,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等具体责任意识的树立。其次是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认识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格局,也要理解环境保护、和平发展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同时,社会责任感塑造还强调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包括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共服务意识等基本公民素养,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过这些内容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

(一)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首先聚焦于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推理与辩证思考、系统分析与综合判断等基础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式构成了创新能力的认知基础。其次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重构能力、多维思考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联想类比能力等创造性要素,同时还涵盖批判性思维中的质疑精神、求证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另外,创新思维培养还强调培养战略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包括前瞻性思维、战略规划思维、风险评估思维等宏观层面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思维、数字思维、生态思维等新型思维模式,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完整体系。

(二)创业能力训练

创业能力训练的核心内容首先强调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模式构建能力的培养,如市场需求分析、商业机会评估、价值主张设计、盈利模式构建等基础内容,这些要素共同形成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创业资源整合与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资源配置、技术资源整合以及组织结构设计等关键内容,同时还涵盖团队建设、领导力培养、沟通协调等管理能力要素。此外,创业能力训练还注重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评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创业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这些内容构成了创业者所需的综合能力体系。

(三)创新创业素养培育

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激发,更强调在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宏观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认知维度来看,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实质,深入理解创新思维方式、创业规律特点以及市场运行机制,同时培养学生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科学分析问题和理性决策的能力。从能力维度来看,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关键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资源整合、项目策划、风险管理等能力,并通过案例学习、实践训练和项目孵化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素质维度来看,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既能保持进取精神又能坚守职业操守。学校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素养培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整合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层面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设定相互独立、育人理念缺乏有机融合以及教育过程各自为政等方面,这导致两个教育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具体来看,思政教育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和价值引导,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过度关注实践技能和市场效益,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价值共识和理念互通。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要素难以有机融合,表现为思政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思政引领等问题,这使得两种教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校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致使两种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0.pd原版全文

(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内容衔接断层

目前,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容断层和逻辑脱节,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规划、教学内容重复交叉、知识体系缺乏连贯性等问题。从具体课程设置来看,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两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和资源开发也相对独立,缺乏融合性教材和共享性资源,这使得教学内容难以实现有效互补和深度整合。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机制,导致教学进度安排混乱、课程内容重复建设、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难以胜任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方面普遍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教师对思政理论认识不足、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专职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机制,导致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视野局限,难以满足协同育人的要求。同时,教师队伍在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此外,教师评价考核机制的单一性也制约了教师开展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使得教师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教学,不愿意突破专业界限开展跨学科教学。

(四)育人质量评价机制亟待深化完善

目前,高校在育人质量评价方面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维度不全面、评价方法单一等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来看,现有评价体系往往将思政教育效果与创新创业能力割裂开来,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同时,评价方法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缺乏动态跟踪。另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周期固定等问题也制约着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得评价结果难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四、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理念

高校应确立“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特色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育人理念体系。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在思想层面树立起“以价值引领创新、以创新践行价值”的理念认知,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其次,教师在实践层面构建“双向赋能、协同共进”的融合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自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案例、项自实践、团队协作等实践形式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深度和价值高度。在此过程中,育人理念的融合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着眼于时代发展要求,统筹考虑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创造的辩证统一。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有效衔接

新时代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模块化设计、系统化整合”的原则,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环节,按照基础模块、提升模块、拓展模块的层次布局,将思政元素与创业知识点有机嵌入各模块中。在基础模块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创业基础知识,提升模块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业实践技能,拓展模块结合时代前沿热点与创新项目开发,形成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选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领悟价值理念。

同时,课程资源建设坚持“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建设思路。显性思政主要体现在专门设置思政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案例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隐性思政则注重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人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理论教学突出价值引领,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全过程;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教师应设计创新思维训练、创业计划制订、项目路演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三)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育人能力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实施“专业交叉融合、理实一体贯通”的培育策略,着力打造既精通思政理论又熟悉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方面,首先,学校建立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创业教师深人研修思政理论,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其中思政教师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市场运营规律、企业管理方法等实务知识的学习,创业教师则着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价值引导水平。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积累实践经验,掌握创业规律,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其次,高校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模式,由思政教师与创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协同教研、集体备课、联合授课等教学活动[2]。思政教师负责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创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和能力培养,在项目实践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分享和案例研究,共同开发融合性教材和教学资源,探索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教学共同体,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育人水平。

(四)健全多维度评价体系,强化实施保障

高校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建设应坚持“全过程评价与多维度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首先,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高校须将思想政治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双核心指标,其中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包含理想信念坚定度、价值观认同度、道德修养水平等维度,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涵盖创新思维能力、项目开发水平、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同时,高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模式,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其次,高校在评价实施机制上推行“目标导向、过程跟踪、持续改进”的动态评价模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指标变化。高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在思想认知、能力提升、项自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动态监测,形成个性化的成长画像。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团队和管理部门,为教学改进和管理优化提供依据。高校在制度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团队和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确保评价体系的持续运行和完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