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关系研究
作者: 林成圣 吴礼光[基金项目]2023年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农类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2023GL007)
[作者简介](1987—),男,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65—),男,福建永泰人,学士,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65-04 [收稿日期]2024-01-22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旨在分析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探讨高职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之间的关系,探索符合农类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新模式,以期为其他农类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各大高校在新生人学时,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均开展了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大部分学者通过本校的问卷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类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测验问卷、人格测验等。当前使用较多的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其次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SCL90量表,有的学校还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等。由于各量表在使用过程中维度不同,心理档案因此也未有全国标准。根据自前可搜索的文献来看,还未有全国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普查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为更好地了解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关系,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以便了解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关系,从而探索适合农类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之路。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我院学生进行测试,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910份,回收有效问卷906份。
(二)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研究采用郑日昌(2005)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包括96道题和22个筛查指标。其中,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包括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瘤、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等指标;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等五个指标[1]
2.大学生人格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新生精神健康调查表,该量表共64个项目一个总分指标。根据总分结果筛选出A、B、C三类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被称为A类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没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被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被称为C类学生。
(三)程序和方法
问卷调查以不记名方式随机发放,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个人访谈来探讨高职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养成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
(一)被试的高职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评结果可知,被试学生中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10人,一般心理问题的有202人,潜在心理困扰的有170人,共计有心理问题的有482人,占总人数的 5 3 . 2 % 。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评结果共计存在心理问题(A类202人、B类274人)的有476人,占总人数的5 2 . 5 % 。从这两项测评结果来看,高职生有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近一半以上,表明被试的高职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生人格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本研究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与大学生人格问卷总分进行相关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相关,这说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因子平均分与全国平均分对照发现,各因子平均分均高于全国平均分,这说明我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将两个量表因子与因子、总分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出显著相关,这验证了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说明测试结果对分析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参考意义,见表1所示。

(三)高职生人格对心理健康的逐步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高职生人格为因变量,心理健康各项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显著变量的有抑郁、就业压力、敏感等,联合解释量为 3 6 . 8 % ,对大学生人格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表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院校应以抑郁、就业压力、敏感等心理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
四、分析
(一)被试高职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分析
被试高职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职生普遍自我认识不足,对自身各方面缺乏全面评估;二是高职生群体面对多重复杂人际关系,渴求人际交往,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问题时有发生,从而易产生抑郁和敏感等心理问题;三是高职生面对许多压力和挫折事件,易导致自我否定等负面评价;四是高职生正处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转型阶段,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且职业成长路径不够清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2.pd原版全文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阵地作用发挥不显著
大部分高职院校仅在大一新生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多采用公共课大班授课模式。显然仅靠一个学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在各年级普遍开设此课程为宜。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学期特点,如大一侧重环境适应,大三侧重就业指导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阵地的广泛覆盖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家校联动、校企联动不够,育人环节存在 漏洞
根据学校就业中心调研结果可知,进入涉农类企业的学生数量不多,且毕业生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的仅占 2 0 % 。学校在企业联动方面还须加大力度,充分挖掘当地农类企业资源,加强访企拓岗,切实抓好下企业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另外,高职生存在着“独立的我”和“依赖的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求自我独立,另一方面仍依赖家庭。家庭系统育人缺失容易导致高职生产生心理问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虽然学校和家庭责任明确,但家校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未能形成合力,导致心理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五、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新开展了“一二四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劳动 + 心理”双结合的育人模式、耕读书院“博雅教育”等一系列心理育人新模式,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心理育人模式经验可供其他农类高职院校学习、借鉴。
(一)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一二四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一个中心,集聚心理育人力量之源。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特此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办公场所和专项经费,从软硬件两方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日常顺利开展。
2.二个基点,打造心理育人建设之基。一是学院以课程教育为基点,积极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人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学院以品牌活动为基点,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活动主要形式包括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定向赛、家庭游戏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趣味游戏、心理知识竞赛等。学院以活动方式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极大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
3.四层预防体系,构建心理育人稳固之本。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制订并印发了四级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等制度,形成了较完备的心理工作制度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了“学校一学院一班级一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心理家访,探索家校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心理育人中的家庭力量。
4.九个支柱,创造心理育人活力之风。学院不仅重视校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注重与九个二级学院的联动联结,从各方面推动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二级学院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具体开展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体制机制、课程教育和品牌活动中,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作用,结合党建、团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组织并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各二级学院成为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力之风。如园艺园林学院开展花艺活动,动物科技学院开展“动物嘉年华”活动,现代农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华特色美食节”活动,乡村旅游学院开展敲染手作活动等,“一院一品活动已初具规模。
(二)开展劳动教育,创造“劳动 + 心理”双结合的心理育人新模式
劳动心理学认为,劳动能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学院相思岭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占地400亩,是福建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业和自然资源,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素质的服务团队,是一个集劳动教育、农业研学、科研科普、教学实训和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创”多资源深度融合的综合服务平台。近年来,学院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结合学院农类学科特色,将劳动教育融人专业教育,建设农产品加工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学院通过情景式、沉浸式和项目化耕读劳动教育实践等方式实施劳动教学,覆盖青年学生1万余人,人均课程劳动时间长达30小时。
学院以培养“一懂两爱”新时代农类人才为目标,扎实推进“一二三”工程,即成立一个劳动教育指导小组、搭建校内相思岭实践基地与校外专业教育实践基地两个平台,积极畅通日常生活、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三条劳动教育渠道,构建全方位劳动教育体系,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新高地。学院将劳动教育纳人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构建“五个一”劳动教育体系,即通过开设1门劳动课、共度1个劳动日、开展1个劳动周、服务1个劳动月和共庆1个劳动节,从系统设计、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到反思改进,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学生创设奋发有为、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2]。
(三)建立耕读书院,发扬耕读文化,用博雅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学生人格与其心理健康养成有很大关联。因此,学院探索新时代农类院校高职学生素质素养提升实践体系,在日常教学编班的基础上,以耕读书院为载体,创建“博雅班”。“博雅班”吸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素质教育经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文化”为基础,通过开展日行、周行“四个一”践行锻炼,将博学多才、言行雅正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3]。“博雅班”开办多年来成效显著,受过“博雅班”熏陶的3000多名学生,在升学、就业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好评,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别是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培养之路。
当前,农类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农类高职生群体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职生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因素不可或缺,良好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育人机制,为高职学生群体心理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