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之专题学习任务设计
作者: 陆芸[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04-05
一、开展《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背景
学生在高一已经完成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经典小说《红楼梦》的阅读与研讨,获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进入高二后,如何继续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反复考虑,笔者把鲁迅先生的《呐喊》作为本次研究的内容。
首先,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就将《呐喊》列入其中。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表示:“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其次,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掌握了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作品、思想等信息。因此他们阅读《呐喊》的难度会大大减小。目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入7篇鲁迅的作品,包括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人5篇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呐喊》共收录了14篇作品,其中的《故乡》《孔乙己》《社戏》,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过,也即将在高中学习《阿Q正传》。《呐喊》为短篇小说集,将其用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素材所要花费的阅读时长,比较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基于课标的要求、教材的选择、学情的考虑,以及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笔者将《呐喊》作为高二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素材,开展约一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
二、《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专题学习目标
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标在“教学提示"中就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讨论与交流”。专题学习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研究主题和学习路径,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视角理解和分析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反思,在阅读、研究、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专题学习还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和完成任务。因此,专题学习具有目标的专一性、集中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批判性、实践性,项目的合作性等特性。笔者认为,《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专题学习目标,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设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用词、句式、修辞等。分析鲁迅的小说创作手法,如讽刺、象征、夸张等,探究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小说的表现力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呐喊》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鲁迅的个人经历。探讨《呐喊》反映的主题,如封建残余、人性扭曲、社会不公、文化冲突等,并探析这些主题是如何反映鲁迅的批判性精神的。通过分析《呐喊》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学会独立思考和评价文学作品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探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作品中汲取思想启示,思考鲁迅对社会、人性、文化等的深刻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专题学习任务设计
(一)突出“整本性”
“整本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连贯性、文化与背景的融合性、语言与风格的一致性、思想和观点的全面性、艺术手法运用的独特性、读者阅读的连贯性等多个方面。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对一本书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而不是零碎式、片段式、节选式、跳跃式地阅读。它不仅要求读者把握作品的结构和线索,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和呼应,掌握作者在其中所构建的世界观、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还要求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终提高自已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呐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专题学习任务要从整本书出发,围绕结构、人物形象、主旨、语言等进行精心设计,指导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地阅读和思考。相应的专题学习任务应能够带领学生跳出单篇局限,将每一单篇或前后章节根据某一划分标准或主题串联起来进行阅读。如以“明天”为主题,带领学生追问小说中不同的人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为“明天"都做了哪些努力,等等。在设计专题学习任务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够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即是否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阅读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的作品及其他人对该作家的评论等。总而言之,专题学习任务设计要围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使学生能够对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立足今昔时代的对比,领会经典跨越时空的社会意义和无限魅力。
(二)着眼于兴趣激发
部分学生对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存在畏难心理。要消除这种心理,专题学习任务设计就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比如,学生喜欢小动物,针对《鸭的喜剧》《兔和猫》,便设计相应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母亲似也不喜猫,却不许“我"打它,为什么?“我"到底有没有毒死黑猫?《鸭的喜剧》中爱罗先珂是真的爱这些小动物,还是只爱听这些小动物的声音?在这两篇小说中人人都在同情弱小、保护弱小,但为什么兔子和蝌蚪还是死了?《兔和猫》中的母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选择站在弱者一方,母亲这种对弱者的爱护是否正确?我们该如何保护生命?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爱护生命的讨论和对强弱有别的生物间该如何相处的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02.pd原版全文
又比如,学生都痛恨小偷,便从“偷”入手,设计相关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如下问题:在《呐喊》中,鲁迅先生写了很多人的“偷”,如小孩子偷豆、孔乙己偷书、阿Q偷尼姑庵的萝卜、杨二嫂偷手套,一个“偷"字,各显性格,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庄子有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结合《呐喊》中的这些“偷”,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由“偷"窥见生活百态、复杂人性等。
再比如,学生很注重发型,便设计相应任务引导学生探析以下问题:阿Q、七斤、N先生等都为头发苦恼过,原因是什么?鲁迅先生对头发的去留持什么态度?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当时头发居然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正常"的标准,是判断一个人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依据,是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展现。通过头发竟然写出了旧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写出了革命者、统治者、觉醒者、无知者之间的复杂较量,写出了人物得意、惶恐、懊恼、无奈等起伏多变的情绪心理。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展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需要注意的是,专题学习任务发给学生后,应允许学生挑选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来完成。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感,促使他们积极持久地投人阅读。比如,学生若对看客感兴趣,就搜集、归类《呐喊》中的各类看客;若对女性形象感兴趣,就对有关单四嫂子、七斤嫂、夏四奶奶等的语句进行鉴赏;若对表现手法感兴趣,就搜集《呐喊》中运用了反讽手法的内容等进行赏析;等等。
另外,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专题学习任务后,可开展阅读成果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倾听和探讨。结果发现,在他人的分享带动下,学生对一些自己原先不感兴趣的任务燃起了探究的欲望。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共同研讨,他们互相补充或质疑,互相带动或影响,互相欣赏或驳斥。可见,阅读始于兴趣,困于疑惑,明于思辨,终于践行。
(三)呈现逻辑性
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过程中,应首先指导学生梳理作品结构,再结合言行、环境等进行人物分析,最后过渡到对作品的深人研究和探讨,以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比如,《狂人日记》的狂人“狂"在哪里?他总觉得别人要吃掉他,觉得自已也吃了人,依据是什么?他劝别人要觉醒,那为什么他痊愈后又“赴某地候补”?这种矛盾言行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探究一个人的言行到分析他的世界观再到探讨他的家庭和所处社会,能使学生逐步理解狂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鲁迅先生刻画这一人物的良苦用心。
设计专题学习任务还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一篇作品到多篇作品、由一个作者到一群作者、由这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逻辑原则。比如,《呐喊》中有一篇小说名为“明天”,于是笔者就设计了相应任务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呐喊》中的那些人,他们还有明天吗?孩子死了,妈妈们(如单四嫂子、华小栓的妈妈、夏四奶奶、祥林嫂)的明天在哪里?孩子们(如闰土的孩子、狂人呼喊要拯救的孩子、“我”的侄子宏儿)的明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若没有走向绝境,知识分子(如陈士成、孔乙己)的明天在哪里?我们的明天会是怎样的呢?当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规划和创造自己的明天?设计这种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看经典思当下,以汲取力量,树立信仰,坚定目标,做个积极向上的人。
(四)结合现实生活
比如,对比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任务:科举制度让孔乙己和陈士成走向绝境,高考制度让唐尚珺和吴善柳等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在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引导他们继续探究:读书并没有让孔乙己和陈士成改变命运,而是走向了死亡,读书也没有让狂人、方玄绰和N先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人,他们都走向了妥协和接受,你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情呢?网络上有人提出“孔乙已的长衫,下不来的学历高台”这样的观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些专题学习任务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和目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读书与就业、读书与功名利禄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不要单纯地将读书与成功画上等号。读书和考试,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出色的蛋糕师,或登山爱好者,或技术精湛的修理工时代在发展,读书的观念也要改变。学生愉快地读书,健康地成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又比如,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你怎样看待鲁迅笔下的看客和当今的“吃瓜群众”?两者在语体色彩和内涵上的异同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经过认真阅读和讨论,学生认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和如今的“吃瓜群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人们相处时的状态。看客是一个贬义词,“吃瓜群众”则是中性词。看客所看的对象都是处在痛苦中的人,但对此,看客没有丝毫同情心,反而抱着事不关己的冷漠或幸灾乐祸的态度。“吃瓜群众”吃的“瓜”,并不仅限于处在困境中的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能更快更多地获得信息,关注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从柴米油盐到娱乐科技等),并由此产生同情、愤怒、兴奋、难过等情绪。难能可贵的是,“吃瓜群众”可能会因好奇或对事件的持续关注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与性成为当下“吃瓜群众"的一大亮点,也是和看客不同的一点。总的来说,无论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是如今的“吃瓜群众"都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培养。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努力避免成为旁观者,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用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同时,媒体和公众人物也有责任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五)结合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
纵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可以发现,这些任务都指向“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层面,都是围绕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设计的。
比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任务一的第1小题“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以及任务二的第2小题“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指向“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层面;任务三的“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则指向“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两个层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