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蒋俭学[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09-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如何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成为语文作文教学研究的热点。
面对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如何完成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深刻转变,值得深入探讨。
一、“教为中心”—作文教学易陷三大误区
笔者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写作套路,也会在工作中看到一些教师绞尽脑汁地教授写作技巧,但这些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收效甚微。仔细分析,是大家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一)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
什么是体验?体验一般是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从认知层面来看,可以把它理解为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识记路线时,自己摸索比他人带领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区别在哪?是体验,他人的经验永远没有自己体验来得重要。亲身体验有利于知识真正内化为技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作文教学若不给予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便违背了认知规律。
(二)教师教过不等于学生习得
直接把写好作文的技法甚至把范文教给学生后,学生能否接受?学生对哪一方面还存在疑惑?教师并不清楚。
习得,是指学习和掌握。学生自我习得的过程必然比教师传授的过程更为长远,因而也就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是直接教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习得,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当然,答案显而易见。
(三)教师的精彩不等于课堂的精彩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精彩讲解和示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的精彩讲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欲望,那么课堂的精彩就无从谈起。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明认为,不要总呈现教师的魅力,要让学生多呈现他们的魅力。只有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他们才能呈现更多惊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展现出蓬勃的表达欲望,体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这才是写作课堂真正需要的精彩。
二、“学为中心”—高效作文教学的三大路径
那么,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笔者认为,必须在落实“学为中心"上下功夫,要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具体来讲,至少应体现如下几个要点。
(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看似很高效。但是,他人的经验甚至是教师的经验并无法替代学生的体验。他人的经验与感受也需通过自我体验来加以验证和吸收。上述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权利。
学生看待世界的角度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珍视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受,在“多样化”"多维度”"多元化”上发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或写作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见解。
1.创设多样化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度重视情境,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同时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想象式情境、悬念式情境、代人式(角色扮演类)情境、任务式(实践类)情境等,为学生搭建起科学有效的写作学习支架。
如在以“学会记事”“发挥想象和联想"和“学习描写景物”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教学中,创设想象式情境,在以“学写故事"和“布局谋篇"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教学中引入悬念式情境,在以“写人要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教学中引入代人式(角色扮演类)情境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在同一教学任务中尝试融合多种情境,设计更多富有创意和趣味的写作子任务。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为中心”:学生合作、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倾听、欣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讨论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拓展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2.深化多维度体验
笔者所探讨的“体验"的“多维度"指:多个角度(情感、认知、空间等)多个感官(包括但不限于眼耳鼻嘴)多个层面(浅层与深层等)。
在作文教学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不够细致、在描写上存在的单薄等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一步实践中更深入地体会和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在以“学习描写景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景物描写单调苍白的问题。于是,教师组织体验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感悟散文《初冬月》的片段所勾勒的情境。
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
有了山,月才不孤独;有了山色,月才更妩媚…这样的感受需要作者在充分的情境体验中不断熏陶、净化、升华后方能慢慢滋长蔓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寂静的夜晚,月光洒满大地,远方的山峦若隐若现,虫鸣四起,微风轻拂。通过多维度体验,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更深人地感悟相关意境,促使学生内化新的学习内容,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鼓励多元化表达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习惯和风格。有的学生擅长通过叙述的方式来描绘他们的所思所感,他们善于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设置冲突和悬念等,能够将一件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有的学生则更擅长议论,他们善用独特的视角看问题,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独到见解;有的学生则更偏爱描写和抒情,他们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03.pd原版全文
教师还应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形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如诗歌创作、小说编写、剧本创作等。多元化的写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这样做能使作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当然,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互取所长的学习平台。
(二)注重学生的习得过程
写作不仅是一个凸显表达技巧的过程,更是一个揭示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我的探索的过程。作文教学课堂不仅是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递站,更是写作思维碰撞的能量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1.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主题的选择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广泛地关注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例如,在“科技与生活”主题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载人登月任务”“AI人工智能"等当下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体验等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具体写作中,鼓励一题多作。如“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的特征"作文教学中,在学生以“秋天”为话题进行初步讨论后,教师发现他们眼中的秋大多是果实累累的金秋,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是粗线条的,对身边的美、生活的滋味是缺少深入的发现与细致的品味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秋、品味秋:给秋以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比如晨雾中的秋、夕阳下的秋、月色里的秋以及家乡秋色、公园秋景、湖边秋韵;给秋赋予故事的色彩,比如我与秋天的故事、爷爷的秋天、秋天里的呢喃等。在不同的时空,以及在不同人物的眼睛里,秋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经过这样的一题多作,学生观察、发现的何止是“秋”,锻炼的何止是这一篇文章的写作啊。
2.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写作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形成真挚而深刻的文字,逐步实现作文的升格。
3.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写作比赛、开展写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听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完善作文展评体系
教师应不断完善作文展评体系,科学做好作文的"展”与"评”。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态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存在的写作问题,不断磨炼他们的文笔和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多渠道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教师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教师可设计写作评价量表,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分析。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相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自我评价则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写作学习中。
教师除了可以进行书面评价,还可以采用口头反馈、视频(微课)反馈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交流,给予学生即时的口头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视频(微课)反馈指针对一次作文训练中出现的典型的写作亮点或误区录制微课,记录教师对作文的详细点评,以便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深入理解教师的建议,进而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2.多平台展示
利用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写作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创作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写作比赛和征文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晓峰.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4):42-43.
[3]唐玖江,张丽民.“文学体验情境”的内涵要义与教学建议: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2):23-26.
(责任编辑农越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