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视域下新老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变化及备考策略
作者: 李亚萍[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49-0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2023、2024两年的新教材老高考为过渡,于2025年实现新高考“首考"落地。在“三新”背景下,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结构变化较大,知识容量增加。思想政治作为新高考的重要科目,其试题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深人对比分析新老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总结新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把握命题规律,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新老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变化
新老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试题的结构性变化
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老高考卷(全文称新课标卷)共12道选择题、5道非选择题,其中必修部分内容占54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占46分。新教材新高考卷(全文称新高考卷)大部分采用16道选择题、7道非选择题的模式,各新高考卷中必修部分内容和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所占的分值不完全一致。例如,2024年吉林卷、山东卷、湖南卷中必修部分内容占59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占41分;2024年江西卷中必修部分内容占63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占37分;2024年安徽卷中必修部分内容占56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占44分。总体来看,新高考卷比新课标卷中必修部分内容所占的分值略高。
从试题考查的模块占比来看,新高卷中必修1的内容考查比重有所增加。新课标卷中,必修1的内容仅考查了2道选择题,共8分。新高考卷中,必修1的内容考查各省占比有区别,如2024年山东卷考查了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共13分;2024年湖北卷考查了1道选择题、1道融合式非选择题,共6分;2024年湖南卷考查了3道选择题,共9分。总体来看,必修1的内容考查比重较低。
新高考卷中试题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增加了对必修2的内容的考查。新课标卷中未在非选择题中考查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其中考查比重最大的是必修3的内容,但是在新高考卷中这一特征并不明显,除必修1的内容考查比重略低外,其余6本教材的内容考查比重相当。
(二)试题考查内容的融合性
试题考查内容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材融合以及跨学科融合。
在教材融合方面,新高考卷更突出7本教材的融合。新课标卷的试题中对7本教材的考查明确清晰,未出现以同一情景材料从不同模块的角度进行考查的试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体现了“稳”字当头。新高考卷中突出不同模块间的相互融合,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例如,2024年山东卷非选择题第16题融合了《逻辑与思维》《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三个模块的内容,2024年江西卷非选择题第17题融合了《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两个模块的内容,2024年吉林卷非选择题第18题融合了《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两个模块的内容,2024湖北卷非选择题第17题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内容。由此可见,不同模块内容的融合考查在新高考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新高考卷注重材料背景的设置与其他学科(如地理、语文等)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例如,2024年湖北卷第11题的"冻雨”第14题的“秸秆离田”,2024年山东卷第11题的“互花米草”与地理知识相融合;2024年湖南卷第10题的小说《山乡巨变》,2024年吉林卷第9题的《诗经·采薇》《赠徐干诗》与语文知识相融合;2024年湖南卷第20题的铁基超导体与化学知识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考生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试题考查形式的创新性
新高考卷试题考查形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命题形式和设问方式,
在命题形式创新方面,新课标卷第39题第(2)问以“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为背景考查辩证思维的特征,设问方式较为直接。同样知识的考查,2024年湖南卷第20题第(2)问要求运用创新思维和超前思维完成思维导图。该题知识限定明确,但是命题方式新颖,增加了试题难度。
还有2024年山东卷选择题第5题以法律案例为试题情境,考查《政治与法治》模块的内容:
案例是王某向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称,其购买的某普洱古树茶添加某稀有寄生植物属于食品中违法添加药品行为。该局调查后决定不予立案。王某不服,对该局提起诉讼。区法院经审理认为,该稀有寄生植物在云南本地长期有与普洱茶共同饮用的习惯,也未被纳入相关部门的药品名录,故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2024年山东卷选择题第12题以法条为试题情境,考查《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内容:
第三十七条任何公民和组织不得有下
列行为:…(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
精神;……(四)侵占、破坏、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
第三十八条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这两道选择题在命题形式上打破了以往模块内容融合的方式,强化对跨模块素材的运用以及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设问方式创新方面,新课标卷的设问方式比较直接,除了非选择题第38题考查了《政治与法治》模块的内容,其余非选择题均直接指向5本教材的内容考查。对比新课标卷,新高考卷的设问方式更加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考生深入思考、逐步展开论述,以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湖北卷第17题第(2)问:结合材料并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请你为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写一段推介语。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50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4.pd原版全文
2024年山东卷第18题第(2)问:法院宣讲上述案例,意在提升农民群众哪些方面的法治意识?
2024年山东卷第19题第(2)问: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 ① 围绕主题,观点明确; ② 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③ 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④ 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4年吉林卷第19题第(4问:“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令当时的欧洲人特别钟爱,由此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古往今来,瓷器、太极拳、京剧、汉服…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运用文化知识,任选一文化载体(龙舟除外)写一段推介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 5 0 ~ 2 0 0 字。)
综合以上设问方式可知,新高考卷试题优化设问方式和层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其中写短评和推介词属于开放性设问,是新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也是考生得分率较低的一种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二、新老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变化背景下的备考策略
(一)把握规律,提升备考研究的全面性
新高考卷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创新,备考的第一要义是明确目标,把握高考命题方向。为此,教师必须重点深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近三年高考卷和新教材等,在复习备考时将课标学习、教材研读、真题实战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以保证备考方向不偏移,提升备考效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一核四层四翼”,是宏观层面的指挥棒。研究该体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和习题训练中选取高质量的情境和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标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更具体,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给出了操作性建议。课标中的学分设置以及各模块的教学提示都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说明,2024年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中的知识考查均在课标中有所涉及。
认真研究近三年高考卷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高频知识考点,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和命题规律。2024年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涉及的高频考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政治与法治》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自治”,《哲学与文化》中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文化的功能”,《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法律与生活》中的“相邻关系"“合同的订立”,《逻辑与思维》中的“辩证思维的特征"“遵循逻辑规则”。可见,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各教材的知识点考查分布有规律可循。
(二)夯实基础,提升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高考命题的创新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具体运用,都要以教材为最基本的依据。因此,夯实教材知识是备考的基础。
夯实基础不等于对知识死记硬背。有的学生认为记忆知识模板是提高成绩的捷径,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知识模板越来越难直接套用。因此,教师不应抛开教材盲目为学生整理大量的背诵资料,这会使学生陷人“死读书”的恶性循环。熟悉教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秩序。宏观方面,以7本教材的目录为基础,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的标题,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方面,对教材内容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部分,尤其是“专家点评"以及“探究与分享"等易忽视的内容,促使学生不断熟悉教材。
2024年高考跨学科融合及模块融合趋势显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实现知识结构化。
从2024年高考试题中的模块融合来看,《经济与社会》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在非选择题中非常普遍,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因此,教师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开放"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辅以习题巩固。此外,教师要对《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法律与生活》中的侵权、违约与维权途径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三)关注情境创设,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活动性
新高考卷试题的内容更加注重与时代紧密结合,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和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如消除贫困、减碳降污、大国外交等重大主题在2024年湖北卷、湖南卷及山东卷中有所体现,党纪学习教育、鲁班工坊、网络法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热点话题在2024年湖南卷及吉林卷中有所体现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其求知欲,发展其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重要会议、重大决定,反映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的新观点、新理论成果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情境的运用方式多样,如可以与议题式教学相结合:以“螺蛳粉的火爆”为背景设置议题,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可以与小组合作式教学相结合:结合新华社评出的2023年国内十大新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刻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可以与习题讲解相结合:结合2024年新课标卷第8题,为学生科普关于鲁班工坊的知识,减少习题讲解的枯燥性。
课标强调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自主辨析中感悟真理的力量。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试题可知,开放式试题是命题趋势,而这类题型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重视对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中的"综合探究”,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高质量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如《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中提出的探究活动建议:针对热点问题,模拟人大代表撰写议案,或举办主题为“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会。这与2024年新课标卷第38题的设问“假如你是该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请就‘终止经开区申报省级化工园区'这一决定作出说明"在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律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建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体验民事诉讼的程序,感受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可见,认真研读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有利于教师实施高质量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