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
作者: 王琨皓[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53-03
与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相比,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备知识,培育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所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某个领域的问题仅依靠单一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跨学科教学模式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可从思想政治学科自标出发,基于两个或多个学科间的相似性,选取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跨学科教学,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对有效教学的助力
跨学科教学不局限于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传授,还从现实的主题、问题出发,对所涉及学科的原理、理念、方法等进行有机的融合、迁移、运用,最终实现有效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模式可从如下方面助力有效教学的实现。
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因同样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科间的联结(包括思想政治、历史两个学科的联结)既成为必要,又成为可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亦强调:“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2]
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构与迁移必备知识。纵然各学科有各自的特性,但各学科间的知识并不是割裂的,割裂地看待和处理学科知识不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另外,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要有效建构与迁移必备知识,必然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广域课程”,知识范围广(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
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育关键能力。思想政治新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五项关键能力,分别为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研读历年思想政治高考真题可知,思想政治学科的试题情境中包含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历史学科为多。对此,教师可通过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以思想政治学科为中心,获取和解读其他学科的信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运用共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以有效提高关键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3]。各学科虽依据其特性凝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而可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各学科的有效联结和核心素养协同培育。
二、以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实现必备知识的迁移与建构
要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理解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不能只关注本学科,就书本讲书本、就现状讲现状。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只关注经济、政治方面的学科知识,缺乏历史逻辑的观照,有可能会造成所学不深、所解不透,让必备知识的掌握浅层化。开展思想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层化掌握必备知识,实现现实观照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与流,从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走向未来。教师在备课中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融合,能够打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历史渊源,看到历史的当代映射。"[4]
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应避免出现丢失学科阵地的问题。如果过度与其他学科结合,会使跨学科教学成为加法式、拼盘式的教学,不仅不能实现必备知识的有机整合,落实不了有效教学,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以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因本模块的叙述特征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改革开放史等大量史实内容,如果对这些内容详细讲解则有将本模块上成历史课之感。对此,教师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以防丢失学科阵地,促进跨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从课标要求出发,明确跨学科知识的落脚点。应当明确的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并非都有必要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适宜开展“政史结合"的教学,其最主要的依据是课标中的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提示。具体包括: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及其教学要求是否需要厘清历史线索脉络,是否需要探究历史背景及历史的必然性或合理性,是否需要以历史逻辑分析现实举措,是否需要通过历史对比强化历史情感或认同感等。
第二,从学科问题和学科大概念出发,灵活组织相关的必备知识。应意识到,无论是教材正文涉及的历史或其他学科内容,还是起印证作用的历史或其他学科的知识或素材,都只是作为回答学科问题的辅助、途径,而不应被视为最终目的和归宿。如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教学,会涉及“一化三改"和“一五"计划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展开相应历史解释的过程应从“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的课标要求出发,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论证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怎样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以课标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学科议题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非以“一五"计划或“三大改造"的具体史实讲授为出发点,这样既能实现必备知识的有效教学,又能保留学科特色。
第三,处理跨学科知识和素材时,应精细选择、整合加工。仍以历史学科为例,一方面,历史知识和素材的选择应贴近学生学情。选用的内容方面,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优先于教材外的知识内容,切忌刻意对史实材料求难、求怪、求新。另一方面,应对选用的历史知识和素材进行精加工,尽可能呈现直观、系统、条理清晰的结论性内容(而非冗杂、零散的史实铺陈)。如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因历史课程对中外生产方式的演进有系统的介绍,教师可通过图示的方式简要呈现其演进历程,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直观引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5.pd原版全文
三、以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实现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要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对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应深入研究课标,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联,接着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理解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标可以发现,历史学科所要培育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作为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价值追求上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两项核心素养是相通的。政治认同中包含的对国家、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动态价值追求;公共参与要求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强调了素养培育的现实关照以及使命感的培育,最终将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在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后,教师可通过设置学科任务来解决学生共同面对的学科问题,培养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关键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如思想政治学科“科学精神”和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育,均要求学生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握及分析现实。而从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看,两个学科都面临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辨析、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既是两个学科共同的课题,又成为有效培育两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结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点,未必能真正引起学生的真认同、真信服,进而使政治认同的培育大打折扣,更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育。而学生在探究和辨析中生成的认识则更为牢固,也更符合科学精神培育的要求。当然,分析与批判不应是简单的“自说自话"或观点的强加,更应建立在充分的论证、辨析的基础上,而充分的论证、辨析离不开充实的史料。如在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引人波普尔、克罗齐等名人的历史唯心主义言论,利用议题设置悬念、制造争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议题探究活动,以使历史辨析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线索和学生自主探究结果之上。教师可利用表格和图片梳理我国从原始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在辨析中得出唯物史观的正确结论,实现两个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综上所述,以跨学科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有效教学符合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关乎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以及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精细研读课标与教材,深入洞悉时代发展之问与学生成长之问,从而有效实现教学学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刘石成,苏嘉婷.思政课教师深度备课的五个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7):36-39.
(责任编辑袁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