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潘丽 李成学 万雨欣[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56-04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还应用传统的教学法,即根据教材的既定框架与内容顺序开展教学。但是教师在进行多知识点讲解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法容易出现情境构建零散、逻辑关联弱、知识碎片化、记忆难度大等情况。为此,教师可采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围绕核心主线创设多个教学情境,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相关概念阐述及必要性
首先,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巧妙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习过程生动具象,触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强化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内化的教学法。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其次,主线式情境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分支,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等,将某一具体人物、故事、话题或时政热点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并围绕主线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问题获得新知,进而培养综合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主线式情境教学法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情境内容的单一性。单一性是指一堂课采用一个或者多个有联系的情境推动教学进程。二是教学过程的连续性。教师围绕主线精心创设一系列情境,确保这些情境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而促使知识点与所设置的问题在逻辑上紧密相连,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能够自然地衔接过渡,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流畅。三是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到一条主线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二、课前准备:选择情境主线及精心设计问题
(一)选择主线式情境教学
主线式情境教学的类型主要有人物主线式、故事主线式、话题主线式、时政热点主线式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选取其中一个,而是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要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行选择。课标指明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要立足教材、围绕教材,根据每堂课的重难点进行选择。主线的选择要围绕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考虑其是否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
首先,人物主线式情境教学以某一核心人物的成长轨迹与显著成就为脉络,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认识的逐步深化,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选取的核心人物须正面、积极向上,具有榜样作用。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为例,本框分为“成长的渴望”与“飞翔的力量”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冬奥会冠军谷爱凌的青春成长之路为主线,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谷爱凌身上的自信、自强引导学生热爱青春、欣赏青春,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去把握青春和珍惜青春。
其次,故事主线式情境教学结合故事发展脉络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内化知识,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故事作为叙事艺术的精髓,能有效激活思维、传递价值、引发共鸣,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工具。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相对枯燥的内容,教师可应用故事主线式情境教学法。以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三框“基本经济制度”为例,本框分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大学生小王的就业故事为主线,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小王“就业初选择""就业再选择”“助力发展最好的选择”三个部分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再次,话题主线式情境教学围绕与学生紧密关联的话题层层推进,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以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本框分为“生命有时尽"和“生命有接续”两个部分。教师可以“你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个话题创设主线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最后,时政热点主线式情境教学以某个时政热点为主线,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分析,并将其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以时政热点为主线,不仅能够将教材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这种教学法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关心国家发展"为例,本框分为“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与“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个部分。教师可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主线,让学生从中国空间站建设看国家发展,思考青少年如何关心国家发展,以及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未来充满信心,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选择情境主线需把握的四个原则
一是生活性原则。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情境主线时应把握生活化原则,即精心挑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主线,确保其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能使课堂实现从抽象理论到具象实例、从空洞说教到直观体验、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的生动转变,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将情境材料中蕴含的知识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课堂教学实效质的飞跃。
二是针对性原则。教师选择的情境主线要具有针对性,不能随意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者关联度不高的情境主线材料。教师需要在深度理解课标,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情境主线,使教学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趣味性原则。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枯燥,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情境主线要有趣,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6.pd原版全文
四是启发性原则。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能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选择情境主线时,应考虑其能够对学生发挥很好的启发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为例,教师可选择具有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情境主线,用情境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使情境更好地服务教学。本框以冬奥会冠军谷爱凌为主线,该主线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在运用谷爱凌这个主线人物的同时,教师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穿插具有生活性的案例,将“自信"“自强"两个重点内容融入情境,引导学生热爱青春、欣赏青春,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去把握青春和珍惜青春。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各个环节流畅而自然,营造出知识与情境相互融合的良好氛围。
(三)选择情境主线后须精心设计问题
首先,问题要立足情境,从主线引出。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深入挖掘材料,设计相应问题。其次,问题要与教材相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最后,问题设计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具有层次性,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设计问题;二是具有开放性,问题不具有唯一答案,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三是具有思辨性,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问题,从浅层学习升华至深层学习。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精准把握问题的深度,从多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不断拓展思路,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认知水平。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为例,教师根据上述原则设计问题。首先,以冬奥会冠军谷爱凌的青春成长之路为主线,设计“自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等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及如何才能做到自信。接着,设计“自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强"等问题。通过开展议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强”。主线式情境教学中的问题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在教学重难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三、课堂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一)呈现主线式情境材料的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充分利用书面材料。书面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尤为关键,其中,导学案作为一种高效且操作性强的书面材料,备受青睐。导学案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其通常涵盖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解析、名词概念点拨、预习效果检测、课堂合作探究以及即时课堂练习等多个维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框架。教师往往会在课前将导学案统一发放给学生。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课堂合作探究,把预设的主线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其适时的点拨、指导,以确保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三是充分利用模拟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是相对枯燥、抽象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既有趣又符合教材内容的模拟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四是充分利用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在互动中思辨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辩论活动需与情境深度融合,遵循“情境创设一问题提出一互动交流一结论形成”的递进式路径。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正、反观点的交锋中深化理解、拓宽视野,最终达成共识或形成多元见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迁移。
(二)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既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又能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在分小组讨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分组要合理,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可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策略,确保所有小组均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间同质能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合理且公平,同时促进小组成员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组内异质有助于发挥学优生的引领作用,为中等生提供锻炼机会,同时给学困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其次,讨论的问题要明确,讨论也要具体。讨论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课堂组织要合理有序。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规划好讨论时间,让讨论张弛有度,并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引导。
(三)把握好教学设计的难易度
在教学设计中,难易度是一个关键性的考量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难度要适当,过难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抵触心理;过易则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设计的难易度,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既具挑战性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一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理想状态。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为例,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谷爱凌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视频。接着,笔者设计一个较容易的问题: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谷爱凌,需体现其具有的品质。学生讨论结束后,笔者再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到自信、自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该问题,以对教材知识有更深人的理解。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后反思:重视总结提炼,反思教学亮点
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后,要对主线式情境教学的过程进行回顾,并及时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第一,要反思情境主线的选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任务,是否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教学重难点。第二,要反思教学是否引趣、学理、启思、导行,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的情况。第三,要反思设问是否科学合理,预设与生成是否达成统一。第四,要反思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细心观察、与学生间的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第五,要反思课堂亮点。如果一堂课平平无奇,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如果有亮点,教师可以反思如何在下次课强化亮点,从而让课堂更加精彩。亮点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氛围活跃等。第六,要反思评课建议。在课后,教师要一起对本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评议总结,在交流中总结优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教师群体的探讨来提升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总之,主线式情境教学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而是教师通过创设主线式情境,让一堂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掌握主线式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理论水平,锻炼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宇云.主线式情境的类型与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5):32-33.
[2]袁安慧.一家经纬一线串珠:以一户人家的生活百态贯穿《经济生活》教学的探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5):24-26.
[3]朱宇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导向的主线式情境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3):52-53.(责任编辑袁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