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考试题深化对郡国并行制的认识

作者: 王琦 黄咏涵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63-04

高考命题专家刘芃先生认为:“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高考真题对一线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高考试题可以深化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认识,贯通史事之间的联系。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第2题(以下简称本题)通过历史情境“秦末楚地的反秦斗争声势最大”,引导学生认识区域文化冲突对汉初国家治理的影响。本题能深化学生对汉初关键性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一郡国并行制的认识,同时能为学生认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制度举措奠基,起到贯通秦汉之际、西汉初年与汉武帝时期史事的作用。

一、试题分析及教学遐思

(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第2题)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材料以秦人“畏有司而顺"与楚人“好游侠”“易发怒”形成对比,进而延伸到秦末楚地的反秦斗争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是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中难度相对较大的一道题,因为本题实际上考查了一线教学中常见的盲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会将郡国并行制当作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表现之一,从而使学生产生郡国并行制与中央集权天生对立的错觉。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来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不得已之处。往年的高考试题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涉及。如202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题,通过考查两汉享受“奉朝请"的人员身份的变化,从新的角度认识汉初中央与封国的关系。因此,这两道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对一线教学分析郡国并行制的实行背景与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

再回到本题,选项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是较易排除的一个选项。因为依据题干材料提及的“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无法直接推论楚地反秦斗争反应最为激烈与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有关,并且没有参照物就无法进行比较,秦对楚地及其他地区统治的严苛程度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最为严苛”一说并不严谨。此外,解决历史选择题需坚持整体性原则,即从题干材料看主旨,而非在细节上纠缠。具体到本题来看,题干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涉及秦人民风和楚人民风的巨大差异,第二句涉及秦末反秦斗争中楚地的反应最为激烈。因此,学生应当思考以下问题:秦末反秦斗争中楚地的反应最为激烈与秦人和楚人民风上的差异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读至选项D时不免会思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教材对郡国并行制主要是从“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角度予以说明的,也就是将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没有实行分封制。实际上,本题需要注意到郡国并行制实行的深层原因,以及郡国并行制实行与区域文化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秦人民风与楚人民风的差异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B和选项C具有相似的旨归,都指向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两个选项,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不妨设计问题链加以追问。例如,秦文化的代表性制度是什么?汉代是如何对待秦朝的制度的?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帮助学生深人思考秦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秦制是否适用于楚地,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变革的复杂性,辩证认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背景。

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原因

汉初分封诸侯王,实为政治形势所逼。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处于弱势,为了拉拢各方势力,不得不许诺给功臣和宗室分封土地与爵位,比如许诺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不可否认的是,异姓诸侯王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出贡献巨大。但是,异姓诸侯王林立的局面让刘邦如坐针毡,甚至让他不敢定都洛阳,而是选择关中之地,以利用其地理优势抵御山东诸侯。在政局稍安后,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于是消灭异姓诸侯王被刘邦提上日程。

按理来说,在武力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其领土本可以实行郡县制。比如,汉五年,临江王“为项羽叛汉”,刘邦遣军击之,废其国为南郡。但奇怪的是,燕王臧荼反叛后,刘邦却转封卢缩为燕王,并且在第二年废楚王韩信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为什么刘邦的地方政策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天下为郡县的想法?司马迁认为是因为“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也就是教材所说的“惩亡秦孤立之败”的缘故。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教训距离汉朝并不遥远。同时,刘邦并没有明确表明过他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但是在大封同姓王后,他预言“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明显透露出对历史重演的担忧。既然担心,为什么还要选择分封制?陈苏镇教授在《<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指出,在东西方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代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2]。因此,区域文化冲突是郡国并行制实行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秦文化与东方社会风俗之间有什么不同?这种文化的不同跟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实施有什么联系?关于秦人民风,《荀子》如是记载:“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秦人久居戎狄之地,宗族色彩淡薄,功利实用主义盛行。经历上百年法家的熏陶后,秦人对严格的秦法、松散的宗族、集权的政府、不自由的言论环境已经非常适应。因此,在秦原有领土上实行郡县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楚、齐、赵等地民风不同。《史记》说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这是因为中原从西周开始就注意听取民间意见。即中原民众习惯于自由议政,而楚人“好游侠”“易发怒”,赵人则“作巧奸冶,多弄物”,喜从事商业。正如本题的题干材料所示,东方社会风俗与秦严禁百姓议论政事、严禁私斗、重农抑商等规定是格格不入的。秦朝郡县以中央律令为依据,民间习俗与秦法不合者,便视为必须除去的“恶俗”。汉朝郡县官吏治民方式与秦朝大致相同。在东方社会强行推行郡县制,难免会引发民众的激烈反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8.pd原版全文

因此,针对秦文化与东方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状况,分而治之反而是更好的办法。分封制虽有割据隐患,但地方权力较大,独立性较强,各诸侯王根据本地风俗制定政策,更有利于汉初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显然刘邦也意识到了这点。在封韩信为楚王的诏书中就很好地揭示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文化动机:“楚地已定…欲存恤楚众…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由此可见,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现实背景。这一制度虽然在后来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但在汉初起到了稳定政治局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这一制度时,要意识到其两面性,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对其进行分析,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放到汉初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加以理解与认识。

三、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文化助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中外历史纲要》部分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3实际上,本题的选项B、选项C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延续与变迁思维提供了契机,从延续与变迁的视角来看,区域文化的整合也是汉武帝实现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从延续与变迁的角度能很好地诠释“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是否无法弥合”“秦制是否适用于楚地"这两个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郡国并行制称之为“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他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这种互相监督的局面避免了秦朝的过度集权,可是这也不是全面退却,有意在长期间内再构成战国期间的纷争局面。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4黄仁宇认为,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在汉初统治者看来只是“权宜之计”,即一种暂时过渡。这种暂时过渡的深层原因就是前文提及的区域文化冲突。卜宪群先生在《秦制、楚制与汉制》中指出,秦制与楚制并不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制度,实质性的差别不大,“楚地之人起兵反秦的原因,主要是秦的暴政压迫和楚地之人的家国仇恨,并不反映制度上的对立”[5]。既然秦制与楚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选项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的说法不攻自破。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对秦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形成贯通性的认识,教师不妨围绕关键问题补充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制度建设形成“同情之理解”,同时培养时空观念。

材料一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秦统一全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六国的旧贵族尚存,文化的地域性还十分鲜明突出,如关东和关西,南方和北方,统一的政治文化概念尚未深入人心,刘邦以地域性的楚文化来号令,自可获得楚人的支持,更何况他还是名义上楚王领导之下的反秦大军中的一支。

卜宪群《秦制、楚制与汉制》

材料三汉代初期楚文化的独立性强也是汉王朝实现社会整合的重大阻力。而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强化,对诸侯王势力的打击,楚文化逐渐向汉文化转化,其对中原文化的整合逐步完成。

胡克森《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

材料一反映出分封制在汉初的影响,正是出于“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考量,汉初统治者采用分封同姓诸侯王的方式巩固统治。材料二反映了汉初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对国家治理提出的挑战,因为这一时期六国旧贵族尚存、统一的政治文化尚未形成,所以这种文化上的特征使统治者只能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郡国并行制为特征的汉初政制杂用秦制和楚制,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异制,这是历史对汉初统治者提出的苛刻要求。正如田余庆先生指出的:“秦楚之际风云诡谪,事态纷纭,它昭示于后人的历史结论,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灭秦和承秦,相反而又相成,其间都有楚作为中介。"6材料三则从区域文化整合的角度,为学生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从郡国并行制向郡县制全面转化提供了新视角。西汉初期,楚文化的独立性较强,是汉朝实现社会整合的重大阻力,而随着统一的政治文化逐步形成,以及强化中央集权成为现实需要,郡县制便取代了郡国并行制。从这个意义上,选项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就可以排除。秦楚之间无疑存在文化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暂时的,随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两种文化的差异将得到弥合。

教师在补充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是什么?汉代统治者在看到分封异姓诸侯王的隐患后为何仍然分封同姓诸侯王?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以解决有哪些有利条件?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思考上述问题,使学生对郡国并行制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对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形成整体性、贯通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行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由于汉初楚文化的独立性较强,秦人民风与楚人民风差异明显,加上对秦二世而亡的反思,西汉初年统治者策略性地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强以及文化间的差异消退,为治理模式全国性统一提供了文化契机,郡国并行制也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本题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新的启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延续与变迁思维。教师不妨围绕关键问题补充史料,帮助学生对关键性制度的沿革形成贯通性的认识,从而学会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中加以理解,进而生成对历史发展总体趋势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芃.刘芃考试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卜宪群.秦制、楚制与汉制[J].中国史研究,1995(1):51.

[6]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袁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