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域下初中历史“以学定教”策略探究
作者: 史忆生[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67-04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本”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在“生本"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如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即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一线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本文从学生需求、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生思考方式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探究“生本"视域下初中历史“以学定教"策略。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是授课内容的主要依托,其中并非所有内容都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深刻洞察学生的学习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精心挑选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其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的既有内容,而应主动挖掘和整合贴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活动
教师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同时从学生易于理解的角度创造性地阐释教材中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秦始皇一统天下"这一历史事件的教学中,笔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革新,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秦国与其余六国的外交博弈和战争场景,深刻感受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艰难与辉煌。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包括秦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角色,并为每个国家设定了相应的国力和军力参数,要求学生模拟各国间的外交博弈与战争场景。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活动,积极查找资料,并尝试站在各国立场上进行外交策略和军事部署的谋划。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而且深刻理解了统一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
上述教学案例表明,开展创新性的模拟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挖掘历史教学案例
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挖掘历史教学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先展示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物,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者见过这些历史遗迹或文物?”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自主性学习任务:在身边寻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遗迹,并在下次课分享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还通过亲身参与和实地考察,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有的学生给自己家乡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建筑或纪念碑拍照,并在课堂上展示,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此时,笔者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你们家乡的这些历史遗迹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你们会提出哪些建议?”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随后,学生积极思考并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保护方案。
可以看出,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挖掘历史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现实生活。
二、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明确教学手段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层次,又要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实施情境融入式教学
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难以真切感受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教师可适当实施情境融入式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
以“辛亥革命"为例,笔者首先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创设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通过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照片、视频或文物,让学生走近那个动荡的时代。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普通民众或革命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外族的侵略,自己会如何抉择和行动。随后,笔者组织学生模拟辛亥革命的关键场景,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让学生分别扮演革命军、清政府官员、普通市民等角色,根据历史背景和情境设定进行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人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感受到革命者的英勇与牺牲,以及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上述的情境融入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还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历史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虽然描述生动,但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人地了解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笔者开展了以下实践性教学活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秦朝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等历史事件,现在我想请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起义的经过,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生1:我们要怎样进行角色扮演呢?
师: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出几名同学分别扮演陈胜、吴广、秦朝官吏和起义军士兵等角色。通过模拟起义的策划、发动和战斗等过程,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起义的艰辛和当时民众的不满
(学生积极分组,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9.pd原版全文
师:请大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出各个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同时要注意起义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场景。)
师: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大家对秦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下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在上述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笔者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场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演绎历史,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
三、针对学生思考方式,优化辅导策略
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思考不够深入和有条理。教师需要理解这些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并据此优化辅导策略,以强化他们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在思考转折点提供辅导
教师应当精准识别学生的思考转折点,并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点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历史学习才能从表面的记忆转变为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显著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深人探讨洋务运动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生1:我认为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清朝的军事实力,以对抗外来的侵略。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详细分析洋务运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
(学生开始查阅资料和讨论。)
生2: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以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
生3:除了军事工业,清政府还创办了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以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并促进国家经济近代化。
生4:还建立了新式海军,如北洋水师等,以提高海防能力。
生5:此外,创办了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等,以培养近代化人才。
师:大家分析得很全面。那么洋务运动最终达到其目的了吗?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在学生的思考转折点,即探讨洋务运动的目的、措施和影响时,给予了学生适时的辅导。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深人理解了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还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从而拓展了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在思维瓶颈期进行点拨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受到现有认知的限制,导致在理解某些复杂历史事件或概念时思维受阻。
例如,在教学“文艺复兴"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时遇到了困难。
师: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它挑战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和禁欲主义,提倡人性和科学的价值。
师:正确。那么文艺复兴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些思想的?
生2:通过艺术、文学和科学作品,如达·芬奇的画作和莎士比亚的戏剧。
师:很好。但文艺复兴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此,它对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你们能想到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学生陷入沉思,思维出现"瓶颈”。)
师:或许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文艺复兴。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和文化的复兴,还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觉醒。这种觉醒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甚至是现代社会的形成?
(学生展开讨论,思维逐渐打开。)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通过提出更广泛、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瓶颈,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还使他们对文艺复兴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在灵感闪现时加以指引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样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准确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其灵感闪现时给予其适当的指引,以促使其更深人地理解和探索历史事件。
以“商鞅变法”为例,当笔者介绍到商鞅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秦国崛起时,学生对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感到好奇。于是,笔者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措施。
笔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对秦国的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整理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生对商鞅变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
师:如果你们是当时秦国的决策者,你们认为哪项改革措施最为关键?
生1:我认为废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制最为关键,因为这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师:很有道理。那么这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这些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
生2:会遇到贵族的反对,因为这有损他们的利益。商鞅通过严明的法律和强有力的执行来克服这些阻力。
师:非常好。那么,除了这项措施,还有哪些改革对秦国军事力量的提升有显著影响?
生3: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以激励士兵的斗志。
师:正确。这些改革措施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秦国崛起的?
生4:通过土地改革推动农业生产,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军功爵制提升军队战斗力,获得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学会了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日后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生本"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手段和优化辅导策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是对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而且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刻践行。
[参考文献]
[1]白宇,程丽云.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为例[J].教育观察,2023(26):121-124.
[2]邓珂.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浅谈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模式的探索[J].学苑教育,2023(28):13-15.
(责任编辑袁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