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吉林查干湖研学旅行设计

作者: 刘国庆 刘雁 卢万合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吉林查干湖研学旅行设计0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81-05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研学旅行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又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和加深[2]。研学旅行有利于将教材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事象,提升地理能力。地理作为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依托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理解与实践能力提升。本文以吉林查干湖为例,探讨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案,以期为研学旅行设计提供思路。

一、研学旅行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首先,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地理现象,理解地理概念,丰富地理实践内容。其次,通过操作地理设备、进行野外测量和数据采集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再次,在研学中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学生在研学中通过互相协作、沟通与交流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而增强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改将综合性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科目,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实际地理环境,通过野外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3]。

(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地理学中蕴含的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通过教材学习、教师的讲授并不能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研学旅行能够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操作能更加直观、具体地感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对地、地对人以及人地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理念。第二,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可以深刻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4]。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教学常通过解决地理问题促进学生要素综合、区域综合及动态综合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研学旅行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与整理地理要素、区域要素信息,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一,研学旅行可以培养学生要素综合、时间综合、空间综合等多种地理综合思维。第二,研学旅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跨学科交流融合。在研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多要素、多学科进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5]。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划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关联、分析区域发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讲授、分析地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属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区域认知的概念。研学旅行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并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分析要素特征,总结区域差异,从而得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式。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研学旅行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区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研学地点及线路设计

(一)研学地点

吉林查干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该湖内含地形、土壤、动植物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是吉林省内著名的湿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挖掘查干湖的地理学科研学资源,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确立了四大研学点,分别是以地形地貌为主题的库里泡研学点、以自然环境整体性为主题的查干湖湿地研学点、以区域开发为主题的新庙泡研学点和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的引松工程纪念碑研学点。

库里泡位于查干湖东北部,是典型的河谷冲积平原,发育有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貌特征明显。其地域分布有冲积土、黏土及淤泥质土,土壤类型丰富。该研学点可有效促进学生对地形地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查干湖湿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是多种地理要素的自然综合体,各种要素不间断地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可有效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学习。

新庙泡是查干湖旅游景区中芦苇种植面积最大的湖泡。芦苇种植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当地通过芦苇产业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一直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依托当地特色资源进行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研学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引松工程纪念碑是为纪念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时8年的引松工程而建。20世纪70年代查干湖断水,生态恶化。1976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县委号召当地人民建设一条水渠,将松花江的水引入查干湖,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该研学点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典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二)线路设计

本研学线路基于“点线面”原则进行设计7]首先,找准研学点。查干湖旅游景区内的“两泡一碑一湿地”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符合新课标的地理教学要求。其次,选好研学线。教师应提前考察研学点,遵循安全性、便捷性、综合性的原则,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题,设计库里泡一查干湖湿地一新庙泡一引松工程纪念碑的研学线路。最后,划定区域面。以整个松原地区为面,通过研学路线的设计使学生逐渐认识整个松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达到以线带面的效果,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3.pd原版全文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吉林查干湖研学旅行设计1
图1查干湖研学旅行线路图

三、研学目标

本次研学旅行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研学资源、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设计综合性研学旅行目标,见表1。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吉林查干湖研学旅行设计2
表1查干湖研学旅行目标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吉林查干湖研学旅行设计3
续表

四、研学过程

研学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可分为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三个阶段[8]。研学前,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研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自标,以新课标为内容依据,以研学问题为指引,设计研学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研学后,学生通过总结、回顾与反思,加深对本次研学的理解。

(一)研学前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研学目标提前考察研学地点并确定研学线路,在确定研学线路后应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主题进行研学旅行设计。其次,引导学生做好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工作,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野外安全教育[9]。

(二)研学中

1.库里泡

研学问题:分析库里泡的地形特征、形成原因,提出开发治理的方案。

研学活动:查阅资料,认识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成因以及河流地貌的土壤类型、特征及判断方法;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该地河流、湖泊改道和变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并描述地形特征;采集并分析该地冲积壤土、黏土以及淤泥质土,总结土壤成因;认真观察地貌,指出一级阶地、河漫滩,分析该地地表形态成因、受力情况。结合库里泡的地理环境,提出开发治理的方案;观察景区周围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沟通交流的能力,野外观察、描述并分析地貌特征、地表受力情况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土壤标本,探究土壤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结合实际分析提出开发治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查干湖湿地

研学问题:分析查干湖湿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研学活动:查阅资料,认识湿地的概念、类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意义;结合资料,从多角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因;通过学习,认识湿地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机测量湿地内外的气温、气压与湿度,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观察荇菜、浮萍等水生植物,榆树、胡枝子等木本植物的特征,思考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观察湿地内的飞行动物、爬行动物,认识其生存习性,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根据查十湖湿地的实际情况,从湿地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思考查干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从多角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认识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利用工具测量与对比气温、气压、湿度等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与思考湿地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通过对地方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湿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新庙泡

研学问题:结合新庙泡的生态特点,分析该地的开发优势及治理措施

研学活动:查阅资料,认识查干湖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及地形特征;了解芦苇的生长条件,经济价值。搜集资料,对比分析新庙泡与库里泡的生态环境异同,分析新庙泡芦苇种植规模大的原因。根据新庙泡的气候、水文、土壤与地形特征,结合芦苇的生长条件,分析该地大规模培育芦苇的原因;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劳动力规模、市场、交通等因素,分析该地发展芦苇产业的意义及策略。结合新庙泡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分析该地芦苇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结合实际,分析该地进行旅游开发的优势、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如何保护新庙泡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两地环境特征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分析区域产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结合多种要素分析该地种植芦苇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及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区域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思考并结合实际提出当地旅游开发及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升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4.引松工程纪念碑

研学问题:引松工程对人类处理人地关系问题有何启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