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高中地理情境式教学案例设计
作者: 张湘如 田小淬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85-0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作为重要的区域地理单元,其水文、土壤、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区域人口、经济、政策等人文要素与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紧密关联。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融人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学科优势。
广西阳朔金桔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优质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立足广西,将广西阳朔金桔振兴发展之路作为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以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裨益。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而且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教育的推动1。而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服务农业生产方面优势明显。地理学中的区域与环境认知等内容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资源、人口、发展等问题高度契合。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助于解决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又有助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此外,地理学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内容(如“乡村”“乡土"“经济发展"等)都可以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要求,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主线,将地理教材中烦琐、零碎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以各种活动层层深人,帮助学生搭建地理核心概念知识框架,从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2]。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农业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将乡村振兴战略融人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农业农村及其发展问题,从而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阳朔除了有闻名天下的喀斯特山水,还拥有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等享誉海内外的农副产品。其中,金桔产量大、质量优,远销海内外,阳朔县还被誉为“中国金桔第一县”。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阳朔县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采取相关措施,逐年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2019年,阳朔金桔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金桔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广西阳朔金桔产业的成功,得益于阳朔地区地理条件、区域优势、政策扶持等要素的综合影响。教学设计通过提供这一案例让学生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环境的耦合共生,学会用综合的眼光和思维看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阳朔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产业特色、区域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思考产业发展背后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强有力支撑。以阳朔金桔产业为案例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广西阳朔金桔产业为案例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节的知识点内容零散,所展示的案例多且简洁,如泰国湄南河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畜牧业、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等,若学生对相关案例不熟悉,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不利于搭建学习框架。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乐趣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要求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
本文选取“阳朔金桔振兴之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以学生最为熟知的事物为切入点,将教材上的知识点通过阳朔金桔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一方面,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乡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4]。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依据课标要求,本节学习目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5]。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与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产业区位因素"这一章中的第一节,对接下来学习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农业的基础知识,本节是对该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是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教材中呈现的案例多而繁杂,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同时结合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落实教学目标。
(四)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协调好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通过对阳朔金桔产业发展的分析,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角度分析阳朔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4.pd原版全文
地理实践力:了解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为阳朔金桔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不同区域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要素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一阳朔白沙镇荒山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白沙镇又是如何成为“中国金桔之乡”的?
师:对比展示阳朔县白沙镇的两幅图(见图1)。前一幅图为一处荒山,山头零散地种植着一些金桔;后一幅图为漫山遍野的金桔。20多年前,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坪岭郎,坪岭郎,锄头落地几多双?收得金桔多少颗,不抵谷子两箩筐”,如今,传唱的歌谣变成了“芭蕉林,金桔林,楼房漂亮马路宽,金果飘香乐心房”。金桔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据了解,阳朔金桔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160年的栽培历史,白沙镇是金桔的核心产区。该镇素有“中国金桔之乡"的美誉,其因所产金桔产量高、品质好而闻名全国。
阳朔白沙镇荒山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白沙镇是如何成为“中国金桔之乡”的?其又是如何通过种植金桔实现脱贫致富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阳朔县白沙镇,探寻阳朔金桔的发展之路。
生:观察图片,感受白沙镇发生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和提问,创设阳朔金桔情境主线,引发学生思考阳朔为何能成为“中国金桔第一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1:金桔飘香满枝头,小金桔成大产业
材料一金桔的花期在每年的3月至5月,果实的成熟期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金桔非常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干旱的环境不太适应,对光照的需求较高,但对强光的耐受性较差。它的生长环境要求土质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土壤偏酸会导致金桔生长不良;最适宜金桔生长的温度为 。而在冬季,种植金桔最理想的温度应维持在
,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冻害,温度过高则会干扰植物的休眠,对来年的开花结果不利。
材料二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北纬 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其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势低平,水源条件好。而处于阳朔县中部的白沙镇,地貌以丘陵为主,坡度较缓,土层深厚,土壤中含钾量高。
师:请同学们依据阳朔县年温度变化趋势图(见图2)和地形图(见图3)(数据来源:阳朔县气象局)思考以下问题:(1)分析阳朔县的纬度位置,结合阳朔县年温度变化趋势图,说明当地气候对阳朔金桔生长的有利影响。(2)结合金桔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析阳朔能够成为“中国金桔第一县"的有利自然因素有哪些?
生:依据材料,分小组讨论影响阳朔金桔分布的自然因素。
师生共同总结。气候:阳朔县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充足,光照适宜,降水丰富,适合金桔生长。地形:白沙镇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坡度较缓,适合种植金桔。水源:阳朔县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势低平,水源条件好,便于灌溉。土壤:土层深厚,土壤含钾量高,适合金桔生长。
设计意图:教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阳朔县的基本地理信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了解金桔的生长习性,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各小组在熟悉相关情境后展开合作讨论
活动探究2:金桔凌霄映彩云,点亮乡村振兴路
材料三影响阳朔金桔产业发展的人文因素(见表1)。



师:从活动探究1中我们知道,阳朔县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金桔的生长,金桔从之前歌谣中“不抵谷子两箩筐"到如今成为阳朔人民的“致富果”,阳朔的金桔产业为什么能够实现逆袭?除了之前提到的自然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促使阳朔金桔产业蒸蒸日上?请同学们根据表1的内容,分析影响阳朔金桔产业发展的人文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