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语文本位 有效融合学科

作者: 胡蓉 何丽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背诵。

2.扣要素,把故事讲清楚;跨学科,融想象,把故事讲神奇。

3.感受精卫鲜明的形象,感悟其坚忍执着的精神。【课前准备】计算器、自制微课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揭示任务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几枚上古神话纪念徽章引人注目,能猜出吗?相机出示四枚徽章。这些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古代神话的大汇编,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

书,里面涵盖了历史、天文、动物、植物、医学等知识,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我们将开展“争当神话传讲人”的活动,一起讲好《山海经》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本课在任务驱动下,设计“争当神话传讲人”的情境】

任务一:知精卫读神话

1.跨学科知精卫。

(1)我们来讲《山海经·北山经》里的《精卫填海》,齐读课题。

坚守语文本位 有效融合学科0

(2)你知道精卫什么样吗?观察课文插图,大胆想象。

(3)出示原文: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请你对照课文中注释,修正预测。

(4)生物学家考证也许精卫真实存在:锡嘴雀,和精卫对比身体乌黑,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像这样的神奇之处还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

2.读神话。

(1)借助注释,读正确,读流利,借多音字“少”,梳理“少女、女娃、精卫"的关系。(板书:女娃、精卫)

(2)读出节奏:师生互读,借助注释知“溺”是溺水,“埋”是填塞,古时常常一个字代表一个词的意思,可以根据词意形成自然停顿。(板书:溺、埋)

(3)学生齐读:有停有连有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朗读是起点,在读准的基础上,多层次进阶朗读,关注文言文的节奏和气息,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任务二:跨学科讲神奇

1.讲故事,讲清楚。

(1)课后题要求借助注释,学生自己讲讲这个故事后交流。

(2)补充:为什么填海是故事的起因;怎么填海是故事的经过;精卫能不能填平大海,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空间。本单元要学会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跨学科,感神奇。

(1)神话故事,必有神奇之处,不光要讲清楚还要讲神奇。回到文中找一找,你觉得哪里神奇?

(2)学生交流(预设:女娃溺水变精卫很神奇;小鸟飞 很远填大海很神奇…

3.跨学科,探秘路程之远。

(1)文中有两处神奇的地方?圈出西山和东海。

(2)西山在哪里?原文: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

知晓西山是发鸠山;观察地理学家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线路图,发鸠山在太行山脉附近;地图搜索,发鸠山在山西省长治市;再在地图圈画位置。

(3)东海在哪里?对照地图讲解,中国四大海域分别是南海、东海、黄海、渤海;此东海非彼东海。唐代典籍《初学记》中记载:东海之别有渤解,故东海共称渤海。所以推测东海实是渤海。地图上圈画渤海位置。

(4)学方法,用方法:看微课,用比例尺知识计算得实际距离,感受距离之远。

4.跨学科,探秘渤海之大。

(1)搜索得渤海面积约是7700000公顷,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翠湖公园对比,翠湖公园面积约是22公顷,列式算一算,渤海相当于多少个翠湖公园那么大?

(2)学生列式计算: 7700000÷22=350000 个

5.跨"回"文本,感神奇。

(1)看一连串的数字,你觉得精卫填海容易吗?(预设:不易)文中找语句读出不易。(预设:常衔西山之木石)

(2)学生大胆想象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遇到困难时动作、语言、心理等。勾连快乐读书吧,明确发挥想象是读神话故事的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为学生从讲清楚到讲神奇做铺垫,发挥想象感受神话神奇的魅力】

6.跨学科,讲神奇。

(1)“争当神话传讲人”活动正式开始。

出示评价标准:

☆一星讲师:理清主线,讲清楚;

☆☆☆三星讲师:联系精卫形象、结合数学知识,加人 想象,把故事讲精彩。

(2)学生讲故事、互评,选出“三星讲师”。

【设计意图:语文跨学科学习并非多种学科知识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语文本位,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完成“争当神话传讲人”这一任务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让多学科知识形成内在的联系,跨“出”,后跨“回”文本,学生从讲清楚进阶到讲神奇,真正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任务三:悟其魂传经典

1.听故事,看数字,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我们从文本中感受精卫的坚持不懈,也从数学、科学知识中感受这一品质,我们用上多学科解决同一个问题,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吸引力。

3.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神话有很多:本单元我们学习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我们读过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人们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人向往太空,古时有嫦娥奔月,今有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太阳监测计划“夸父”·····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改造自然,探索自然的例子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205.pd原版全文

4.读到这你知道神话故事能代代相传的原因了吗?学生交流:传讲的不光是故事还有神话背后的精神。

小结: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我们应一起悦读神话故事,做中华文化的传讲人,把更多的神话故事和故事里蕴含的坚忍的民族精神讲给更多的人听。经典值得记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设计意图:精神的传承是神话故事代代相传的原因,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课内向课外延伸,感受精卫神奇的形象和坚忍执着的民族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评析

《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的精读课文,重点是扣紧语文要素,抓住故事主线,把故事讲清楚,跨学科、融想象把故事讲神奇;难点是感受精卫形象,体会故事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引领,任务驱动课堂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超越学科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争当神话传讲人”,搭建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桥梁。在任务驱动下,通过三个学习任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理解精卫的形象和精神,讲出故事的神奇。在突破本课重难点时,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通过设计有层次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坚守语文本位,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

跨学科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它虽然跨出了学科的自我限制,与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多学科知识的联结和融合。但是,归属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其边界与目标最终依然指向语文学科。

因此,在本堂课中,始终坚守语文本位,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合多学科知识真实学习语文。感受人物形象时,首先找准相关信息,再关联文本内外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理解,最后找全跨学科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充分地论述人物。在跨出语文学科之后,仍然跨回来,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学生得到了真实的成长。

深挖神话精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

神话除去神奇瑰丽的想象外,其精神内核在于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抗争及对理想的追求。《精卫填海》这样的文本就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这堂课中,教师始终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断落实这一目标。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纪念徽章引人,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在体会到精卫精神的基础上,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而这样的美好愿望放在现当代仍有折射,学生经触摸和体悟中华先祖的精神内核,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跨学科领域融会,重联通知识交叉

在神话故事中,精卫的形象是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塑造出来的,这也是神话的神奇之处,本课教学中多处运用跨学科思维突破重难点。

语文与科学的交织。在初识精卫时,聚焦《山海经》原文,运用科学知识来描述精卫的形象,通过对比锡嘴雀揭秘精卫特征。这样的跨学科运用,丰富了精卫的形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语文与地理的联结。通过观察地理学家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线路图,借地图软件查找位置,圈画地点,了解中国四大近海海域;再借助资料,推测此东海乃是渤海,将地理知识巧妙融入其中。

语文与数学的联动。在突破重难点时,恰当地用精心制作的微课引人数学学科比例尺的知识,推算两地间的距离,感受距离之远及精卫填海的艰难和漫长。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用学生熟悉的翠湖做支架换算,感受渤海的大,而大数的认识,刚好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过的。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跨出去解决了问题又跨回来,让学科融合真实有效。

语文与道法的融合。在突破讲好故事这一重点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更深人地理解精卫的形象和精神。除此之外,像精卫这样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神话人物还有很多,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一个到一类的丰富,从故事中的人物到现实生活里的英雄,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心中根植文化的内涵。

总之,跨学科不是简单学科知识的拼凑,而要坚守语文本位,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度挖掘课文内涵,多学科融合解决教学重难点,才能跨精彩;跨出去,再跨回来,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2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