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农村改进观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
作者: 杨敏 程勤华 庞海月 王静[关键词]黄炎培;乡村振兴;高职教育;三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3-0144-06
[DO1]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 021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人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使其成为引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往往是其办学目的和意图的反映,既受到办学者自身道德品质与教育素养的影响,也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所赋予职业教育的支撑条件息息相关[1]。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担当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服务城市区域经济并“向农而行”,从多方面助力乡村振兴。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驱,他提出的以农村改进理论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想,深纠把握了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融入农村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并服务于乡村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职师生对“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认知 浅,与涉农企业接触少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其中,农业是“三农”的第一要素,涵盖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农村是指农业生产所在的地域,既包括农田和村庄,也涵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则是农村的主体,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是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基础。对位于杭州的3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623位教师、8672名大三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明确知道“三农”概念的教师不足 17.24% 、学生比例不足 10.67% ;了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教师比例不足 8.62% 、学生比例不足 2.43% 。76.08% 的学生表示学校教育涉及“乡村振兴”或“三农”领域的比较少。表示从未关注“三农”工作的学生比例占 83.91% 以上, 58.71% 的学生表示从未直接接触农业相关企业。对乡村规划师、农业经理人、农业经纪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民宿管家等涉农新职业的了解比例,教师不足 14.12% ,学生不足 9.84%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三农”工作的普及教育率不高,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比较偏向第二、三产业的相关内容,导致师生普遍对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职业概念缺乏足够的认知。
(二)乡村专业化人才缺口日益增大,高职学 生在乡村就业比例偏低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刻阐明了人才培养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人才匮乏是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 63.8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6.11% ,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2010 年增加了1.06亿人,且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15岁—39岁的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低于 30.65% 。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在2021年涉农专业招生比例约占总招生人数的 5.64% ,而2023年涉农专业学生实际去乡村就业或涉农领域就业的学生比例不到 52.11% ;学生中有意愿去乡村就业的比例不到 17.22% ,有意愿去乡村创业的比例不到 6.51% 。对杭州区县50家乡村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每年新增应届高职毕业生人数不到70名; 95.34% 的企业表示很少有高职院校主动邀请企业参加应届生招聘会;招聘进公司的大学生留用三年以上的比例不到34.18% 。此外,被调查的学校与杭州周边乡村地区的联系不紧密,对乡村的实际用人需求及具体情况了解极少,基本未针对乡村实际用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样,杭州周边乡镇干部及用人单位与在杭高职院校接触少,极少主动上门联系学校合作。总体来看,杭州周边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本地人才储备不足,高职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匹配度低,学校对周边乡镇所需人才供给少,高职院校与区县、乡镇未能构建有效的合作桥梁。
(三)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职院校对乡村产业技术输出少
目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以中等学校为主,其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步伐滞后,相比城市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投人不足。即便如此,中职学校毕业生在乡镇的就业比例远高于高职学校。大部分高职院校分布在城市,较少考虑将自身的教育资源、技术优势及人才培养能力有效传递给乡村,除了招生宣传外,极少有资源共享到农村学校。2023年,对被调查的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纵向课题中,涉及乡村或“三农”的课题比例仅为 15.81% ;横向课题中,项目来源为涉农企业数量仅占 14.53% ,项目资金占总额比例仅为 5.24% ,而与山海协作相关课题数量比例不足 4.06% 。教师涉农类论文成果比例不到 13.87% ,涉农类专利成果转化比例不到11.67% 。此外,2023年省、杭州市两级由高职院校派驻到乡镇的科技特派员数量占总人数比例不到 5.36% 。总体来看,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农村中职院校,城市高职院校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不足。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和劳动教育观的启示
青年时期的黄炎培身处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为此他多次出国考察,最终选择了教育救国道路并将职业教育作为强国立命的突破口[2]。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初心是以实业救国,通过国民职业教育提升个体职业能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以高素质劳动者造就高水平产业。对杭州654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发现, 72.55% 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就学,其中 83.62% 的家长表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蓝领”,所以不希望孩子从事相关职业。这一现象表明,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和“蓝领”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偏见。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黄炎培的思想精髓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高度一致,也与当下要求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学习和吸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观,对于改变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蓝领”工作的偏见有着重要的启发性。社会各方力量应当树立实业报国、“蓝领”光荣和职业教育重要的正确观念,让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21.pd原版全文
黄炎培先生以其对劳动地位的前瞻性和公正性,逐渐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有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正向转变。他认为职业教育应以劳动实践为重,并在其创办的学校中每周安排学生实习,设立学校附属单位以方便学生实习锻炼。例如,农业专业配套农场实践,工业专业对接工厂实训,商科则依托交通枢纽设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农忙时节参与田间劳作,实现学习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既拓宽了实习渠道,又深化了学生对社会与职业的认知。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各级院校重要的工作任务。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4],2022年5月,教育部还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但是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课时量只有10节,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基本没有实际生活或生产劳动的实践环节。从教学效果来看,劳动教育多流于形式。此外,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师资配置、资源投人等方面,普遍不如中小学,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作用甚少。调查中,有 68.13% 的高职学生表示不擅长家务劳动,特别是烹饪类劳动;78.61% 的学生表示对粮食类作物缺乏认知;82.47% 的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过农事劳动,只有11.53% 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接触过少量农事活动。因此,学习黄炎培的劳动教育观,高职院校应增加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依据地域特色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养、高技能劳动者。
(二)黄炎培改进农村教育理论的启示
黄炎培经过国内外的考察对比分析,认为“农业生利”,“三农”与教育之间虽有着紧密联系,却又存在着“供求不相应”的实情。在当时,农业之“生利”意义与学农之意愿不相应。黄炎培将“分利”视为导致中国贫弱的大患,认为农工是生利事业,但愿意从事农业事业的人却寥寥无几[5]。这与当代教育体系中涉农专业招生人数相比金融、信息技术类专业少之又少的情况如出一辙。此外,在面向高考生宣传的招生简章中,几乎没有学校会主动宣传自己的涉农专业,这无形之中也让社会群体忽视了参与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黄炎培还发现,虽然从民生而言,农村农业的地位相当重要,但实际上农村地位与农业教育经费投入并不相应。他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1915年美国政府用于农业学校的经费是农村教育经费支持的三大部分之一[6]。而在国内,虽然国家财政收人大部分来自乡村百姓,但实际用于农业教育的经费却远远少于城市教育。这种现象至今依旧存在,例如,受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在实训室建设的投人比例中,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比例不足 13% ;专业教师中有涉农专业背景的比例不足 8% 。对杭州4个区县的调查发现,在农村或郊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比例不到12% ,农村开设的中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到普通中学的 20% ;2023年在乡镇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87% 来自当地的中职院校。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少,但对乡村的贡献却不少。黄炎培还发现,农业发展与农民素质的不相应。1931年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将农村问题列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五大严重问题之一,指出作为以农立国的国家,我国“穷弱愚昧、一盘散沙”的农民在全国人民总数中占比 85% 以上,而“衣食大源,且多仰给外人”。他强调,“农事不修,产量既因之日拙;农智未启,生活尤无由改良”7]。如今,农民依然是建设乡村的核心力量,但是老一代农民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在“机器换人”时代,我们呼唤更多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对照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黄炎培思想,我们需要加强“三农”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要面向农村加大农业教育的资源的投人。通过教育引领和政策引导,让更多年轻人成为未来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鲜血液。
(三)黄炎培“划区施教”办学思想的启示
面对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黄炎培指出,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联系农村实际,主张职业教育走进农村[8]。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强调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界或职业界,而应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1920 年秋,他倡议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化发展,并强调职业教育应广泛涉及平民生活,契合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实际国情。为此,黄炎培主张因地制宜,提出“分区立系”思想,根据各地农产区特点设立相应的农校、农场及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农业的协调联合[10]。在此理念下,他发起了一系列乡村综合改造实验,以教育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改进。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已被国家列为类型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托室内环境进行实践,更需要以农村为实践阵地,在全真环境下开展农业生产教育。这需要社会各界提供相应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锻炼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高职院校需要走出校园,迈入田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评估并汲取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深刻见解及其理论精华与实践智慧,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革新进步、挖掘其内在潜能,以及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黄炎培思想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改进思路与路径探索
(一)通过劳动实践与农事体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是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勤奋踏实的劳动习惯和素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将教育活动划分为4个维度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根据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新干部。“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问题。根据黄炎培的劳动教育观,可以从“五育”入手,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和职业观念。“谁来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问题。以高职院校为主体,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校企合作[1]。“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价值问题。职业教育应以国家兴盛和民族复兴为导向,以利人爱国和勤奋劳动为核心,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通过农事体验扩大高职学生对乡村及“三农”的认知度,激发服务乡村的意愿。黄炎培教育思想强调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应全面普及乡村振兴及“三农”概念,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增设农事劳动体验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创造充裕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为学生实习与实践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