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朱艳阳 刘辉华 叶明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59-04

Abstract:Atpresent,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inlocaluniversities. Manypeoplelackcorrectunderstandingofitstargetpositioning.Teachers'teachingmethodsaretraditionalandsingle.Students professionalcoreaccomplishment,aplicationabilityandpracticalinnovationabilityareotoutstanding.Inviewofthissituation, thispaperanalyzesandstudies,andputs forwardconcretesolutionsandconstructionmeasures toimprovethe levelofuning scholand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ofChineselanguageandlieraturespecialty.The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majorof Hunan UniversityofHumanitiesandScienceandTechnologyhasputforwardthe"three-ability,four-driveandfive evaluation"aplication-orientedtalenttrainingmodebasedontheactualrunningofthemajor.Afteryearsofexploratioand practice,ithasachievedtheexpectededucationefectandgoodsocialresponse.Relevantexperiencehasbenusedforreference by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jorin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plication-oriented;talenttraining model; Three four-wheel drive five evaluation

基于国家实施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重大改革以及地方院校的应用型高校定位,本文对转型背景下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讨,经过多年摸索和总结,提出“三能四驱五评价”育人模式。“三能”,即“能读能说能写”的专业核心素养;“四驱”,即课堂、社团、平台、竞赛等多方驱动体系或育人途径;“五评价"即“5W"(When + Who+What+How+Why)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形成性评价,解决何时评(学习过程评 + 期末评 + 毕业后评)谁来评(学生自评 + 学生互评 + 教师评 + 用人单位评)评什么(评知识 .+ 评能力 + 评素质)怎么评(测验 + 作业 + 实践 + 考试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 社会反馈)为什么评(评成绩 + 评目标)五大问题。

以此模式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的老牌专业,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京师大学堂于1910年设立的中国文学是其前身。新中国成立后,不少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现生机,成长迅速。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

在当前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人才培养的自标越来越清晰明确,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人才培养自标模糊、滞后;盲自跟风而忽视自身优势特色;与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与培养过程脱节。

(二)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即师资队伍能否满足高校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优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地方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高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杂,少许空余时间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担任班主任工作等。由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很少有时间去中小学交流、授课,对中小学语文课的改革、考试要求等不甚了解,导致在指导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因而,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力度之不足、数量有限,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突出的师资问题。

(三) 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尚不能很好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整合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减少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薄弱的课程,适当开设地方文化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从而构建出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满足“双一流"建设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四)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传统教学侧重理论,关注学生成绩考核,忽视人格养成和能力提升。基于此,需要建立符合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的培育与评价考核体系,以培养道德品质过硬,核心素养良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38.pd原版全文

二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做好如下工作。

(1) 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型课程结构体系

首先,要邀请教育专家、政府部门相关专家、中学资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诊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自标。此外,也要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以听课和论证会的形式,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研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设能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推促区域经济、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课程,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导向型课程结构体系。

(二)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专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途径,即有计划送培教师到中小学交流,并且从中小学聘请教学名师到高校指导学生实训、参与校企合作等。其次,要鼓励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信息技术,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形成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体系。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一流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并且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 切实加强专业基础建设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注意加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基础建设。首先,要狠抓平台与基地建设,积极申报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筹建写作采风实践教学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等。其次,要加大教材开发力度,出版校企合作教材和区域文化课程教材,因为这类教材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区域文化有较深的研究,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再次,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持续加大专业教学设备经费投人,建成专门的语音实训室、演播室、机房、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

(四)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为了完满解决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学院院长牵头,分管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分工负责,教务处、质监处、思政部、研究所、研究中心、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部门协调推动的工作班子。也要健全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做到定期邀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企业专家、中学资深教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以及学校教务处、评估办、质监处负责人,对本专业毕业生情况进行反馈,并根据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改进毕业要求指标点,调整课程体系矩阵图,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和考核机制,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一致。还要强化经费保障,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支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校企合作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

三“三能四驱五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过程

人文科技学院于2017年跻身于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建设行列,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学校老牌专业之一,于2018年成为校级应用特色学科,2020年成为省级一流专业,目前,正在筹备申报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在此过程中,本专业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聚焦区域文化特色,逐步摸索出“三能四驱五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以下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了稳步改革。

第一步,明确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作为“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办学特色,本专业确立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说能读能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步,坚持立德树人,组建了一支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培训,以及信息化教学培训;定期派遣教师到中学、政府机关、企业交流学习;每年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拓展专业学习限域,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合作教学;二是在课程体系的内容上,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未来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紧密对接,实现了学习、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

第四步,基于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说、写"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实施“13511"工程。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100部经典名著,背诵300篇诗文,写作50篇文章,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切实提升了学生“读、说、写"素养与技能。

第五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组建了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写作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指导教师团队,以赛促学,以赛促能,育人效果显著。

第六步,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组建社团,力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涟水读书会、青笛文学社、碧洲文学社、写作指导中心等社团,建立了校内、校际、校企、校地、校政协调育人平台,实现了各参与方的资源有效利用与共赢机制。

第七步,建立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开展育人反思,形成了“教学一评价一反馈一改进"机制,为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能力达成提供了有效支撑。具体概括为“五评价”,即“5W”( When+Who+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形成性评价,解决何时评(学习过程评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 期末评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 毕业后评)谁来评(学生自评 + 学生互评 + 教师评 + 用人单位评)评什么(评知识 + 评能力 + 评素质)怎么评(测验 + 作业 + 实践 + 考试 + 社会反馈)为什么评(评成绩 + 评目标)等五大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