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育人能力的实践析理
作者: 张小钢 李琳 唐健璐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67-04
Abstract:"Humanbeingsaretheproductsoflabor".Basedonthenewera,inordertocultivatesocialistbuildersand successorswith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morality,iteligence,physicalfitness,aesthetics,andlabor,ehancingthebility oflabortoeducatepeoplehasbecomeanimportanttopicfor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However,therearestil prominentproblemsincurent laboreducationinuniversities,suchasthecontinuousweakeningofconcepts,monotonousand scarcecarrersincompletesystems,andalackofcondensedexperience.Inthisegard,universitiesshouldclarfythepositionof laboreducationconsolidatethejointefortsofteachersandstudentsineducation,creatediversepracticalcarrrs,refie systematicscientific mechanisms,and promote thespiral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capabilities in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Educating Fiv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马克思是使人类社会劳动观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的杰出代表I。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立足新时代,高校学子作为社会中的“人”,在培养人才的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同样不应脱离劳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进一步发展,更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劳动教育自此得以与“德智体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理念,也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3]。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现阶段,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面临缺乏充分重视、载体单调匮乏、制度未成体系和经验缺乏凝练的挑战。为此,高校如何提升劳动育人能力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 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育人能力的理论浅析
劳动教育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支撑,是其余“四育"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育人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推动其余“四育”,帮助高校学子找寻并实现自我,培养学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子通过劳动创造更多价值。这一背景也对高校劳动育人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落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贯穿整个人类文明,推动并创造着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驱动历史的前进。劳动是一个人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否接受劳动教育将影响人一生的发展。除了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外,劳动的深层价值也一再得以深人发掘,参与劳动会对人的德行、知识、体魄和审美产生深远的影响。
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刻不容缓。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遵循。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大学生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但同时劳动教育却发生了缺失,进而招致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不想劳动和不会劳动的现象出现,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应准确把握、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将劳动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相融合,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让高校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全面提升高校劳动育人能力。
(二)劳动教育与高校育人的逻辑关联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的内涵从简单的体力劳动,扩展到今天的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以及兼具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多元劳动内涵。同时,劳动的深层次价值也不断显现,在参与劳动过程中,人的德行得以升华、知识得以积累、体魄得以强健、审美得以修正。综上,劳动与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可总结为:以劳动教育滋养德育、润泽智育、津润体育、化育美育。
高校应充分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现状,以生为本,以校为基,面向全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师生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探寻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德智体美四育元素的机制,并以劳动教育为有力抓手,以“三全育人"为重要思想工具,厘清“五育并举"有机融合到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内在机理,让德智体美劳五育真正做到“五位一体”,为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0.pd原版全文
(三)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能力的实践目标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充分发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平台,全面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广泛资源,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多角度多维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破解当前劳动教育理念持续淡化、劳动教育载体单调匮乏、劳动教育制度未成体系和劳动教育经验缺乏凝练的突出问题。
为此,各高校应结合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对象、建设过程、载体形式和制度确立等层面,在“五育并举"视域下,拟定符合高校实际的劳动育人能力提升策略,激发高校师生多元力量,丰富劳动教育载体模式,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凝结劳动教育先进经验,着力提升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时代性、创新性和体系性,促进劳动教育工作成果提质增效。
二 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育人能力的机理初探
高校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子的全面发展。高校为提升五育中的劳动育人能力,在顶层设计上需找准劳育在“五育"中的定位,与其余“四育"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五育"并举进程。此外,还应牵准高校师生这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牛鼻子”,开阔育人视野,让校内外劳动育人资源充分涌流。
(一)精准劳育定位,相辅相成共助"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是其余“四育"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内涵层面上讲,劳动的定义也从古代认为“低下”简单的体力劳动,扩展到今天包含脑力劳动在内的更多劳动内涵。从价值层面上讲,除了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外,劳动的深层价值也一再得以深人发掘,参与劳动会对人的德行、知识、体魄和审美等方面产生深入的影响,具有滋养德育、润泽智育、津润体育、化育美育的作用。
反过来说,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课内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引导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专业课的实验实践教学让高校学子在劳动中感受书本上抽象原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体育课上挥汗如雨让高校学子感受劳动过程的不易,美育课程或活动也让高校学子进一步领略艺术作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智慧的魅力。因此,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同样对劳动教育具有正向的影响,劳育与其余“四育”可谓相辅相成,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余“四育”中,在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将帮助高校深入推进“五育并举"进程。
(二)牵准主体牛鼻,师生联袂厚植劳育理念
学生与教师是高校的根基,是高校受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是高校精神与理念活灵活现的名片与代言人。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受到的各个教育环节对劳动教育给予的重视不够,受限于配合第一课堂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日常基础劳动技能的教育不足,同时也导致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基础劳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出现了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学生自然也未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为扭转这一现象,高校应牵准师生主体这一“牛鼻子”,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号召教师在劳动层面成为学生的榜样,主动劳动,热爱劳动,掌握更多基础劳动技能;号召学生党员、干部等发挥榜样优势,主动跟随教师学习锻炼劳动技能,协同同学共同训练劳动技能,坚持劳动,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并分享劳动成果,在高校内形成浓郁的劳动育人氛围,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让劳动育人理念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
(三)锚准内外载体,校社协同拓展育人平台
当前阶段,高校的劳动课程多围绕第一课堂讲授与实践进行课程安排,如理工科专业的实验课、工程训练等,主要内容为深化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以及强化对工程类行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教育内容常伴随一定的局限性,载体内容相对单一,课程的覆盖面不足以涵盖高校学子在社会中生活成长的必要领域,难以保证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实效。
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全育人”依托的主要平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是高校育人的丰厚后备资源。高校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讨论调研学生乐于接受、感兴趣的劳动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及生活学习需要,以此为基础选择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借助校内外载体与资源,对教育方式方法加以创新,校社协同充分拓展并打造广阔的劳动育人平台,形成多元劳动教育载体,在家庭、学校第二课堂、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在社会上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并帮助学生“养成安全规范、坚持不懈、注重效率的良好劳动习惯"8,进而保证并强化劳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切实让高校学子从劳动教育中受益。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育人能力的实践路径
高校提升劳动育人能力,需要明确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任务,把握问题导向,围绕理念、主体、载体和机制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五育并举”师生队伍、社会资源和现有经验的关键点,充分结合劳动育人能力提升机理,破解劳动育人能力提升难题。
(一)依托劳动育人载体,以余促劳探寻"五育"育人新路
劳动是一个人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否接受劳动教育将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从“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再到现代社会的奔波劳碌,劳动贯穿整个人类文明,推动并创造着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驱动历史的前进。劳动育人与其余“四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育并举”体系。
因此,高校应在德智体美育人环节融入劳育因素,共促“五育并举”,提升劳动育人能力一深化社会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度,引导高校学子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感悟历史变迁,铭记奋斗艰辛,感受社会现状,体味榜样艰辛;将创新创业技能融入高校专业课,结合社会工作劳动技能需求,训练专业劳动技能,培养锐意进取思维,突破生产生活实际科技难题;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结合参与劳动的基本身体素质需要,强健高校学子体质,磨砺高校学子意志;将劳动技巧融入高校艺术课,引导高校学子欣赏劳动者创造的美及劳动者的美,培养高校学子劳动美的技能,欣赏劳动美的眼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