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引领下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

作者: 王永吉 刘竹松 高瑞如 梁芙蓉 张三庆 张粉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4-0171-05

Abstract:Ecologicalcivilizationedu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citizensawarenessofecologicalprotection, popularizingecologicalknowledgeandeducationetc.However,intheprocessofecologicalteaching,knowledgeteachingis emphasized,whileideologicalandpolicaleucationisnglected.Terefore,inordertosolvethisproblem,wemustfacupto itandfindasolution.Theinvestigationdelvesintotheproblemsandobstaclesincurrntecologicalcivilizationeducation, focusingonelementsliketheinsurancemechanism,valuationsystems,educationalparticipants,teachingstrategies,anduculum withintheideologyandpoliticsofhigherducationestablishments.Thestudyproposessuitablescholasticamendmentstoehance theresults of ecology-focused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classes in these establishments.

Keywords:Ecology;ecologicalcivilization;educationinideologyandpolitics;changesincuriculum;universityteaching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强调了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重任和追求,并提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另外,他还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6月,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一方针对我国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基础构建进行了整体策划和全盘规划,对受教对象、教学方式、教育自的等提供了可行性的指导。关于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当代文学家冯契提出了“将客观现象转化为道德实践”“将基础原理转化为实践手段"的主要主张。冯契认为,“课程思政”总体上是指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道德内核,转化为个人的精神结构,进而获得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各专业的老师都要积极地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把课程的思想政治基本要求整合进来。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中华民族精神融人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态度、找到正确的人生导向,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在发展中有了很大进展,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即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专业课程中有效地发掘出来,从而实现“无声的影响"效应?如何恰到好处地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角色以实现与专业教学的相互补充?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视角4]。

生态学是一门以生命为主体,以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地研究和运用生态学的前沿思想和方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工业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生态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还担负着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生态学教学时,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课程中的思政资源的提炼与转换和对大学生理想与信仰的教育,所以,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总体来说,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并未足够重视环境教育,这使得中国的环境教育晚于其他地方开展,特别是在大学的思想教育体系中仍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反思其根源,这样才可能找到对症的解决办法。

一 中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仍然过分注重培养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个性。在目前的许多高校中,除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开设了生态文明课程之外,其他专业均未开设这个课程。而针对学生的教学计划,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育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生态道德素养等目标。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性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上,以求实现迅速转变,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或升学率,而忽略了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在内的某些基本的综合性教育课程。

在保护措施方面,高校的环境结构比较薄弱和不充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严格的规章和制度,也没有在物质、精神和政策方面给予规范和指引,在课程内容结构、师资队伍、校园文明建设和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支持系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1.pd原版全文

在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评价方法不够完善。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估的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很大。此外,目前高校德育评价多以学校自身评价为基础,缺乏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致使评价成果未能真实反映高校德育工作的真实情况,更不能使高校德育工作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变化,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工作的需要。由于大学需要根据评估标准进行全面工作,如果评估标准存在问题,那么就可能从上到下忽视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

(二)大学教育主体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相对较浅

在大学的思政教育进程中,教职工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教育能力也直接反映在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质量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大学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还需包括德育、励志教育、纪律教育、信仰教育、法规教育以及在国防教育等诸多领域中,要使之与新时期的发展和变革相适应,更要与生态文明等新的内容相结合。生态文明知识的内涵涵盖了动物学、生态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以便于更全面、系统、综合和专业地了解必要的专业知识。然而,在常态化的教育环境中,当前的教育者通常只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这与现代教育对多元化才能的需求相去甚远[11-13]。

目前,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承担,然而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都相对较弱。由于大多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没有经过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因此很难保证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标准,同样也很难保证他们能够培养出大量具有强大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学生。大学生在选专业方面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功利性和实践性,另外,我国大多数大学都设置了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三)在教育模式中缺少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部分

首先,从当前的具体状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的环保教育其实是由思政教师负责,然而,这些思政教师大都没有经过环保教育的全面研究和专门的学习,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相对不足。因此,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与掌握仍仅限于知识层面,并未形成深厚的环保意识与环保情怀。所以,他们在教学时,就有可能忽略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让他们的教学内容更有可能被困在广泛而抽象的理论之中,缺少了实用性和趣味性,总体上来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4。

其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虽然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对生态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的认识还停留在抽象的、模糊的层面上,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还没有直观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正确地理解,没有达到理性的认识层次。而且,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没有向深层转变。由于缺少行为指导和实践机会,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切实行动,并且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也未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尽管许多大学生明白使用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这并未阻止他们不加限制地使用塑料食品袋。至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事件,大学生们往往缺乏了解,他们的生态视野相对狭窄,对生态的情感关怀也相对冷漠,这都暗示了现有的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15]。

(四)关于教学内容,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架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如今,我们正在连续性地探访并且完善相关的政策。在教育方面,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制定出规范、清晰、全面的内容,也没有形成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合理的、长远的规划。特别是在高校层面,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其他学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不够,成效也不显著。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许多高校都有这方面的课程,并且举办了一系列相关的课外活动,但是仍然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够合理、目标不清晰、内容不充分和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有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教材,这不利于学生构建和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

新兴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尚显缺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策略仍需时刻进行探索和完善。目前,多数大学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而在课堂上缺少足够吸引人的资源配备,并且与生活现实存在脱节,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调,缺少激情,这使得学生对生态文明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减小,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高,这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推广并未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因此,学生参与探索、发现和研究的机会是有限的,也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不利于他们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二 中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改革途径与策略

(一)挖掘课程内涵,构筑课程灵魂

根据生态学基础的特点,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坚定地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对生态哲学的理解、对法律的理解和对生态美的认识与鉴赏的能力。

1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虽然现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高度的认同感,但是他们在参与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性却相对较低,这可以被视为他们的一种主要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未能满足标准。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有所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旧觉得主要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组织应当是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他们认为自己和此事没有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将相关科自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明确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和演变,通过对当代学生思想进行反思,明确他们是我国从工业化到生态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相对较低。大学生作为外卖和在线购物的主要消费者,经常被价格低廉且质量优秀的商品所吸引,然而他们在评估商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环保特性时似乎稍显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认知,教师需要激起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共感。首先,利用生物群体、生态社区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配合多媒体工具展示壮美的大自然和多姿多彩的生物圈,旨在唤起他们对美丽环境的热情。换句话说,通过深人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能量变化、调整系统等主题,激发学生思考诸如酸雨、工业污染、白色垃圾等生态危机的由来,以及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鼓励同学们从日常的小细节做起,养成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良好生态习惯,勇于担当,在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做一名对自己、对家人、对祖国、对社会和对全人类都有责任感的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44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