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的力量关键在于“教一学—评”致性
作者: 李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依据词典对结构的定义,可以把结构概括为: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教育心理学》中的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结构化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使教学目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且层次分明,评价则依据目标和活动进行精准设计,以检验学生对结构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下面,以“复习长度单位”一课为例,说明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路径。
一、内容结构化整合,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1.明确度量单位在“图形的测量”中的核心地位
“复习长度单位”一课以长度单位为切入点,巧妙地拓展关联小学阶段七类度量单位,帮助学生站在整体视角把握度量单位体系。本节课,弥补了小学阶段教材没有专门安排度量单位复习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达到梳理知识,沟通度量本质一致性的补充。
通过本节课:其一,帮助学生打通度量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二,对度量的本质进行深刻感悟。长度单位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下“图形认识与测量”主题的内容。图形的测量学习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对应的核心素养表现侧重于量感和推理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度量单位统一的过程,通过学习感悟度量单位统一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等属性。复习巩固长度单位,并迁移类推到其他度量单位,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应用相关知识的前提。

度量单位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递进关系,强调知识由浅人深的拓展深化过程。在复习时,突出这种递进关系,让学生清晰看到度量单位知识分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拓展和深化,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有层次的知识体系。
3.横向关联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对于图形的测量,教材也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从长度的测量到面积的测量再到体积、容积的测量。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在度量本质、度量方法、单位换算逻辑等方面的异同点。强调度量单位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单位换算上的规律性,同时指出它们在数值和维度上的差异。进而拓展迁移到小学阶段认识的所有度量单位,通过这样的对比关联,加深了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整体理解,形成相互关联的横向知识网络。
二、立足素养导向,构建复习课路径架构
在复习课中,围绕“梳知识、理方法、培素养”三个层面,构建有实效、有挑战、重过程、提素养的复习路径架构至关重要。
梳知识旨在系统串联知识点,明晰知识关联,聚焦重点,夯实基础,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成体系,强化知识整体结构把握,找准知识薄弱处,确定巩固方向与策略,为后续学习及灵活运用知识奠基。梳知识时紧扣教材与过往所学,依知识脉络系统整合,通过回顾逻辑、对比异同来实现。
理方法意在突破“就题论题”的局限,归纳解题思路,提炼通用方法,触类旁通,提升能力,借复习题提炼策略,把握知识本质,沟通一致性,让学生习得数学核心素养以应对挑战。教师以习得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设计关键活动,在其引领驱动下,学生建立知识、方法、本质的联系,将复习转为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通过练中学、思中学、用中学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培素养为创设多元情境,引导思维拓展,内化素养,灵活运用,营造多元场景,激发兴趣,促学科素养融入学生思维与行为,实现知识到素养转化,契合教育助力素养提升,让学生掌握技能且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供具有开放性、针对性、启发性、探究性的充足资源并指导资源利用方法。
三、基于课程标准,制定结构化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
1.课标链接

2.学习任务关联核心素养

3.制定结构化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梳理知识、多元表征长度单位、残缺尺画图、断尺测量、设计方案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度量的意义,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量化,能明确测量方法分类,会分析画图误差的原因,在度量单位的累加和细分过程中,沟通度量本质和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发展量感。
核心素养目标2: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唤醒经验、打破思维定式、强化测量方法等活动,能兼顾复习与关联,知道要反对“记类型、套公式“,学会在推理中换算单位,发展推理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3:通过拓展长度单位知识、测量、单位换算、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迁移应用、关联其他度量单位、回顾全课等活动,以核心概念统领度量单位内容体系,尝试跨学科学习,会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02.pd原版全文
四、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流程,促进目标达成


五、素养导向评价,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
基于“教一学—评”一致性的素养导向评价规划:

以“复习长度单位”一课为例,成效评价(后测作业)关联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评价多维、多元、结构化,全面、客观地反馈学生学习全貌,为教师教学改进、教育改革提供依据,进一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借助结构化的力量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制定结构化教学目标、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流程、实施结构化教学以及推进素养导向的评价,教师能够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在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本文系保山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三名”工作室专项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生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为: 145sm2307 )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