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乡村生活风物,厚培学生乡士情怀
作者: 李加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整体提升公民素养。农村小学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往往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陈旧,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但农村小学在向课程目标迈进过程中,也有由地理、民俗、历史等多维资源构成的优势,在迁移课本知识,接人学生生活体验时,可运用的物件、场景和方法也很多,都能帮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提升道德判断力、法治自觉性,进而回应课程核心素养相关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能依托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书本教材,又能自觉而积极地捧起乡村这本“大教材”,引领学生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习”。
一、学用并进,体现学贵在用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价值,感受这些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如在教学三下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时,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了解乡村经济特色,关注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让学生通过采访村民、收集资料,制作“我的家乡风采”小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又如教学三下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时,可以选取乡村真实发生的正面与负面案例,像“诚实守信的王大爷”“偷摘邻居果树的小明”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后果及应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与邻相处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如受到伤害应该寻找恰当的方法去沟通等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在复杂情境中明辨是非,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确定目标,重组内外资源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后,将课程内外资源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突破环境限制。如构建以“我与自我”“我与家庭”“我与社区”“我与社会”为四大主题的单元内容结构时,每个主题下再细分为若干小节,如“自我认知与自我保护”“家庭责任与孝顺美德”“社区参与与公共意识”“社会规则与法治精神”等,确保内容既全面覆盖又相互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又如在教学四下第六课《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时,围绕乡村实际存在的浪费现象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调查,在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生动的教学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趣味性。再如在教学四下第十一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民间艺术资源,如邀请当地擅长雕刻、纺织、刺绣、绘画、民乐等方面的资深艺人进校园举办讲座,利用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同时积极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课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三、角色代入,增强知识趣味
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构的情境,营造趣味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和反思,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六上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结合乡村生活实际,创设“乡村集市诚信日”情境。通过模拟乡村集市交易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买卖双方的诚信行为,如诚实标价、公平交易、信守承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诚信的价值。开展“小小法官”模拟法庭活动,选取与乡村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如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模拟审判过程,体验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增强法治意识。又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小剧场”表演活动,选取教材中或自编的小故事,如“归还遗失的羊”“借书不还的风波”等,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通过表演和讨论,深入理解诚信的内涵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四、适当拔高,体现学习深度
对道德与法治知识适当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在课程核心目标一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懂法律、讲道德的公民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定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目标:低年级侧重基础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安全知识的学习;中年级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了解基本法律常识;高年级则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到课程知识,以四上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为例,可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村边的小河污染情况,亲身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生产生活中废弃物品的处置状况,认识和体会塑料等废弃物品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开展乡村环境污染大搜索,查找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讨论环境保护的办法措施,并制定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五、丰富形式,加强知识内化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如教学诚信主题,先引入一个贴近乡村生活的真实案例—一“小明家的诚信果园”。小明家世代种植果树,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产量不如邻家,但因其果实绿色有机,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好评。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诚信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又如教学四上第十二课《低碳生活每一天》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清洁行动,如清理河岸垃圾、植树造林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乡村环境现状,提出改善建议,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在亲身体验、观察和思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算一算、出点子,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撰写低碳生活感悟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六、引向自主,实现自我驱动
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五上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根据乡村生活实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不同主题的案例搜集,明确搜集目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及访谈村民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让学生展示并讲述搜集到的信息,并明白自主选择是学生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又如设置启发性问题,如“这个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诚信的”“这一环保行为对乡村环境有何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就案例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再如引导学生基于案例分析,自主思考并总结道德与法治知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及未来行动计划。之后,选取部分学生的反思进行班级分享,促进相互学习与启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09.pd原版全文
七、尊重个性,促成风格生成
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订制化的学习资源、路径和支持。通过识别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促成学生最大发展。如,鉴于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对道德与法治教材适当增补,增加关于乡村环境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农村法律法规等内容,具体如“乡村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实践”“家乡英雄人物的故事与品德教育”“农村土地法的简单解读”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如组织学生开展以乡土文化或环保为主题的项目研究,包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等,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再如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邀请当地老党员、老干部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邀请农业技术员讲解现代农业知识,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利用乡村自然风光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八、正视差异,群体分层施教
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前测等方式,对农村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能力评估,将学生分为基础、进阶、拔高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基础层学生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阶层学生则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强化批判性思维;拔高层学生则参与更深人的专题研究,提升综合能力。这种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获得进步。如教学六上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可根据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拔高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因素,更细致分层,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适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基础层学生,重点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培养,注重案例解析和法条解读;进阶层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法律思维能力,鼓励参与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拔高层学生,注重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引导其进行深度思考和拓展,培养法律研究能力。在课后,还可针对乡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设计差异化的作业任务:基础层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复习巩固作业;进阶层学生,要求其撰写一篇关于法治精神的短文,或布置制作一份法治宣传海报的任务;拔高层学生,可以安排一次以“我心中的道德模范”为主题的演讲展示活动。
综上所述,乡村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时贴近学生生活,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与乡村实际结合,针对农村小学学生信息获取渠道较窄、生活体验相对单一,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可能不够深人等现实,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培养具有法治意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