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牵边塞,情动肺腑
作者: 陆怡帆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思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思政资源。兴盛于唐宋、以我国古代西北边塞的风土人文以及边塞的军旅生活为主要素材的边塞诗则是最具思政教学价值的诗歌类型之一。边塞诗的历史背景与主题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爱国”与“担当”是其中较为主要的思政元素。正因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与素材,许多边塞诗体现出诗中意象的相似性以及所含思想情感的趋同性,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把握这些边塞诗的情感意境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并加以正确的诠释和引导,这些跨越千年最终浮现于诗词文字的情感思绪或许能对学生形成牵至终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对这一类诗词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兴趣,在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元素挖掘:历史与意象
在唐宋诗人的笔下,边塞诗往往呈现颇具西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象,而要走入边塞诗的第一层意境,就自理解这些意象开始。如四上《出塞》中的“汉时关”“阴山”,五下《从军行》中所描绘的“玉门关”“楼兰”等边塞独有的人文地理标志,这些边塞意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诗词中体现出超越字词本身的情感意蕴。边塞诗中文化意象的呈现,除了能引发读者对边塞苍凉开阔风景的无尽联想,还借这一类感染力极强的风景描写,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孤独感浸入读者心绪之中,从而让读者逐渐产生对边塞诗意境的深人感知。在这一层意境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边塞景象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不失为一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祖国山河广阔,增强其文化自信的良好思政资源。
如果说“玉门关”等风景是边塞诗苍凉开阔意境的“象”,那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历更故事以及诗人化于句中的意志与情愫,就是边塞诗意境的“魂”。识“魂”,即边塞诗的第二层意境。初唐与盛唐时期虽国家强盛,但边疆却多遭侵扰,许多诗人渴望赴边塞防守,以求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且看五下《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份血洒沙场只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四上《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沙场豪情以及四下《塞下曲》中,冰雪严寒却仍“欲将轻骑逐”以追杀敌军的将士担当。相比起这几首边塞诗所体现出的建功壮志,也有诗人借残酷压抑的戍边生活描写,将置自己于生死之外的开阔胸襟通过诗文宣发出来,如四上《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其所体现的沙场豪情中则多出了一份笑看生死的壮士情怀。这些边塞诗中由诗人凝造出的将士形象以及诗人融于诗中那渴望为国效忠,或许还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追求,才是将诗中意象撑托而起的“魂”之所在。
由识“象”到悟“魂”,学生虽然已对诗中的边塞意象和历史情感初尝知味,但还无法将诗、诗人与自我三者真正连接起来,而边塞诗历史背景的时代性、作者经历的异同性,都可以成为教师挖掘其中所含思政元素的丰富思政资源。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能沟通诗与人、诗意与思政教育的“桥梁”。具体来说,教师要能敏锐地将思政元素从边塞诗的文化意象与历史背景中发掘出,又恰当地将其融人对边塞诗的教学乃至对学生人生感悟的指引中去。
二、元素“提纯”:“爱国”与“担当”
诗人们融于边塞诗中的“魂”大都具有相同的底色,那就是蕴含于诗句之中的家国情怀。就如王昌龄的家国情怀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英勇、自信;如陆游的家国情怀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牵挂、执着……执笔雕龙的文人们尚且有此博大感怀,更证实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于血液之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边塞诗中厚重的家国情怀,正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所应形成的重要人文精神之一。而在家国情怀这一人文精神中,“爱国”与“担当”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二者也正是教师在边塞诗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思政元素。在把握了这两大思政元素后,教师要寻找课文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连接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思政元素渗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学生摸索体会到边塞诗的“象”与“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味诗境的过程中逐步思考“为何边塞生活如此艰辛,将士们却不选择回归故乡?”“将士们为何能为了抵御外敌而不顾生死?”“若国家灭亡,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一类问题,将爱国与担当意识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渗入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引发学生意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还可遵循学生的感发与回答,将其引向对战乱中不同民族人民求和平的愿望这一类“尚和合”问题的深入思考。对边塞诗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层层挖掘,并进行由浅入深地思考,才能帮助学生由诗“思政”,再由“思政”入诗、入自身。
三、元素运用:情融于古今
边塞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流转延续最终留存下来的人文瑰宝,是朝代兴盛荣枯的缩影,是具有一定时代差异性的。对于边塞诗的思政教学而言,教师除了要在学生了解诗作意象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还需帮助学生跨越时代的差异性,将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自身所生活的时代进行对比,与相似事例思辨理解。
(一)“史”“象”结合,地缘“思政”
以五下《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因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而诗人王昌龄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有感而发,从而创作了《从军行》这组边塞诗。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并在课上由学生分享讲述,此时学生或许只是掌握了这首诗的背景,并未真正代人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在对诗作的历史背景有了大概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尝试朗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首边塞诗中的风景意象:长云弥漫于青海湖的上空,云雾中隐约可见笼罩于阴影之中那绵延千里的雪山群峰;雪山一侧,一座看似平静的孤城坐落于风沙扬掠的河西大漠中,西边与其遥遥相对的,正是矗立于黄沙之中的玉门关要塞。这一幅景象,是开阔、苍凉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3.pd原版全文
教师无需在课件上出示对应的景物图片,只需让学生自行想象并描述,在语言和字词中去感受这幅场景的气韵,在学生想象、感受这一边塞景象的过程中,这一份开阔苍凉的气韵其实已无声地浸染了他们对整首诗的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古诗内容背景对当下祖国的建设和获得的成就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由诗“思政”,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正确的指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玉门关所在之地,并将其与“丝绸之路”这一知识联系起来,再引入当今建设中的“一带一路”的构想,让学生对诗作所描绘的景象进行跨越古今的感官体验,也由此让学生感受祖国地域的辽阔,也对国家的建设举措进一步认同。
(二)古今相通,榜样“思政”
在学生结合地理、政治知识并逐步拓展感受的过程中,倘若教师察觉到学生对于诗作意象的了解程度已有所提高,那么下一步可再回到对诗作创作历史的深入探寻中。唐代边境频遭侵扰,战士为保家卫国奔赴前线,成地的荒凉、敌军的顽抗、战事的频繁,伴随这些而来的还有戍边时间的不断延长,这些背景故事都浓缩于“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中。在如此艰辛的背景中,将士们的报国之志却并没有因恐惧和畏难而消磨,反而在大漠风沙和敌人的刀枪之中磨炼得更加坚定,最终凝聚为一句赌注了性命和意志的效忠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时事政治,把古诗中的历史与当代结合起来。正如驻守祖国边境线上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唐代戍边战士们的经历有着一定相似性,生活环境艰辛却仍砥砺前行,为保家卫国而奉献自己,这正是不同时代中华儿女体现在行动上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感受这份横跨古今的情感,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国情怀是怎样的且自己会如何付诸行动。在这环环相扣的引导和启发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步打破和诗人间在年代与情感上的距离感,更深一层走进王昌龄的边塞诗境中,也更能认识到当今祖国和平富足的意义所在。
(三)情景交融,“思政”树人
古诗词是需要在吟诵中才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情感的,而边塞诗这一类包含着浓烈情感的诗歌,更需要在吟诵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因此,在边塞诗的教学中,对诗每一层意境的理解都需要以读为“舟”,经过一段段有节奏、有韵律的“棹舟”旅程,学生才能求得深藏于诗中的情感思绪、抵达更深层次的诗境。可以说,反复朗读、吟诵,是学生在解诗、悟诗过程中体会情景交融这一诗境的必经之路。而正因为经过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朗诵和传承,诗词中的景与情才有了流转至今的生命力,诗歌才是鲜活、有感染力的。
还以五下《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为例,不同于刚开始学诗时的“由景人情”这一阶段,学生是摸索着诗人描绘的景象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走进诗歌的。在这首诗的教学尾声中,学生通达全诗后再次朗读这首边塞诗,是带着胸中涵涌的情感“由情入景”地读的。除了对诗中“情景交融”的深人理解与感知很重要以外,学生心中那贯穿古今的情怀感知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一读,就是要把诗人的感情和学生自己的感情相融合,把古人和今人的家国情怀一并宣发出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与景、人与诗、古与今的相通。对这首诗的教学或许只是短短的一两节课,但教师通过这首诗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是影响其终生的,这就是在边塞诗的教学中融人思政元素并由此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之一。边塞诗所蕴含的意象造境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都是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的良好思政资源基础,而其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蕴也是进行思政建设要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元素来源。在对小学语文边塞诗的思政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边塞诗中独特意象与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呈现。在以上基础之上,教师要充分运用古今爱国英雄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领会这份民族共有的且跨越时代的爱国精神。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吟诵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诗与感悟中由诗“思政”,再由“思政”更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情怀与精神,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于学生个体身上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