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多样情境,引向真实生活
作者: 陈祖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需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点,课堂活动为线,串联课堂与生活、教师与学生、活动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步伐,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转型与创新,积极探索教学策略,运用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重构课堂教学样态,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一、实践链接,增加学科“阅”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核心素养落地,需要课堂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提升、运用,使眼界扩宽、思维成长。这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搭建学科桥梁,链接课堂与学生生活,增强“阅”力。
(一)阅教材中的实践逻辑。教材充分考虑生活实践逻辑和教育实践逻辑,节日的授课内容安排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时间保持一致,如将国庆节、中秋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两课,这种逻辑安排就将学生生活实践作为他们上课的基础,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筑牢文化自信。教材还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实践逻辑为教材做衔接,根据一年级新生面临的人学适应问题,开学初安排入学教育的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根据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第一个儿童节加入队仪式的成长需要,安排六一国际儿童节与少先队相关主题教育一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中国好儿童”中的《戴上红领币》一课。教师需要认真阅读、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中隐含的实践逻辑主线,借助生活实践进行思政教学。
(二)阅学情中的实践趣味。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丰富有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小学三个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如同样是家庭生活实践,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让我自己来整理》和第十二课《学做家务活》、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五年级下册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六年级上册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中的实践活动设置要求就不一样。第一学段学生缺少自觉意识,教师课堂上需要引领学生,帮助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开展整理书包、包书皮等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学生规则意识相对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喜欢竞赛,教师要投其所好,选择学生能够承担的家务进入课堂进行“家务擂台赛”——摘豆角、摘空心菜、剥花生、折衣物,在分小组进行竞赛的同时,适时采访参赛者谈感受,从而加强劳动教育;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教师要有意识指导他们体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感受劳动的意义,积极承担家务。建议开展项目式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查,深入了解父母长辈的劳动艰辛,然后课上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基于学生兴趣点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关键。
(三)阅现实中的实践情境。教师要借助自身班本生情,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或基于现实问题在课上创设适宜的实践情境。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组织“做个小导游”活动,介绍家乡美食、美景、名人。学生关注点各不相同,所以教学时要根据实情展开教学。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上》一课时,建议使用学生现实的交通出行(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图像替换课内的漫画图片,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谈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如“骑车不戴头盔会存在哪些危险”。学生发言后,为加深认识,进行头盔实验活动,现场用西瓜模拟骑车实验:实验一的西瓜佩戴头盔,并系好头盔带,实验二的西瓜佩戴头盔但未系好头盔带,实验三的西瓜未佩戴头盔。将三个实验西瓜套好保鲜膜进行实践展示——1号西瓜安然无恙,2号西瓜在滚落后碎裂,3号西瓜直接炸裂,学生直观感受到头盔的保护作用。再追问“儿童头盔与成人头盔的区别”“系好头盔带的重要意义”,学生在充分思考回答后,进行情境模拟:今天放学爷爷骑电动车来接我回家,我刚要戴上头盔,被爷爷阻止,他说“就这短短的距离,戴头盔太麻烦了”。这时你会如何做?基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内化吸收的知识导出为外显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实践启智,激发课堂“悟”力
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框架,新课标引领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个人认知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和思考,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多方参与、多元协同的实践体验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意义。
(一)现场体验。教育的现场活动体验,拥有道德教育难能可贵的即时性,通过现场实践加深学生认知,让置身其中的学生获得素养沉浸式地提升。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时,让学生在现场创意游戏中玩一玩,感受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也尝试在游戏中体会无序带来的烦恼,并通过不断改进原有的玩法,体会到有序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模拟情境。学校常规组织的安全活动含有实践智慧,像地震逃生演练、防灾自救自护等一些特殊的现实情境,但它们不能直接“照搬”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无法直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长期沉浸体验,倡议教师通过现场活动的“切片”模拟体验,短暂实践,高效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玩也有学问》时,其中第一版块“玩得安全又健康”,可以通过现场的模拟活动,使学生知道受伤后的一些应急方法,并明确在紧急情况中如何求助,让学生演一演,看一看,辨一辨,在实践的过程中启智增慧。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一一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模拟消防演习:火灾来时如何有序从班级逃生,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观察并点评。省时高效的生生互动,相互评价并补充,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还可以模拟拨打火警电话和报警电话的情境,加深学生的实践技能,将安全观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教学时,通过现场体验或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有迹可循,有例可依,小组的讨论和互评,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力和领悟力。
三、实践拓展,注入课程“动”力
将课内教育和课外行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才能让他们在实践、感悟、体验中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基础上获得思维锻炼的机会。
(一)手工创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师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应按照课时需要,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自己动手动脑,做一些实践,像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大胆探索世界,表现自己。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我是一张纸》,课前布置预习:找一找身边都有哪些纸制品,带来什么帮助,有哪些特殊纸,并将它们分类。这项作业内容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的不同梯度作业类型。“找纸”这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的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来完成;“特殊纸”考验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惊喜:复写纸、防水纸、砂纸齐上阵,甚至有学生将实物带进课堂,上完一整节课后,通过手工活动“我们来做草稿本”既落实环保意识,又培养创新精神。
(二)设计体验作业,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结合课内教学设计体验型的作业,包括志愿服务、家庭劳动、走访调研等责任素养锻炼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后,学生从课上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规则,可设计如下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访调研,生活中还有的规则及它们的作用。反馈丰富多彩,学生举的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超市、医院、图书馆、游乐场、银行等不同的公共场所的规则,并且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规则存在普遍性和重要性,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明白规则的意义。
总之,有吸引力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思考、探究、实践,树立“生活为教育,教育为实践”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形式多样的实践资源,设计适切的教学活动,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