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革命文化,强化小学语文思政功能

作者: 张兴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描述语文人文性特点时,着重强调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具体表现是学生能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因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对语文人文性特点的体现,对学科立德树人使命的实现,都是良好的媒介。从中段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篇幅可观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为引导学生自发生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教师做好学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准备了有力的支撑。教学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师既要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形成一套可靠、可行、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一、研析教材,请熟课文重点

中高段教材中,革命文化的课文涵盖了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小英雄雨来》《梅花魂》《军神》《清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战争集中的时段,革命文化题材的篇目多反映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及英雄人物为国牺牲的悲痛等,如《七律·长征》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狼牙山五壮士》以五位战士临危受命,誓死完成任务的壮烈事迹,凸显了爱国情怀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我的战友邱少云》三黑与土地》《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段历史背景下的文章反映了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以毛主席对儿子遗体是否归国安葬的纠结和悲痛,表达了对英雄逝去,忠魂永存的赞美和缅怀;《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仪式流程,表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感和民族自豪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2年):如《桥》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老共产党员形象,歌颂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群众面对灾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回顾了中华民族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光辉历程,记述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党领导下,我国航天工作者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课文类型及篇幅来看,课文包含记叙文、小说、诗歌、说明文、散文、议论文等多种类型,符合新课标要求中教材选文要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特点。记叙文表达生活化,学生最易掌握,革命文化篇自的记叙文多以人物的情感变化,时间及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凸显文章主题。例如中等篇幅的《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大典会场布置——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的壮观场面。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推荐选读书目—长篇小说《红岩》,通过塑造机智勇敢的许云峰、坚韧不拔的江姐等,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多样类型和适配篇幅但同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组合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革命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新教法,营造乐学氛围

革命文化课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教育价值,教学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瓶颈,营造乐学氛围,让学生与英雄同呼吸、共命运,深刻领悟革命文化精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笔者以教学评一致作为指导,按如下方式开展:

(一)影音融情,启思共情

传统的教学导人多是教师直述课文背景,仅靠书本文字展现历史画面,学生缺乏代入感。而影音情景的导入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抗战历史影像资料,用教室资源布置简单的“狼牙山战场”场景,播放战斗场景的音频,以旁白的形式开启教学:“同学们,现在我们穿越到了狼牙山战场,看狼牙山顶峰的五位战士正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然而敌众我寡,五位战士将面临怎样的抉择与挑战?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通过情境布置营造紧张肃穆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故事。

(二)趣拼故事,自主寻真

传统教学讲解课文,常是教师进行字词讲解、段落分析、总结中心思想,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而任务驱动,自主寻真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直观高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将课文故事情节拆分为“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等几个片段,将片段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并在多媒体课件上设置促进理解情节关联的问题,如“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怎样与敌人抗争?”“生死攸关时刻他们如何抉择?”等,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与协作中逐渐明了故事脉络,然后组员代表上台,边展示拼图成果,边简述故事发展,再提出质疑补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加深学生对课文结构与内容的认识。

(三)演绎角色,心境植入

传统教学与学生生活情境存在历史鸿沟,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太过表面。为深化其对文章的领悟,组织学生依据课文台词与情节进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演时融入五壮士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用激情的语言喊出豪迈的口号。表演结束后,师生共评表演,分享心得体会。如扮演班长马宝玉的同学说:“我在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时,心中充满愤怒与决绝,真切体会到壮士们的爱国情怀。”作为观众的同学补充道:“从他扔手榴弹时坚定的眼神,能看出壮士们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角色体验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到战斗的残酷与壮士们的伟大,与人物产生共情,对英雄人物及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5.pd原版全文

(四)读写结合,承革命魂

传统教学读写结合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应重视引导学生将历史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尾声时,引领学生回顾课文精神内核,感悟革命先辈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启发学生思考:“在没有硝烟战火的今天,我们应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鼓励学生勇敢陈述观点,实现从历史到现实的情感衔接,然后布置“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对当时和现在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将内心的澎湃情感化为文字,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在书写与交流中强化传承意识,实现语文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双重提升。

三、链接生活,实现代入理解

革命文化课文记录着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内容,虽与当代学生的日常情境存在历史悬隔,但却是革命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七律·长征》,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是革命文化课文的经典之作,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险阻中淬炼的精神传递到当代学生手中,助学生锚定理想,明悉追梦之旅必多坎坷,但只要信念如磐,就能在成长航道破浪前行,促其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坚毅奋进的国之栋梁。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力求引领学生探求革命精神力量在个人成长、意志锻造与品格塑造等方面的密切关联。

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年代的艰难险阻,引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解析字里行间的豪迈乐观:“长征岁月,战火纷飞、生死未卜,战士们却能高唱战歌、笑对苦难,这是何等的豪迈气概!”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学生心灵注人清泉:“现在的校园竞争激烈,考试失利、同学误解、竞选落败等挫折常使大家情绪低落,同学们更应学习豁达乐观的长征精神,视失败为成长阶梯,把困境当磨砺机遇,成长为内心充满阳光、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与正能量的少年。”

将长征前后红军的兵力、装备、控制区域等数据及古今出行方式、生活条件等图片进行对比,以“同学们知道红军长征的路程及战略意义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若自己处在长征年代,面对恶劣环境、简陋装备会怎样?”发问,讨论后解析: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仅面临着“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险峻山川,还经历着“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的惊险战斗,饥寒交迫、疾病缠身、雪山沼泽等困难更是如影随形。但是红军战士只能永不停歇地,用生命迎难而上,靠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与之殊死搏斗……因为只有取得长征的胜利,才能为革命保留火种、扭转战局。用这种绝境下红军战士的不屈与抗争映照学生的成长,告诉他们在学业攻坚,面对堆积如山的习题、晦涩难懂的知识难点时,长征锻造出的坚韧意志赋予其咬牙坚持的毅力,每一次挑灯夜战、每一回反复钻研,都是向着知识高峰的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群体的英雄史诗,是理想曙光下的奋进欢歌,其中凝聚的是相互扶持、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通过链接《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等长征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金色的鱼钩》中为什么老班长钓到了鱼还会饿死?”“《一袋干粮》中战士们为什么把干粮都让给了小兰……”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解析:过草地时,有人陷进泥潭,战友拼死相救;断粮时刻,有人省下干粮分给他人……是战士们相互扶持,为集体荣誉团结协作、舍生忘死,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同学们也应像红军先辈一样,克服自私与狭隘,注重集体荣誉,主动承担责任、分享资源,成长为有大局观、团队意识的时代新人。

四、活动巩固,加深心理认同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基础知识和精神内涵,还应组织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心理认同。

革命文化研学之旅。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革命老区、红色乡村、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地实地参观,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与当地的老红军、革命后代交流学习,近距离感受革命的厚重历史,增强其对革命文化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在纪念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向烈士敬献花篮、默哀致敬,亲身体验,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社区家庭联动活动。在社区文化中心、广场等地开展革命文化宣讲活动,筹划革命文化文艺汇演,表演课本剧、诗歌朗诵、红歌演唱等。通过艺术形式再现革命场景,宣传革命文化的同时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力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家庭开展“革命文化故事会”“革命文化观影”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观影,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观影后分享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潜移默化地影响成长。

数字化互动体验。利用班级群、校园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设置“革命故事我来讲”专栏,上传学生自制的革命故事音频或视频,定期推送,号召大家倾听、点赞、评论,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不同版本的革命故事,还能锻炼口语表达和信息传播能力。

此外,围绕革命文化课文内容(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开展线上知识竞赛,学生在线参与答题。设置不同的关卡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了解革命文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如短视频制作软件,融入现代元素,以动画、情景短剧等形式,对革命课文进行创意改编,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将作品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互动交流,拓展革命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

五、结语

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高段教材革命文化的实践探索,可强化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本质上是革命文化基因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双向奔赴。语文课程作为传承文化、塑造灵魂的载体,其思政功能绝非简单的“政治说教”,而应通过语言文字的温度与力量,在润物无声中培植学生的精神根脉。教学中,情境创设、角色代入、思辨讨论、链接生活、活动巩固等方式,都能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从抽象的符号变为可感触的生命体验。笔者将持续完善“文本一生活一心灵”三位一体的育人链条,在语言建构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在文化传承中筑牢其精神根基,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