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里的生命课:乡村小学的人文教育实践

作者: 郭宝生

六月的哀牢山,被细密的雨丝轻柔地笼罩着,朦胧的雾气如一层薄纱,在山峦间悠悠飘荡,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我带着12名孩子,缓缓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巷中。每一块石板都历经岁月打磨,它们紧密相连,构成了村庄的脉络,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印记。孩子们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偶尔夹杂着几声清脆的笑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走在队伍中间的是五年级的哈尼族女孩小英,她双手紧紧捧着学校那台老式单反相机,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小心翼翼。这台相机是三年前县里捐赠的,虽说已有些陈旧,镜头盖上那道划痕更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在孩子们眼中,它却无比珍贵,仿佛是通往一个全新世界的钥匙。小英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划痕,就像在与相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探索着它背后的故事。

我们此次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一用镜头为村里的老人们定格人生影像。当我们来到74岁的季阿婆家门口时,阿婆正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择着菜。她身着传统的哈尼族服饰,靛蓝色的土布围裙上绣着精美的图案,那是岁月与手艺的结晶。小英慢慢举起相机,将取景框对准阿婆。阿婆不经意间从取景框里看到自己布满皱纹的脸,像被烫到一般,迅速用围裙遮住面庞,嘴里念叨着:“使不得,使不得,我这张老脸,哪能上这金贵的机器。”孩子们立刻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安慰起来。“阿婆,您年轻的时候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漂亮!”“阿婆,您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花一样。”孩子们说着说着还唱起了歌曲《您笑起来真好看》,在孩子们的软磨硬泡下,阿婆终于放下了围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羞涩又温暖的笑容。就在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柔和的光线洒在阿婆脸上,她眼角的皱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像层层绽放的山茶花,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一瞬间,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手中的这台相机,正以一种最质朴的方式,丈量着生命与教育之间最本真的距离。

在这个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的时代,这些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从未真正静下心来,以观察者的视角去凝视村庄里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容。当他们耐心地教八旬老人调整坐姿,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角度而不断变换位置;当他们在屋檐下,仔细地为佝偻的背影寻找最佳光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时,课本里那些“尊老敬老”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孩子们指尖的温度,传递着温暖与关爱。六年级的男孩小龙,在给耳背的杨爷爷拍照时,发现只有蹲下来,与爷爷平视,用温和的语气、夸张的口型说话,爷爷才能明白他的意图,也才能拍出最自然的照片。四年级的小花则留意到,独居的王奶奶在拍照前,总会郑重其事地把珍藏多年的银饰全部戴上。那些银饰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每一件都承载着王奶奶的回忆,或许是年轻时的一场婚礼,或许是某个重要节日的纪念。这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细节,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重塑着他们对生命的认知。

在村口那棵古老的榕树下,我们遇到了92岁的退伍老兵普大爷。普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姿依旧挺拔,眼神中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去,像一群渴望知识的小鸟,迫不及待地想听普大爷讲述他的故事。普大爷缓缓开口,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他回忆起六十年前戍边的日子,那些艰苦的岁月、激烈的战斗,还有战友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在他的讲述中一一浮现。孩子们听得入了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普大爷,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普大爷的讲述,快门声与蝉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为这段历史伴奏。当老人颤抖着手指,轻轻抚过数码屏幕里自己敬着军礼的照片时,他那原本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晶莹的泪光,喃喃地说:“上次照相,还是复员那年,在县照相馆……”那一刻,相机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工具,它变成了一台神奇的时光机,连接起了代与代之间的记忆。那些在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中逐渐被遗忘的老人,终于有机会向年轻一代完整地展现自己的生命轨迹,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着不平凡的过往。

这次特殊的摄影课,让我们对乡村教育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思考。当城里的孩子在科技馆里体验虚拟现实带来的新奇与震撼时,我们的学生正在现实生活的褶皱里,触摸着最鲜活、最真实的人文课堂。我们手中的工具,不过是一部有些陈旧的老相机和几台功能有限的旧手机,但正是这些简单的设备,让教育回归到了最本质的状态。在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对视中,在时光与时光的交融处,我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用心灵的温度,去显影人性最本真的底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