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过于私室
作者: 杨晓文近日读《曾国藩》,颇有感触: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可刚开始的时候,他有喜欢说大话、爱睡懒觉的毛病。按说,对于这样一个有诸多缺点的学生,曾国藩肯定会严加管教,可他并没有这么做。针对李鸿章好讲大话的毛病,曾国藩从来不会当众批评他,而是私下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为人处世,要讲究诚。针对李鸿章爱睡懒觉的毛病,曾国藩规定每天早上必须所有人全部到齐,方可用餐。而李鸿章经常迟到,但曾国藩无论等多少时间,都从未当众发过火,而是以温婉的态度和勤勉的姿态说服之。久而久之,不但让李鸿章感动,更让他羞愧,最终意识到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改掉了睡懒觉的不良习惯。曾国藩把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规过于私室”。对别人的过错,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批评他、规劝他,照顾他的面子,呵护他的尊严。
我想起了上师范三年级时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和一位室友去逛街,路过一个烧烤摊时,我俩被烤肉的香味陶醉了,就鬼使神差地坐到了烧烤桌前,点了猪蹄,津津有味地啃起来。尽管学校不准学生饮酒,但是我俩左顾右盼不见熟人,估摸着偷偷喝点,学校也不会知道,就一人要了一瓶米酒来喝。未曾想,星期一第一节下课后,班主任把我俩叫了去,说:“星期六晚上,你俩是不是在烧烤摊上喝酒?”我一下傻眼了,头脑一片空白。心想这下完了,正当我俩不知所措时,班主任压低声音说:“你俩各写一份检讨交给我,此事就我一个人知道,希望你们好好表现,不要再违反校规。”如果没有班主任当年的宽容和善待,就没有了今天的我俩。
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许多老师往往很敏感,为了“防患于未然”,处理往往操之过急。一天,小明在上学路上打了小东,小明的班主任知道后,为“杀一百”,首先在教室里大声地批评了小明,接着把事情反映给校长,然后通知小明的家长来学校共同教育。一时间,犯错的小明被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严肃批评”“轮番批斗”,还要小明在全校师生面前作检讨。小明的自尊心备受打击,索性“破罐子破摔”,成绩一落千丈。我觉得,广大教师还是要以“成全之道”,在深刻领悟“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这句话的真谛的基础上,去处理这类问题。尽量地包容与善待,善于“冷处理”,避免“公开化”。给学生认识错误的时间,改正错误的机会,“静待花开”。
管理学中有“规过于私室”一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认识和自律意识尚未成熟,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需要教师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一天,小月没有来上学,一打听才知道她逃学了。规劝回校后,我没有当众批评她,而是私下询问她逃学的原因。原来,小月的爸妈在昆明打工,她半年没见爸妈了。每逢周末,想吃的没人给她做,心事没人听她倾诉,冷了没人提醒她添衣,病了没人给她拿药,她很孤单、很委屈、很想爸妈,要去昆明见一见爸妈。我听着她的哭诉,看着她正不住的泪水,实在感同身受。如果没有这次私下的谈话,我怎么会知道她逃学的原因呢?怎么会知道她平静外表下那颗想念父母的心呢?怎么会知道留守儿童有那么多的无奈和辛酸呢?我给予她理解和安慰,并语重心长地给她讲了爸妈之所以抛下年迈的父母,丢下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去打工,是因为他们想让家变得更舒适;想挣更多的钱,让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想让她有钱上学,安心上学。她边听边点头,答应我要安心在学校读书。为保护她的自尊心,此事我未在班上讲,只是与他的父母联系,让他们多打视频或抽空回家陪陪孩子。
经过我不断地对她私下开导,她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了。
有的老师说,办公条件有限,很难找“规过”的“私室”。其实,对爱好体育的学生,可以到操场的跑道上、到篮球架下“规过”;对多愁善感的女生,可以到草坪上、放学路上,师生边走边“规过”;勤工俭学的菜地里、共同浇花草的花坛边都是“规过”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场合里“规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态度和蔼,双方可以像朋友一样畅所欲言,润物无声的“规过”就在这样平等的交流中进行。选择一个合适的“规过”场所,不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而且也会让老师感受到和学生心灵碰撞的喜悦与幸福。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曾写道:“最难忘和老师同行,同行路上的每句话都人耳入心。”
“规过于私室”可谓教育之良方,只要我们努力地遵循并予积极地实践,想必我们的教育将有更多的春暖花开、景色宜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ned202503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