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激趣,在实践中提升
作者: 许雍容【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13-03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已逐渐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实践性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作业形式,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作业内容,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不断成长。实践性作业具有诸多优点,如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因此,深人探索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传统语文作业主要依赖于书面形式,如抄写、背诵和练习题,这种单一的形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内容枯燥,与生活脱节
部分语文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影响了作业的实际效果。
(三)缺乏层次性,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传统作业设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导致作业难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发展水平。
(四)反馈不及时,评价单一
作业反馈和评价是作业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但部分教师在这一环节存在反馈不及时、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影响了作业的教育价值。
二、初中语文实践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贴近生活,强化实践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实践作业应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与学生兴趣点、社会热点或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还能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通过撰写家庭故事、社区调查报告、节日庆典策划案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体验语文之用。
(二)鼓励参与,促进多元智能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实践作业应设计为多样化、互动性的活动,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网络资源搜集与整合等多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还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协调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强调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差异、相互学习,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尊重差异,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策略
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实践作业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采用分层设计策略,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置梯度合理的任务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就感与进步。
(四)反馈及时,注重评价与反思的促进作用
建立有效的作业评价机制,确保对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具体且鼓励性的反馈。通过正面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成就,同时指出改进方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些原则的深入实施,初中语文实践作业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的体验。
三、初中语文实践作业的实施
(一)文学创作类实践作业
1.微型小说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意火花,邀请他们依据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或天马行空的想象,编织出一篇篇精巧的微型小说。
2.诗歌创作:引领学生步人诗歌的殿堂,学习精练的语言艺术与深刻的情感表达技巧。通过创作,学习用更加细腻与富有张力的语言,抒发自我情感,揭示社会现象。
任务描述:在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请回忆自己与母亲间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想象,以“如果我遇见了18岁的妈妈”为主题,创作一篇微型小说。
作业要求:细致刻画18岁妈妈的形象,包括她的性格、梦想、困惑等,同时也要体现出“我"作为现代人的视角与情感变化,形成对比与融合。鼓励发挥创意,不拘泥于传统叙事方式,可以尝试使用倒叙、插叙、对话等多种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通过文学创作类作业,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本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微型小说的创作能够锻炼学生构建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诗歌创作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社会实践类作业
1.社区调研: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对所在社区的文化、环境、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调研,分工合作撰写调研报告,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公益活动策划:鼓励学生团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社区需求,策划并实施一项公益活动,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任务描述:学习《背影》后,组织学生对自已的家庭成员进行访谈,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爱瞬间,特别是那些默默付出、不易察觉的“背影"时刻。
作业形式:写一篇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过程及个人感悟,重点分析家庭成员间如何通过细微之处展现亲情。
设计意图:本作业旨在通过《背影》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将文学情感融入现实生活,深化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访谈家庭成员,特别是关注那些默默付出、不易被察觉的关爱瞬间,让学生亲自挖掘并记录下生活中的“背影"故事。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同时锻炼其社会调查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及情感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珍惜并回馈家人间的深厚情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5.pd原版全文
(三)多媒体创作类作业
1.视频制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自选主题,制作一段短视频,包括剧本编写、拍摄、剪辑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创意表达和数字媒体技能。
2.音频录制:鼓励学生录制自己朗读课文、诗歌或讲述故事的音频,并进行后期处理,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声音艺术修养。
任务描述: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后,录制自己朗读这首曲子的音频,并通过后期处理,营造出一种孤独、思乡的氛围。
作业要求:朗读时注重情感的投入,通过语调、语速和停顿等,展现出游子在异乡漂泊、思念故乡的孤独情感。可以尝试模仿古代文人的吟诵方式,使朗读更具韵味。选择与曲子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如古筝曲或笛声等,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些环境音效,如风声、马蹄声等,以营造出更加真实的场景感。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创作作业,让学生以更具创意和直观的方式深人理解课文,提升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创意表达和媒体运用能力。视频制作锤炼学生综合创作技艺,而音频录制则深化了学生在语言表现上的功力,并增强了对声音美学的敏感度,为语文学习之旅添上了多彩的一笔。
四、实践作业的反思
在深人实施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上的显著飞跃,更在作业设计、实施策略、反馈机制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多个维度上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为未来的优化与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目标导向,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深刻意识到,明确的作业目标是引领学生高效学习的灯塔。未来的作业设计需更加注重目标的层次性与综合性,不仅要明确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还要融入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确保每项作业都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二)创新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性作业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因此,我们需不断探索新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在线协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加强过程指导,关注个体差异
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是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过程指导,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
(四)完善评价反馈,促进持续改进
评价反馈是检验作业效果、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融合多元化评价策略,涵盖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评、教师专业指导及家长参与反馈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公正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成就。我们强调反馈的时效性和建设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具体、个性化的改进建议,明确自身优势与待提升领域,从而激发内在动力,推动其持续学习与成长。
(五)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在新时代教育的浪潮中,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被赋予了核心地位。我们致力于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激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积极投身主动探索的旅程,从而奠定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石。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合作交流技能的训练,通过灵活的小组协作、活跃的班级论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为他们搭建起互动学习的广阔平台。
综上所述,未来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的明确性、设计的创新性、过程的指导性、评价的多元性、自主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我们期待通过这些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