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叶长春【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22-03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焦点,深刻影响着初中物理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为学生确立了学习导向,还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与理解,它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升思维品质,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从而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初中物理教学仍普遍采用较为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确保教学计划顺利执行的方式,而非那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深度理解的方法。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师生互动机制薄弱
物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频率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往往侧重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即时反馈的关注。这种单向的信息流动模式,使得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化理解的机会,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2]
(三)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物理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其理论知识的应用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体验之中。然而,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物理原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挖掘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来辅助教学。这不仅错过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物理模型、增强理解和记忆的良好契机,也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削弱了物理学习的意义感和实用性。[3]
二、初中物理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契合认知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初二年级集中于力学,而初三年级则侧重于电学。这种课程设置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体现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起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框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有效地吸收和内化新的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于解题技能的单纯追求,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把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后续更为复杂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对学生未来学术和个人发展的长远投资。4
(二)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增强作用。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始终离不开实际观察和实验验证。在物理课堂中注重核心素养的传授,意味着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上。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深入观察、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及富有成效的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基于证据思考的习惯,进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素质。
(三)推动终身学习,塑造综合人才
从长远角度看,初中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塑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个体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够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核心素养还包括了诸如合作交流、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参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更能成长为有责任感、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综合型人才。[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人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构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合理利用直观材料和实际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名为“力与运动的关系”的探究性实验作为课堂导入。活动开始,教师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片段,展示运动员在不同场地(如冰面、草地)上跑步的画面,以及车辆在光滑路面和粗糙路面上行驶的情形。这些场景直观地呈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自然引出了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视频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这一提问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开始基于自身经验和直觉进行初步假设。
紧接着,教师邀请学生参与一项互动实验。每位同学面前放置了一块带有刻度的水平木板,上面铺设了不同的表面材料一 一砂纸模拟粗糙地面,而玻璃片则代表光滑表面。同时,教师提供了几个质量相同但形状各异的小车,以及一把精确的弹簧测力计。学生被鼓励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拉力,并记录相关数据。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即使是在看似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表面摩擦力的存在显著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当尝试在完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拉动小车时,他们几乎感觉不到阻力,这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8.pd原版全文
此时,教师适时引人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概念:‘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当没有外力作用或所有外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解释巧妙地将实验观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个导入过程融合了多媒体演示、实物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多样化手段,成功地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现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导人环节,教师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为接下来深入探讨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在现代物理教育中,探究式学习强调通过直接经验来促进知识的主动构建,其目的在于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象,以此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实践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阿基米德原理"时,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演示了一个基础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将其缓慢浸入水中,同时记录下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变化。学生观察到,随着木块逐渐被水淹没,测力计显示的拉力明显减小,这是因为木块受到了向上的浮力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浮力的影响因素,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操作,选择不同材质和体积的物体进行重复实验。每次实验后,学生都需要记录物体的质量、体积及其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数据,并尝试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阿基来德原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中。随后,教师提出了几个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潜水艇能够在水面以下自由升降?"“造船厂是如何确保船只的安全载重量的?"等问题。学生们积极讨论,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识到,无论是设计游泳池中的救生圈还是制造大型油轮,阿基米德原理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核心内容,还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反馈进步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一个全面而动态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进展的即时反馈,帮助调整教学策略,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系统化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物理教育革新之关键。此进程不仅促使物理教学突破传统模式,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其对物理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从而有效促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实现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0):54-56.
[2]徐荣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31):76-78
[3]许登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23):48-50.
[4]曾志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14):46-48.
[5]张富菊.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探微[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4,62(4):5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