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研究

作者: 林淑贞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43-03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分析民族音乐可知,民族音乐既是建立在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带有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也是诸多中国音乐家所创作且带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音乐属于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初中音乐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单一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理解困难。民族音乐文化可从多个层面带领学生认识音乐的多种表达形式,将民族音乐文化融人初中音乐课堂,可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变革,实现课堂育人效果的提升。为此,在初中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一、民族音乐文化概念内涵与传承发展意义

(一)概念内涵

民族音乐文化更多代表在特定区域环境、历史时期下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可以说,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能够彰显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能充分反映当时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面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并且不同民族和地区所衍生出的音乐文化也带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艺术风格、演奏方式等诸多方面。基于民族音乐文化分析可知,民族音乐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民族歌曲、民间乐器、民间戏曲等。具体而言,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民间歌曲属于较为典型的代表,其本身带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可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的目的;乐器也属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满足多群体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鉴赏需求;民间戏曲大多采用器乐作为基本表现手段,更多为突出戏曲矛盾、人物性格,达到渲染舞台氛围,直观传递思想情感的目的。此部分内容均属于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构成,既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传承与弘扬国家和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二)传承发展意义

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音乐包含多种展现形式,民族音乐便属于其中一种。新课标中提及关于传承音乐文化的相关建议,并强调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文化自信为自标,制定初中音乐教学计划。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拓展现有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打造一种文化育人的环境,还能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认识。同时,在民族音乐文化辅助下,学生可形成更系统的传统音乐认知体系,并在掌握民族音乐情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形成更理性的认知,由此实现文化自信提升的目的。其次,优化教与学氛围。民族音乐文化包含不同民族的多种音乐表达形式,为优化初中音乐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基础。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依托互联网,引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展现诸多彰显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叙述有关音乐的趣味故事。此部分内容均在启发学生音乐思维,增强师生与生生交流基础上,营造一种带有互动性特征的教学氛围,为增强初中生音乐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一)突出民族音乐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事实上,初中音乐教材中包含诸多民族音乐作品,也从不同层面突出民族音乐文化,但教材篇幅有限,所呈现的内容较为单一、抽象,容易限制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可整理有关民族音乐的素材,如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作曲意义等,辅助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初步了解。同时,为兼顾到初中生思维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入信息化资源,直观且形象地展现民族音乐作品,由此启发学生文化意识,使其了解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并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氛围,为凸显民族音乐艺术魅力,亦为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以初中音乐《二泉映月》一课教学为例,为从多个方向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亦为促进学生形成对本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可引入信息化设备,并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教学指导: ① 展现具有代表性的独奏音乐《二泉映月》作品。实践中可尝试先展现不同音乐家的二胡独奏作品。同时,突出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除展现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作品,呈现作者资料、作品创作背景之外,带入华彦钧的《昭君出塞》作品,在对局分析中辅助学生感悟器乐功能和作品传递的情感。 ② 引入合奏音乐。相较于独奏音乐,合奏音乐更具深沉和激扬特点,可辅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审视《二泉映月》作品,更能在中西乐器合奏下,针对性凸显民族音乐文化带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

(二)引入趣味互动环节,感知民族音乐文化魅力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兴趣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初中音乐课堂。事实上,步入初中后音乐学习难度开始有所提升,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欲望,也影响其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为此,教师可尝试引入趣味互动环节,以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音乐素养。

以初中音乐《木偶舞》一课教学为例,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尝试播放与歌曲相关的舞蹈视频,带领学生跟随视频练习相关舞蹈动作。除此之外,为增强课中互动性,可引入角色扮演环节,如组织学生结合道具装扮“山羊”,还原“山羊"叫声和动作,包括喝水、磨脚、吃草等。在学生参与活动、展现舞蹈动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悟角色的情绪表达形式和情感状态,由此理解民族舞蹈传递的风情。此方式以趣味互动环节,增强初中生音乐学习欲望,也强化其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

(三)开展音乐创编活动,发展音乐创新能力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创新属于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拓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范围的核心渠道。结合当前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带有多元化特点,诸多外国歌曲旋律、流行音乐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感知,尤其在现代化背景下,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民族音乐过于单调,丧失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针对于此,教师需要基于学生需求角度,立足于创新层面,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元素与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以此打造创新型初中音乐课堂。即将流行乐曲与民族音乐作品相融合,一方面发展初中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和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均能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建立起弘扬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5.pd原版全文

以初中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尝试改变和创新作品,具体而言: ① 结合大数据技术,展现《山河好比春江水》作品的多种演唱版本。同时,播放作品相关演出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 ② 带领学生详细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特点,介绍该曲目的音乐知识等,为后续创新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③ 引入小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小组,围绕《山歌好比春江水》作品进行改编。为确保活动更契合初中生需求,在小组实践前期,教师可结合谈话交流或是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喜爱的流行曲风。同时,提取流行曲风中能够与《山歌好比春江水》相融合的音乐资源,将音乐资源呈现于学生面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并完成创编。在创编实践结束后,教师还可尝试引入评价环节,如以学生自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叙述自身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讲述创编思路等;以生生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叙述小组合作中其他成员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自己的学习实践建议;最后,教师整合学生创编的作品内容,提供专业化且带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确保评价涵盖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创编积极性等,以此确保评价精准性,使每位学生均能在评价中掌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了解现阶段民族音乐学习方向。

(四)定期组织校园艺术活动,普及民族音乐知识

校园艺术活动不仅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契机,亦为初中音乐教师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奠定坚实基础。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只能在课中讲解关于民族音乐的文化内容,但课堂时间相对有限,仅在课内普及民族音乐文化,较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停留于表层,这就需要配合校园艺术活动,普及民族音乐知识,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具体而言,首先,初中音乐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资源,搭建线上校园艺术活动评价平台,在该平台内普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展现民族歌唱家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定期登录平台了解相关知识,并在线上与校园其他同学形成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其次,以每个月或是每个季度为周期,定期举办与民族音乐相关的讲座活动。在活动实践过程中,邀请校外其他专业的民族音乐人向学生展现相关表演并普及关于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最后,积极开展民歌大赛活动,以小组或是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演唱,再由教师进行打分。此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应从多个方向普及民族音乐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活动的接受能力也带有明显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形式,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在活动中全面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积累更多初中音乐知识内容,为助力学生在音乐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音乐属于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音乐教学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也能起到相对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内涵,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同时,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特点,基于初中生学习需求,将民族音乐文化充分融合到音乐课堂,以此增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为丰富学生音乐储备,锻炼其音乐技能,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管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艺术大观,2024(6):124-126.

[2]孙赫阳.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24(1):110-112.

[3]李丹.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分析[J].作家天地,2023(35):165-167.

[4]赵彬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2):161-164.

[5]姜郁雯.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方式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3):121-1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