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 高文娟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县域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340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46-03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跨学科建设,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手段。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联系

(一)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缓解压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释放身心压力,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心理舒适度。2.培养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3.增强情绪管理能力。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愤怒、悲伤等,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育的支持作用

1.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兴趣点,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2.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能帮助学生克服运动中的恐惧和焦虑,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水平,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3.预防运动损伤。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能帮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杜绝意外伤害。

二、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综合素养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能素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跨学科课程建设,可以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更偏向于理论知识教授,不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跨学科教育,突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下,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合理,往往只是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简单叠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跨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够合理,往往被其他学科所挤占,影响了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比较陈旧,只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四、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融合教学内容

1.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人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情绪调节训练、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等,渗透于教学中。2.将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合作学习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和团结互助品质。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4.采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游戏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师资培训

1.跨学科培训。对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跨学科培训,让他们了解对方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2.继续教育。鼓励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教学观摩。组织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让他们学习对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把握学情和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可从课堂观察、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2.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发现学习不足和弊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3.多元化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注重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建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他人评价主要是师生、生生间的互评。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五、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综合性原则:跨学科教学设计应将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理念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2.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辅导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3.趣味性原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活动中。4.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6.pd原版全文

(二)方法

1.主题教学法:以某个主题为核心,将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2.项目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的体育项目或心理辅导项目,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集体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他们的团队互助品质。4.情境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六、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实践案例

案例:“运动与情绪管理”

1.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对情绪的影响,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2.教学内容:体育活动、情绪知识讲解、情绪调节练习。3.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4.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与情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对情绪的影响以及情绪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跑步或瑜伽等体育活动,以此缓解情绪压力。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体育活动中如何运用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境模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亲临其境中运用所学技巧解决问题。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七、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跨学科教学设计将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健康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跨学科教学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反思

1.教学资源的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整合体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可用性和适用性,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2.教师的专业素养:跨学科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在实践中,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3.教学评价的设计:跨学科教学设计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需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潜力。

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建设是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教师合作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实施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未来,我们将继续深人研究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跨学科建设的实施策略,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良,毛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6):172-174.

[2]王艺霖.浅谈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内江科技.2024,45(1):65-6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