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的教学策略

作者: 郑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49-03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我认为,这五个方面既是我们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方式。这五个方面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项素养的培养在我们了解和探究历史、理解和解释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解释"如何更好地落实,谈谈浅薄的思考。

一、一份史料 在史料中理解历史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特点,运用史料解释历史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李鸿章传》中有关洋务运动的相关史料贯穿全课,引导学生通过全面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念和背景、内容和过程,进而形成对洋务运动客观而又全面的评价。

首先,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概念,我分析了李鸿章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的"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两句简短的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明了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处数千年之变局"和“建奇业"之必要性;阐明了洋务即与外国交涉的事务,兴洋务的方式即学习西方技术,兴洋务的目的即实现国家富强,维护清朝统治。对目的的理解也是基于对李鸿章地主阶级身份的认识而总结出的。由此,学生也就自主生成了洋务运动这一历史概念的定义。

其次,在学习洋务运动具体内容的时候,结合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不同阶段的记录一“练兵以制器为先"“‘我们有海无防’,只能‘望洋兴叹'”,这是李鸿章在与英法联军交战损失惨重后得出的教训。他反思到用刀盾去对抗英法的枪炮,实力太弱了,必须学习西方军事配备洋枪洋炮,同时大练新兵,建立新式海陆军。在创办各种军事工业的过程中,以他为代表的洋务派又认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开始采煤矿、开工厂、修铁路,创办大量民用企业实现求富。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李鸿章又感慨道:“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由此可知,洋务派认识到西方的军事、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和制度配套,又开始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通过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李鸿章不同阶段的历史记录,引导学生整合出这一改革的具体措施。这样,不仅落实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更能具体地帮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全过程,为接下来全面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更好地实现历史解释做好铺垫。

洋务运动对于近代化探索的意义当然值得肯定,《艰难的历程一一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中提到“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一种‘稍分洋人之利’的竞争力量。"《洋务运动史》中也分析到"洋务派培养人才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都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这些都是对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最好的阐释。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最常使用的评述莫过于李鸿章的那段感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亲历者对于这场改革失败的无奈,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推进中国近代化事业弹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精神风貌。在形成了对洋务运动全面、客观评价的同时,同学们不禁对于李鸿章这个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了更丰满的认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深刻历史解释的同时,也进一步落实了史料实证,建立了唯物史观。

二、一次体验—在实践中分析历史

历史学科的特点不仅是过去性,还有不可再现性。通过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构建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变客观的历史为与历史的对话,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商鞅变法"是其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七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对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变法改革等名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措施,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封建制改革的性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课本以表格的形式,直接呈现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如何才能让学生更主动更有兴趣地进行内容分析呢?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的活动:“假如你是农民、士兵、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你会支持变法吗?请你结合变法的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并分析这样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作用)?"每个同学可体验的角色非常开放,同学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将自己积极地代入各种角色中,并自觉地借助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通过各阶级对变法内容的细致分析,进而认识到变法有利地推动了地主阶级的掌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正是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的直接表现,旧贵族的反对也为商鞅的最终结局做了铺垫。由此,学生对于变法实施产生的社会影响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因为是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结论,所以对于商鞅变法、封建制改革等历史解释水到渠成。

体验式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比如为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造纸过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了“造纸有方"的手工实践活动;为理解大唐盛世开明的民族政策,组织学生排演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为了解长征路线并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险,设计“绘制长征路线图"活动等等。体验式教学正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地深入地感知历史、分析历史的一种方式。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也就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一次参观一在情境中感受历史

还记得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有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暑假去北京,参观了圆明园,一处处的断壁残垣太令人心痛了,英法联军的暴行太令人愤慨了…"紧接着,几位同样参观过圆明园的同学也表示感同身受。是啊,对于历史事件的感受,远不是书本的文字、冷漠的图片所能取代的。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提到的:“…应该以更为全面的实地考察来校正脑子里各种文本建立起来的文化图像…尽管我们以前对这些地方并非一无所知,但一到实地总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参观史迹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对史事具备了基本认知后,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的实际情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中的人、事、物、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所以,历史的课堂不仅是学校的教室,历史的遗迹、博物馆、纪念堂都应该是我们学习历史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7.pd原版全文

比如在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们结合历史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了战役纪念馆。在那里,同学们看到了大量的作战工具,运送物资的地板车,还有复原后的茅草屋简陋的工具和设施映入眼帘。纪念馆里不仅有解放军的作战工具,还有缴获敌人的狙击枪等比较先进的武器,敌我双方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参观后,有同学说:“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解放军小米加步枪打退敌人的场景。”由此,同学们对于那时军人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勇于斗争的精神形成直观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史料记述、讲解员详细的讲述,同学们对于战役的全过程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对全景画廊的参观,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震撼:壁画和配音、真实的场景再现、倒塌的楼房和电线杆,都好似带领大家回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爆炸的火焰、逃难的人民,让人心头为之一颤。这些都是普通的课堂难以实现的学习效果。

通过史料,在文字中理解历史;通过体验,在实践中分析历史;通过参观,在情境中感受历史。在落实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史料、体验、参观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我们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还原历史,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去除对历史的疑惑,作出对历史合理的解释;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客观的态度评判历史。

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历史解释”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的整体,“历史解释”是其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学会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还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未来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以说,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历史教师,方式不一而足,目标始终如一。坚持不解地引导学生深化知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增强历史意识,启发人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家国情怀。不断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自标,也是从事教育教学事业努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梁启超.李鸿章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赵宝煦(主编).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