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者: 胡莉娜【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76-03
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意义深远,对数学思维与能力全面发展有益,是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能够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数学教育重要部分,在与生活联系紧密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学策略上,从目标设定到资源整合、活动设计与评价体系构建,均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深人研究开发与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素养提升: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思维发展方面,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培育的优质土壤。数学思维包含多种维度,如逻辑思维。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为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环境。活动要求学生依据一定规则和关系进行思考推理,这样有助于构建逻辑思维体系。创新思维也是重要部分,还有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一些概念、关系往往具有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处理内容时,抽象思维得到锻炼。同时,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的任务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敏捷。
在能力提升维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里,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从而提高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活动中常常涉及数据收集、整理等操作,这是数据处理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问题能力同样受益,面对活动中的复杂任务,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拆解、分析其构成要素,这是分析问题能力成长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无论是独立完成任务还是与伙伴协作,都在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及其他领域的长远发展。
(二)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难度,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聚焦于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使学生在直接操作中感知数学。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数学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公式和数字,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深人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如图形的认识,操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图形的特征,这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操作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规划操作步骤,分析操作结果。
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重大,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具自主性,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单纯讲解,而是自己动手去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三)主题引领:聚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阶段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而生活中的事例能为其提供直观的理解途径。例如在认识货币单位时,与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联系起来,学生能准确把握不同货币单位的价值大小关系。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从生活的角度重新审视数学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更完善、更灵活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在核心素养目标下聚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教育意义深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的价值体现在其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当学生参与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活动时,学生会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锻炼,如在关于测量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长度。而且,聚焦联系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生活中的数学文化元素丰富,像建筑中的几何形状、日历中的数学规律等。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挖掘元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能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目标设定:明确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
核心素养涵盖多个维度,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以“线与角"为例,在目标设定时应聚焦于素养的启蒙与初步构建。数学抽象素养方面,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对线与角的直观感受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在生活中看到的桌角、墙角等具体的角的形象,抽离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这一概念。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对线与角的性质和关系的探究上。如探究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对顶角且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引导学生依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进行推理。数学建模素养要求学生将线与角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像利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工程绘图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求解。
在“线与角"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数学抽象素养,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含有线与角的物体,像晾衣架(线)时钟指针形成的角等,然后让学生描述物体中的线与角的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线与角的准确数学定义。在逻辑推理素养方面,教师给出两条相交直线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学生可以借助测量等方式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证明这一性质,如利用平角的概念进行推导。在数学建模素养方面,教师提出实际情境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楼梯框架,需要用到平行线和不同角度的角的知识。学生要根据所学的线与角的知识,确定框架的形状、角度等,将实际的楼梯框架构建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线与角的组合与计算问题。
(二)资源整合:挖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基础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其内涵与外延。以运算律为例,教材中的运算律公式是知识核心,但不应局限于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体系角度审视运算律,将其与数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全面理解运算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同时,生活实例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学源于生活,运算律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如购物中的价格计算、行程问题中的速度与路程计算等,实例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律的实际意义。信息技术资源也不可忽视,借助动画、模拟软件等,可以将抽象的运算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如展示加法交换律时,动画演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多种资源的整合下更好地掌握运算律相关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6.pd原版全文
(三)活动设计:构建有效的实践活动框架
构建活动框架时,要重视情境创设。把抽象的方向与位置知识置于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像校园、社区环境等,这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层次。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初始目标是让学生识别基本方向,更高层次则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活动框架还应包含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观察、测量、绘图等,可让学生观察校园建筑的朝向,测量不同地点间的距离,绘制校园方位图等。另外,活动框架需有合理的资源配置,要提供地图、指南针等工具。活动框架应具备结果反馈机制,从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评估学生在“方向与位置"实践活动中的成果。
(四)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的活动评价机制
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里,全面的活动评价机制意义非凡,评价机制的全面性体现在多方面。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就“生活中的负数"而言,要考量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清晰负数与正数的区别以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等知识。在思维能力方面,要关注学生对负数相对性的认知,如海拔高度中正数与负数表示不同海拔情况所反映出的思维逻辑性。实践能力也是重要评价点,如学生能否在生活场景中准确运用负数,像记录温度、楼层等。同时,学习态度不容忽视,学生对“生活中的负数"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教师作为评价者要依据明确的标准判断学生表现,如根据学生作业判断负数运算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促使其自我审视,如学生对自己理解负数概念深度的自我评估。同学间的互评有助于相互促进,如对彼此列举的生活中负数应用实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三、结语
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颇丰,其教育意义体现于多方面,从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到实践能力增强,再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加强。教学策略方面,明确的目标设定为活动指明方向,资源整合提供丰富素材,活动设计构建起有效的框架,评价体系保证活动质量。此研究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育在核心素养自标下的成效,对未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优化和推广有着积极意义,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金圣雄.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4(11):16-18.
[2]曹歆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探讨[J].读写算,2024(33):70-72.
[3]梁妙婷.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课创设情境策略[J].读写算,2024(32):97-99.
[4]李明鹏.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有效性策略探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4(10):46-48.
[5]缪永留.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结构化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4(26):46-4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