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初探

作者: 甘海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5)07-0079-03

2024年,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语文试题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试题是这样命制的:

18.(3分)下面是一则关于郑和的随文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则有关邓世昌的批注。 (50字左右)(语言材料《海的声音》)

跨学科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初探0

本题运用“知识定点 + 示例隐含 + 成果输出"的方式命题,以仿写批注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历史与文学创作等跨学科知识,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和历史素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强化了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检验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正式中考之前的全省模拟演练,是这样考查跨学科学习的:

17.(2分)“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可见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影响做功的三个因素。说一说,这个力学公式在学习或生活上能给你些什么启示?(语言材料《省力不省功》)

本题融合物理与语文等学科知识,既考查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灵活新颖。“力的大小"就是“要下苦功夫”,“力的方向"即“要有正确的目标”,“物体移动的距离"即“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从以上两道试题可以窥见,跨学科融合型题型将是中考题的必考题型,呈现出随文设题,创设情境,视角独特,题型多样,考查维度丰富等特点。这一命题趋势,体现了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也体现依标命题,以考促教,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命题理念。这意味着跨学科学习正式走进了我们的中考试卷,旨在倒逼一线的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

如何让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呢?笔者紧扣教材、学情和生活价值,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了几条“跨”的路径。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跨学科学习

首先,就地取材,优化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这种综合在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上体现得更为集中明显。

例如,统编教材(2017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古诗苑漫步”。三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与其他学科有关联。“声情并茂诵古诗”可以配音乐朗诵,可以为古诗谱曲,可以让古诗与现成曲谱“联姻”,语文学科“跨”上了音乐;“别出心裁品古诗”,语文“跨"上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分门别类辑古诗"编辑成集的时候,需要为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要设计版式、插图、封面,还要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简单记录这本诗集的编辑过程,美术、编辑等也“跨"进去了。教材设计的三项活动都有跨学科学习,并且三项活动有逻辑性、连续性、层级性,可操作性强,往往可以直接"拿来”。

笔者在开展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正好赶上市要举办“首届校园阅读节”。为了能把活动的过程更好地呈现出来,“声情并茂诵古诗"就增加了录制吟诵视频的活动;“别出心裁品古诗"在文创方面就有更具体的细化,活动又正好遇到文峰公园的樱花盛开,就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特别喜欢的“赏花咏春”活动(拍赏花画面 + 出境吟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中,学生发现了一类很有意思的谜语诗,阅读节也有阅读灯会的建议,于是综合性学习“跨”上阅读节,又产生了一个新活动——“猜灯谜”。师生参与度非常高,叫好又叫座。

教材自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拿来”加以优化,通过适宜的任务驱动学生融合多学科,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融会贯通,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其次,拓展教材,用好活动·探究。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王本华说:“所以,应该说这样的单元比较好地、有前瞻性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标理念一一以任务为统领,带有较强的活动性,同时单元内部有着清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作支撑。"3]2024版新统编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各设计了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新课标理念,并体现教材设计的一致性。

试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单元主题为“新闻”,活动任务有三项: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难点是新闻采访。我们备课组让小小的单元“新闻采访"活动持续了两年,怎么做到的呢?因为它“跨”上了“荣媒体”。2023我们年级组为宣传需要,借用我们备课组罗老师的公众号“语文方"为平台,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荣媒体”。联结生活,“新闻"的三项任务迎刃而解。

组建“荣媒体"记者团队,新闻采访活动拓展细化为以下几点。1.起草招募令;2.班级初选(条件:写一篇新闻稿,制作一条相应的采访视频);3.年级竞聘(要求:抽话题,现场采访 +5 分钟即兴演讲:我是创新小记者);4.聘任上岗(报选题);5.学期评价(出镜率 + 转发或点击率)。

联结生活,拓展教材,以中心任务新闻采访报道为统领,以活动为中心,让新闻采访生活化常态化,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写作、演讲、交际、应变、观察、策划、摄影、剪辑等,是在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中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随文随堂开展跨学科学习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的“跨学科”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

有的文章标题以及著作名称就暗示了跨学科学习,如《三峡》《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大雁归来》《壶口瀑布》,名著《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有的课文内容涉及“跨学科”,如《美丽的颜色》《梦回繁华》《周亚夫军细柳》《安塞腰鼓》,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7.pd原版全文

有的课后练习就有“跨学科"学习设计,如《回延安》第六题: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第五题: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还有《苏州园林》课后要求比读《红楼梦》的相关回目,并查找资料,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这些练习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是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要求,也是一种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示范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把钥匙,“知人论世”才能贴近文本。就拿抗日战争来说,不仅历史课上要学,语文老师也要随文讲随堂讲,达到让学生一看写作时间就能快速进人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

除了教师渗透,有的跨学科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蛟龙"探海》《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关于海洋、各拉丹冬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2023年秋我们曾研学秦淮河,参观过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学习《范进中举》时,就可以让自己补白科考制度、古代的考场设置等知识。

随文随堂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而展开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益。

三、在阅读实践中引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统编教材(2017版)必读名著有十二本,推荐书有二十几本。但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书却不多,调查发现认为名著有时代隔膜的占比最多。这就需要教师把摘抄、批注、做笔记等“家常便饭"精加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跨学科学习任务可以尝试。

如前所述,有的名著自带跨学科,像《海底两万里》《昆虫记》,教材的“专题探究"就有跨学科学习设计:绘制潜水艇简易图,标明其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并写一篇简介;跟着法布尔学观察:借鉴法布尔的经验,设计一个实验,并进行实践,做好观察笔记;跟着法布尔学探究:借鉴法布尔的经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科学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没有跨学科学习设计的,可以根据名著的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

阅读《红岩》的跨学科学习:1.主编一期《挺进报》,反映英雄事迹,宣传红岩精神。2.欣赏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用表格列举电影与原著的异同,并思考电影为什么这样改编?这两项任务都指向深度阅读,主编《挺进报》,学生需要通过作品充分了解这份红色报刊,概述英雄故事。学生的作品,从报头的设计、版面的编排、插图的运用到内容的选择,不仅锻炼了阅读与多学科的融合能力,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精神洗礼。

这样的跨学科学习,通过创设情境,把平面的阅读立体起来,是对阅读的再创造、再加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以上是笔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跨学科学习的一点探索和思考,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现成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也要有随时随文创设情境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意识。无论是跨哪个学科,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语文用语文,是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语文”的问题,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郭锋,董海丽.基于现行教材的语文跨学科学 习教学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3(1):22-25.

[3]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变与不变 以七年级为例[J].语文建设,2024(8):4-10

[4]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甘海瑛(1975年一),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曾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并结题,多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获省奖。本文的雏形是本人2024年主持的市级微课题的结题报告,已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yj2025072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